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的理性与信仰

2016-06-30 22:58蒲怡囡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0期
关键词:中世纪基督教信仰

蒲怡囡

摘 要:人们的普遍观点认为,中世纪是一个黑暗、荒蛮的时代,充满着愚昧和落后,是古代和现代两个文明高峰之间的低谷。事实上,中世纪文化同样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它的独特性就在于它是一种以基督教信仰为主导理念并用理性来保障信仰的文化。

关键词:中世纪;基督教;理性;信仰;经院哲学

[中图分类号]:B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2

中世纪,始于公元5世纪日耳曼民族征服已经希腊化的罗马帝国,其标志是公元476年罗马世界帝国的灭亡,而关于它的终结则有多种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以诸多划时代事件为标志的从15世纪到16世纪的转折为其终结,即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攻占、文艺复兴、1492年发现美洲大陆、1517年宗教改革开始;而从世界观和宗教的角度看,中世纪被认为是随着18世纪的启蒙运动才结束的;还有一部分社会学家认为中世纪是到了19世纪才结束的。

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有的只是频繁的战乱,科技和生产力发展的停滞,还有下层民众的流离失所。所以在人们普遍的意识当中,中世纪是一个黑暗的、落后的时代,这种观念从启蒙运动以来更与宗教和科学、信仰与理性之间对立的观念联系在一起。于是,中世纪逐渐成了愚昧、野蛮和黑暗的代名词,成了古代和现代两个高峰之间的低谷地带。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也便成为完全排斥科学与理性的盲目的信仰主义,一直遭到唾弃和否定。但是,渐渐地人们意识到所谓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时期的“光明”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在这两个以批判中世纪著称的时代里人们所使用的思想武器恰恰是在中世纪锻造出来的。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形态在成熟时期所进行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欧洲近代以理性和科学为主要特征的文化也是在中世纪的母腹中渐渐地孕育成熟的。

西方文化的源头是“两希”文明。希腊文明的传统是教会人们认识自己和认识宇宙,即对人的认识和对自然的认识;希伯来文明则通过探讨对神的认识教人们认识上帝。欧洲中世纪是从日耳曼蛮族征服以基督教为国教的希腊化罗马帝国开始的。在这一时期中,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和日耳曼文化,分别提供了理性、信仰和习俗三大基本要素。三者之间相互冲突和融合,并逐渐形成了一种欧洲共有的基督教新文化。其中,基督教文化作为旧世界文明的继承者和保存者,在日耳曼文化和罗马文化的融合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它将两者加以整合,为中世纪文化奠定了最主要的根基,构成了中世纪文化的核心理念,成为中世纪西方文化的主流。就此而言,中世纪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信仰文化形态。公元476年,罗马皇帝罗慕路斯被日耳曼首领奥多亚克废黜,西罗马帝国灭亡。这一标志同时意味着希腊罗马古典世界和理性主义时代的终结,中世纪拉丁基督世界和信仰主义时代的开始。由于中世纪的开端是由远远落后于罗马人的蛮族人拉开的序幕,除了唯一继承下来的文明因子基督教和一些残破的城池之外,古典文化全部破坏殆尽,中世纪早期处于一片文化蛮荒的状态。因此,基督教承担起了传播文化火种、重建新文化的历史重任。

在公元5—10世纪这段所谓的“黑暗时代”,拉丁西方经历了几个世纪的积累出现了人口增长、生产力提高、城市兴起,基督教新秩序得以确立。从11世纪开始,在走过了早期的艰难脚步以后,西方世界开始出现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复兴的生机,不仅重新控制了地中海地区,也打开了同外部世界联系的大门。在基督教精神的感召下,西方社会出现了学习和吸收古希腊和阿拉伯文化的热潮。知识的传播,大学的形成,理性的探索,学术的繁荣以及大一统神学文化体系的建立,使西欧的文化发展进入了中世纪的黄金时期,一个信仰和理性携手走向统一的时代。

11世纪末开始,拉丁世界掀起了一场具有宏大规模的翻译运动。这是落后的西方人主动学习古典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一次热潮。随着古希腊和阿拉伯人的科学、哲学著作的大量翻译,“经院哲学”诞生并繁荣起来。“经院哲学”源于拉丁文Scholasticus,意为“学院中的人的思想”,是指:在教会学校传授的、以神学为背景的哲学。经院哲学的发展与亚里士多德学说的输入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使辩证法成为经院哲学的操作原则。在如何对待以理性为基础的亚里士多德哲学和以信仰为基础的神学关系问题上,坚持传统“奥古斯丁——柏拉图主义”的保守派视亚里士多德哲学为异端邪说。继承阿维罗伊“双重真理说” 的激进派不仅全盘接受亚里士多德学说,而且完全放弃对理性和信仰的调和,认为哲学和信仰各司其职,各自拥有研究对象、方法和到达真理的途径。而以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的折中派则认为理性和信仰并非水火不容,它们只是人类获得同一真理——上帝真理的两条不同道路而已。他一方面坚持神学高于哲学的传统观念,另一方面又肯定哲学在探索真理中的巨大作用以赋予哲学相对独立的地位。托马斯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范畴和逻辑推理方法对所有的神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研究,实现了基督教神学和古希腊哲学的第二次大融合。托马斯主义取代了奥古斯丁——柏拉图主义成为新的、理性化的神学体系。经院哲学的发展大大提高了西方人才智的敏捷性和思想的准确性,为近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世纪文化的繁荣不仅表现为庞大的神学——哲学体系的建构,还表现为罗马法的恢复、自然科学研究的苏醒,特别是在文学和艺术方面,更是取得了辉煌灿烂的成就。基督教文化的繁荣把中世纪精神推到了顶峰,使它成为西方历史上一个卓越而独特的阶段。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在经过了11—13世纪的全盛期之后,开始进入了中世纪晚期的衰落状态。11世纪开始的城市复兴在给基督教笼罩下的西欧带来世俗光明的同时,也从内部瓦解着以信仰为特征的中世纪文化。当教会的职能随着基督教的发展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同时,原本精神性的教会也逐渐世俗化了,教皇和教会的威信也日渐减弱。中世纪末的瘟疫与灾难所带来的悲观主义渗透到了神学当中,人们开始怀疑理性与信仰结合的可能性,认为理性不能用来证明信仰,经院哲学由此走向衰落。

中世纪文化的独特性就在于它是一种以基督教信仰为主导理念并用理性来保障信仰的文化。信仰和理性这两种产生时间和价值取向皆不相同的意识形态,在抗争和融合中或发展或没落。因此,中世纪晚期文化的衰落就在于基督教文化的衰落,在于整个中世纪统一的基督教文化理想陷入了危机:理性与信仰分离,理性开始了独立的尝试。

14—16世纪市民阶级采用复兴古典罗马文化的形式发起了一场文学、艺术和思想领域的强调以人为中心的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是一个新旧交替的过渡时代,它把人看做美好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但是,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与基督教文化之间并不是相互对立的,它们之间是继承、超越和扬弃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的普遍观点认为,文化的发展有历史继承性,文化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一个时代的文化总是深植于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等社会现实之中。但是当这个时代覆灭,属于它的文化却并不会立即消失,相反,其中的优秀成分还会被后一个时代的文化所吸纳。

纵观历史,基督教在西方文化中扮演了三个角色:古代“两希”文明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中世纪西方文化的核心和主体;近代西方文化的缔造者和推动者。雅斯贝尔斯说过:“如果没有源于基督教历史的精神阐述和冲动,现代科学的诞生也许是不可想象的。”[1]所以,“中世纪绝不是黑暗和野蛮的,而是充满着文明的光辉和伟大的思想,它从古代文化中汲取营养来丰富自己。”[2]中世纪和它以后的历史决不是断裂的,而是通过各种方式连续着的。

揭开了中世纪一直以来被蒙蔽的面纱,我们看到的不是一段只有野蛮和落后的历史,它同样也是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古典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不可或缺的一道桥梁,因为有它,古典文化的精髓才得以传承,近代文明的辉煌才得以开启……

注释:

[1]卡尔·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06.

[2]加林.意大利人文主义[M].李玉成 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12.

参考文献:

[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M].吴象婴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裔昭印 主编.世界文化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王秀美等.基督教史[M].江苏人民出版社.

[4]田薇. 理性与信仰——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兴衰[M].河北大学出版社.

[5]阿伦.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董乐山译.三联书店.

[6]卡尔·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华夏出版社.

[7]加林.意大利人文主义[M].李玉成 译.三联书店.

猜你喜欢
中世纪基督教信仰
中世纪城堡
中世纪欧洲艺术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征战在中世纪的骑士
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思考与实践
明确路向,践行基督教中国化——以福建基督教为例
论信仰
铁的信仰
中世纪晚期英国文学中的农民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