西方早期合唱音乐的形态与特征

2021-10-30 01:55张端阳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9期
关键词:合唱艺术文艺复兴中世纪

摘要:西方合唱音乐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在早期的合唱音乐中,主要是以圣詠音乐为主,换句话说,中世纪的音乐史基本上就是圣咏的历史,圣咏在早期的宗教音乐中独树一帜,并在其形式上不断的扩展新的表现形式,直至多声音乐产生后,圣咏才有总回落。多声部音乐的发展,使中世纪的音乐有了更多可供人选择的余地,世俗音乐也逐渐在整个音乐形式中占有一席之地,后至文艺复兴时期,人的思想得到解放,合唱创作开始追求音乐情感的个性表达,于是世俗音乐开始崛起,宗教音乐开始逐渐世俗化。在合唱作品中,各种体裁的音乐层出不求,如经文歌,牧歌,众赞歌,以及代表了16世纪教堂复调音乐黄金时代的无伴奏合唱等等。本文将细数早期合唱音乐发展的各种形式来探究西方早期合唱音乐的特征与特性。

关键词:合唱艺术;复调音乐;圣咏;中世纪;文艺复兴

西方合唱的发展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最初出现的格里高利圣咏可以认为是西方合唱音乐的雏形,后来多声部音乐的兴起,出现的奥尔加农,迪斯康特,到13世纪的经文歌开启了西方早期合唱音乐的形成,即是西方合唱音乐的基础。14世纪,随着世俗势力的兴起,宗教复调的创作技巧与世俗音乐元素相结合,由此,众多世俗合唱形式锋芒渐露,如猎歌,牧歌,巴拉塔等形式。这些新艺术时期的合唱形式,也是西方早期合唱艺术中重要的基础。

(一)格里高利圣咏

格里高利圣咏源于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他收集并编订了一套圣咏,随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使用。它是一种单旋律的齐唱音乐,没有和声与对位,且音调及其平和,速度缓慢,是无小节,节奏自由,纯男声演唱的音乐形式。其歌词的内容大约也是祈祷诵经之意,又加之在具有神秘氛围的教堂中演奏,颇具神秘色彩。格里高利圣咏的主要音乐形式有诗篇歌,圣歌,交替圣歌,应答圣歌,赞美诗等几种形式。中世纪音乐家所用的“调式系统”是建立在八种不同的调式的体系中的,即四种正调式,四种复调式,而中世纪的圣咏都建筑在八个调式上,因此格里高利圣咏调式就是用教会调式来发展和创作的。格里高利圣咏的音域相当宽广,仅音域记谱就超过八度,但在实际演唱中,大部分音域都在七度,八度之中。格里高利圣咏的旋律轮廓在整体或局部中均呈现拱形或半圆形变体,通常是一个乐句逐渐上升到拱形的顶点,然后再逐渐下行至终止式,但也不乏在不同的旋律乐句中出现的不同曲线线条的旋律进行原则。

(二)弥撒

弥撒(Mass)原是指教堂日常的礼拜或各种特殊的节庆活动,是由成套的圣咏组成。早期的弥撒都是用单旋律的素歌演唱,弥撒的宗教性歌词是始终不变的,由此弥散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常规弥撒与特定弥撒,常规弥撒是指在一年中的任何弥撒仪式都可使用,它包括《慈悲经》《荣耀经》《信经》《圣哉经》《羔羊经》它是音乐形式随着历史发展产生变化,但宗教性的歌词是不变的的。而特定弥撒是指为特定的宗教节日所用的弥撒,它的歌词可变,以适应教会中的各种特定的节目,一般包括五分段落:进台经,升阶经,阿里路亚,奉献经,圣体经。弥撒的音乐源于宗教,是合唱艺术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对于整个西方音乐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是弥散写作最为盛行的时期,当时的很多弥撒采取复调结构和模仿手法,使用的声部多为四或五声部,15世纪的作曲家杜费是一位采用世俗歌曲作为弥撒曲定旋律的作曲家。在16世纪,帕勒斯特里那等同时代的作曲家在弥撒曲中运用了各种各样的音乐技巧,如定旋律,仿作技巧和卡农等等,使弥撒曲的发展更为广泛。

中世纪后期产生了多声部音乐,在这一时期,由于经济,政治的影响,整个社会从“黑暗时代”开始解脱出来,城市的崛起,文化的传播,都使世俗文化逐渐展露头角,复调音乐也在此发展起来,它的注意力不在集中于一组歌手,而是跟随着几个声部的进展,感受音乐的空间感和复调音乐进行中的丰富性,复调音乐带给人听觉上的新感受,由此,人们不在只满足音乐的平行,单一的旋律中,而更关注的是音乐立体,多元,交错的发展。

(一)奥尔加农

奥尔加农(Organum)是西方复调音乐的先祖,它是在即兴演唱中产生的,是在一首圣咏的下方增加一个平行的四,五度的声部得到装饰而使之突出,并且通过上下八度重叠而更加协和。奥尔加农的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几种形式,即:平行奥尔加农;平行奥尔加农的变体;华丽奥尔加农;奥尔加农的产生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西方复调音乐的发展。

(二)迪斯康特

迪斯康特(Descant)是指一位歌唱者用即兴的方式演唱一个声部,同时由一个不是即兴声部的另一位演唱者演唱另一声部,是将持续声部的部分分为许多的段落,并以很多等长时值的音来组成这些段落即:运用音对音的组织形态来进行音乐。第二声部则根据节奏模式,组织成一些类似的装饰音乐句,与上方声部同样呈现出节奏性强的特征值。同时使乐曲整体显示出分句的特征。

(三)孔杜克图斯

孔杜克图斯(Conductus)是世俗音乐兴起下的产物,是于12c末出现的多声部音乐形式,它的出现,使过去主旋律一贯使用圣咏的传统被打破,由作曲家自由创作的主旋律更能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意图;其中不协和的音多次被使用包括三六度音程,声部具有统一性,且节拍更加的规整,节奏统一;唱词使用拉丁文,内容不再只依据基督礼拜或仪式用语创作,而是有时事政治,教徒生活的内容来进行创作,充分体现世俗生活。

(四)经文歌

经文歌(Motet)被认为是“一首有唱词的多声部合唱作品”。最早的经文歌产生于13世纪的奥尔加农形式,它的来源均取自克劳苏拉(是指在花唱式奥尔加农的中间加的一段,用迪斯康特风格写成的圣母院复调圣咏)乐曲中的一些部分,原本的克劳苏拉没有歌词,但在此基础上添加多个声部,并演唱不同的地方性语言,来表达方言化和世俗化的内容变衍变为经文歌,且都是添加在拉丁语格里高利圣咏的固定旋律基础上,而圣咏声部仍是演唱基督教教义的内容。

中世纪时期的经文歌通常都是固定节奏类型,简单来说就是作品中的每个声部都运用重复性的固定节奏模式。马肖是西方音乐史上第一位作品被完整保存的作曲家,他创作了大量的多声部世俗作品,其中以经文歌、弥撒最为代表。马肖创作的经文歌更加世俗化,篇幅较长,节奏更为复杂,同时他经常将旋律的时值作减半处理;经常出现“分解旋律”的作曲手法等。这些创作手法都使经文歌的形式更具多样化。

文艺复兴时期的经文歌以作曲家杜费所创的《玫瑰在近日开放》为代表性作品,他于1436年创作的《玫瑰在近日开放》是中世纪最后一部重要的固定节奏风格作品。在这一时期,模仿弥撒中的固定旋律更加扩充,使中世纪时期的固定节奏不再规整且有序。经文歌的歌词可根据场合的不同有所变动,在教堂,一般使用的是拉丁语唱词的配乐性质的复调音乐,内容都是较为神圣的;在世俗歌曲中,内容更多为歌颂人世间的帝王,或纪念社会性的事件等。多声部之间相互流动的乐句,较少的使用的强拍,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经文歌创作的特征。

14世纪新艺术风格的兴起,使音乐的发展更具创新且完善,新的音乐形式开始进入宫廷以及人们的生活中,由此,复调音乐逐渐从服务上帝的角色中转变为为人类娱乐而服务。

(一)猎歌

猎歌的拉丁文(caccia)有一语双关的含义,一方面为追跑追赶的意思,另一方面为一个声部追赶另一个声部,由此可知,猎歌的音乐使两条旋律以同声卡农的形式出现,一个声部通常有歌词进行,十分活跃,下方声部是器乐声部,无歌词,节奏稍慢,结尾常用热闹的卡农来处理。下面的谱例可以清楚的体现意大利猎歌的曲式。

文艺复兴时期,随着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宗教合唱逐渐世俗化。合唱创作追求音乐情感的个性表达,逐渐打破了复调音乐中的框架。尤其在16世纪,世俗音乐的表达如,牧歌,尚松,利德等音乐形式的出现为西方早期合唱艺术的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与此同时,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合唱音乐也在发展中更具辉煌,尤其是英国的合唱音乐也使宗教合唱得到很大的发展,当然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都使宗教与合唱的关系更加密切相关。其中马丁路德带来的新的合唱体裁“众赞歌”与反宗教改革中被称为复调音乐典范的帕勒斯特里那所创作的无伴奏合唱,都代表了文艺复兴晚期合唱艺术的高度发展和最高水平。

(一)牧歌

牧歌是16世纪世俗音乐中重要的体裁,牧歌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是无伴奏的复调音乐合唱形式。它是提取田园诗与情歌的内容作为自己的主要内容,而此时的牧歌多是四声部与五声部的,其中也不乏六声部的出现,足以可见当时的多声部音乐可谓满地开花。它的结构通常是无束缚的,没有明显的终止式,使乐段,乐句间产生一种连贯进行的状态。在后期,半音化的进行与不协和音使牧歌根据歌词的内容可以自由的变化,可以使用不协和音与半音化进行的旋律,在当时使极具突破的。牧歌的音乐非常的优美,通常是一个声部由一人演唱,器乐也可代替人声的部分,后期的牧歌中有许多华丽的独唱和和弦式的重唱相对应的形式。16世纪的意大利牧歌被认为是“意大利艺术的最灿烂的成就之一”

早期的牧歌以在意大利发展为之繁荣,在早期牧歌的创作中作曲家们使用严肃性的歌词内容,大多都表现爱情,其语言简单,情感真挚,音乐多为主调风格,但偶尔也有一些优雅的模仿手法来活跃情绪。

中期牧歌的代表人物是当时著名的作曲家维拉尔特,他更加偏向于复杂的音乐织体,因此,维拉尔特的作品常常像复调性质的经文歌。自维拉尔特后,他的学生罗勒成为牧歌中期的代表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开始了牧歌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在他的作品中,一般都是主调与复调之间相互交替,常常用休止符来造成音乐上的停顿,以及远关系和弦的并置等等。

(二)尚松

尚松(Chanson)是用法文歌词谱写的世俗歌曲,是法国世俗音乐的代表。与法国的文学发展相辅相成,法国的尚松的歌词与音乐相融合,一般使用四声部织体,其主旋律在高声部,下方的和声支撑着上面的旋律,很少使用模仿。在旋律,尚松更加轻快明亮,节奏鲜明。这些世俗性的音乐逐渐淡化了宗教音乐中歌词的抽象与晦涩,使歌词更能表达情感,更加生动,音乐更加迷人。

(三)利德

利德(Lied)是德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世俗歌曲体裁,它融合了德国的流行歌曲和法国弗兰德复调的传统所作而成,其中的固定声部常常是一个熟悉的旋律,其他三个声部对其进行围绕,体现出了世俗旋律与教堂复调技术的结合,这种多声部的歌曲,一般主旋律在高声部,

(四)维拉内拉

维拉内拉(Villanella)一词专指一种轻音乐,它来源于意大利,是一种17世纪意大利的通俗主调合唱。它的内容多是嘲笑农民的生活。主要音乐风格特征是简单而同一的规范节奏形态,主旋律在最高声部,节奏规整很少使用切分音型,和声一般是三和弦式的,其早期的作品均都是无伴奏的三声部合唱形式。

(五)坎佐纳

坎佐纳是意大利的一种世俗流行合唱形式,早期的坎佐纳是无伴奏的三声部合唱形式,节奏轻快,对位较为复杂,常常有交错节奏形态的出现。它的内容大多是关乎于人间情爱,田园意境等等。在16世纪晚期英国从意大利引进了坎佐纳这一形式,是坎佐纳的形式更加具有英国音乐的特点,如有更多的对位,作品更加的长且复杂。

16世纪西方教会的分裂使教会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以德国宗教改革的音乐——众赞歌的创作最为典型。而天主教的对应宗教改革也是对此次宗教改革的回应,在音乐方面,天主教要求宗教音乐应排除不纯净的世俗因素,更加清晰的表达歌词,帕勒斯特里那的音乐创作在当时被称为文艺复兴盛期复调艺术的典范。

16世纪后半叶可以称为是无伴奏合唱的“黄金时代”。无伴奏合唱是純粹以人声为表现工具的一种音乐表演方式,没有任何器乐作为伴奏,这种形式能在发挥各声部、声区、音色的变现力前提下,又保持着音质的协调和格调的统一。无伴奏合唱“不与任何乐器组合,它本身就是一首完整的纯人声、纯合唱的作品”。

无伴奏合唱艺术在帕勒斯特里那手里达到鼎盛时期,他所创作的音乐是真正表达内在感情的,歌词清晰,音响效果清澈,拒绝一切浮夸娇饰的风格。因此,无伴奏合唱也在这一时期称为复调音乐的代表形式。

综上所述,从合唱纵向发展的角度来看,西方合唱艺术的蓬勃发展,与早期宗教音乐的繁荣息息相关,正因为它历经了早期复调艺术的过程,不断的吸收大众世俗的音乐元素,从而不断的丰富自身的形式,而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早期西方合唱艺术的无穷魅力,正在等待诸多学子去挖掘、研究。

作者信息

张端阳,1997.5.5,女,汉族,河南洛阳人,陕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合唱指挥专业。

猜你喜欢
合唱艺术文艺复兴中世纪
火山奇迹
浅议音乐素养对合唱的重要性
中国当代艺术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
浅谈古希腊艺术,基督教艺术与文艺复兴艺术间的关联
心沐光影次第绽放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宗教音乐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现与表达研究
社区音乐教育对社区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
中世纪的理性与信仰
合唱艺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钢琴伴奏在合唱艺术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