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一明
摘 要:为了能够有效践行素质教育,提高数学学科教学质量,游戏化教学逐步被应用于小学数学课程当中。由于小学时期学生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尚在发育当中,数学思维还需培养,加之天性好动课堂上的注意力难免容易不集中。游戏化教学为小学数学课堂融入了更多新奇有趣的元素,能够调动起小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游戏环节,充分发挥游戏化教学优势,通过创新改革不断优化数学课程,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水平。
关键词: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课堂创新;小学生
游戏化教学确实能够为小学数学课堂增添不少趣味性,但同时也要注重方式方法,部分教师过于敷衍了事在游戏设计环节缺少创新,或是盲目使用游戏项目而忽视了游戏与知识之间的关联性,致使游戏化教学沦为表面形式,自身优势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游戏教学同样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认真安排,充分发挥游戏环节的趣味性,构建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学生们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
一、恰当应用游戏元素,增强课程趣味性
小学数学课堂的一半以上时间都在讲授新知识,传统教学模式较为枯燥,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进而难以充分掌握新知识[1]。适当添加一些游戏元素可以快速地抓住学生们的课堂注意力,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再配合上游戲环节本身的参与感,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问题,从而在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一些数学思维和对于数学概念的基础认知。
例如,在讲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一课中,教师在讲解其特征和定义以前先以一个简单的小游戏进行课前热身,一方面对课程内容进行铺垫,另一方面还能通过游戏让学生先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产生模糊的意识。比如,教师先展示一张视频截图,让学生们猜测有几个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后再播放视频,以一种游戏的方式去引导学生从图形向物体进行思考。游戏环节中,从二维到三维的过程会导致出现一些误判,这时学生们就会开始思考自己为什么会判断错误,为什么明明是正方形却最后变成了长方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去引导学生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并尝试归纳出每个物体的概念定义,学生们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发散思维去自主探究,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课本上给出的概念和知识,从而有效提高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师生共同参与游戏,增进交流与了解
在游戏化的教学模式中,从教者要注意所有人都应该参与到课堂活动[2]。部分教师在开展游戏教学时习惯性地为学生安排一些游戏项目,自己只是作为局外人并没有真正投入到游戏当中。事实上,原本学生做游戏的过程是非常好的了解学生的机会,如果教师只是局外人的身份,没有走近学生,也就错失了这样一个了解学生的好机会。因此,在开展游戏教学时,师生应共同参与游戏,教师既是活动的组织者又是活动的参与者,通过游戏增进师生间的交流和了解,从而更深入地掌握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便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指导。
例如,在讲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一课中,教师可以将课堂练习游戏设为小组竞赛的方式,一列座位上的同学为一组,分别上台接力作答,以正确率高为胜,正确率相同用时短者获胜。每个小组可以有一次申请教师外援加入的机会,最终看哪一组获胜的局数最多。游戏进行过程中,学生们的兴致高涨都想为自己的小组争光。而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们的计算过程,了解哪些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哪些学生存在概念混淆的情况。教师作为外援加入游戏还能对于每个学生的计算能力有所判断,观察到学生们计算时是否有新的方式方法。游戏过后教师可以鼓励获胜小组分享自己的计算技巧,同时也鼓励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游戏心得,找出存在的不足之处并给予学生一些改进缺点的方式方法。在后续计算类的问题教学时,教师可以对计算能力偏弱的学生给予更多指导和帮助,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有效提高教学评价的针对性,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在数学学习方面的长处和不足,积极改善不断进步,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构建高效小学数学课堂。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游戏教学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让较为枯燥和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富趣味,也让小学数学课堂更加轻松愉快。在实施游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出更为合适的游戏环节,让数学知识能够真正融入到游戏过程当中,起到良好的铺垫和巩固数学知识的作用,使游戏教学得以充分发挥出自身优势。同时,教师还应注重提升自身的游戏参与感,与学生们一同完成教学任务,认真观察学生们在游戏过程中的表现,了解每个学生在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时的真实情况,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指导。通过游戏教学构建高效数学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秋芬.探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游戏化教学法的应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03):272-273.
[2]张玲燕.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2):24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