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 宏
2020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推动青少年学习和锻炼协调发展,对推动青少年体育工作改革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如何推动青少年积极、合理、有效参与运动项目,成为当前我国教育部门、体育部门,以及社会组织等机构的共同使命,也是落实体教融合由战略设计到实践实施的重要举措。在“体教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篮球协会和教育部门对青少年篮球梯队建设、人才培养等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存在问题的也是显而易见的。诸多深层次性的具体问题渐进暴露,如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运动参与强度、最大参与量、休息安排和特殊比赛规则等,缺乏统一的标尺和参考指南,一定程度上钳制了我国青少年篮球运动的普及和提高。鉴于此,对美国《青少年篮球运动指南》[1]进行系统地梳理和解读,探讨其出台背景、具体内容和执行理念等,揭示其运行机理,对新时代“体教融合”视域下创新我国青少年篮球发展理念,思考中国青少年篮球发展路径,提供可操作性参考。
青少年体育作为美国体育的重要参与群体,各级社会体育组织非常健全,承担着开展体育活动、精英人才培养、体质健康促进等社会职能。青少年体育政策制度体系健全,相继颁布了《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行动指南》和《青少年体育国家标准》等,对美国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美国立法机构能够根据体育活动和参与人群的特点,不定期对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保持标准的与时俱进,如《青少年体育国家标准》不定期的修改过程中,始终强调“四个注重”,即注重青少年体育参与机会的平等性、注重分年龄分阶段组织青少年发展计划、注重家长在体育活动中的作用和注重青少年教练员和管理员的教育培训。[2]根据青少年体育发展相关精神,出版了《青少年篮球教与练》《青少年篮球运动发展指南》等读物,内容主要囊括青少年篮球执教理念、不同年龄阶段的技战术教学训练方法和手段、动作要点和执教环节等。不足之处是过度强调青少年篮球技能的重要性,而对健康的关注度不够。《指南》颁布前,美国《青少年体育标准》将“体育素养”引入到青少年体育教育领域,制定了评价体系和参与标准,对青少年体育参与提供了科学标尺。由于体育项目诸多,再加上各项目的特点、参与群体、活动形式和运动供能方式等不一,国家体育活动标准对具体项目的针对性不强,构建青少年各单项运动项目指南的呼声高涨,在此背景下《指南》应运而生。
2016年美国体育与健康教师协会发布报告指出,美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情况整体并不理想,2~19 岁儿童及青少年中有32%超重[3]。为净化青少年篮球参与环境,营造良好的篮球氛围,科学量化青少年篮球参与,基于青少年体育发展的现实状况和原有的制度体系,2016年NBA 和美国篮球协会联合制定了《指南》,主要针对18 岁及以下青少年篮球运动的参与,系统阐述了早期运动项目专业化的弊病,认识到过度强调早期成功参赛的弊端,从篮球运动参与、休息指南、比赛年龄划分、早期专业化和比赛准则等方面,勾勒出青少年早期参与篮球运动路径,进而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促进、不同年龄阶段篮球专业技能的提升,以及为良好篮球氛围的打造奠定基础(见图1)。
图1 美国《指南》出台背景与体系架构Figure 1 The formulation background and components of Youth Basketball Guidelines
《指南》的颁布致力于塑造青少年积极参与的篮球环境和氛围,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篮球教学训练的重点是把篮球作为育人的手段,注重篮球体验的质量,以及对参与者年龄和能力的适切性要求。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美国青少年篮球教学训练的内容能够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安排相应的内容,使学生在参与中养成坚持锻炼的行为和态度。在教学内容设置上,能够回归篮球运动的游戏本质,以“基于比赛情景”的执教理念贯穿篮球参与过程中,提倡青少年早期参与阶段一般应通过创设“比赛般”的运动情景,修改或变通比赛规则,为其提供富有和高质量的运动体验,有助于激情的培养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塑。特别是小学年龄阶段,篮球运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运、传、投,以及组合技术的游戏为主,主张通过竞争性游戏,获得参与成功的体验,使参与者产生篮球意愿和快感,进而促进了篮球基本技能、知识和方法的掌握。[4]在青少年篮球教学、训练和竞赛中,除了提高篮球技能、注重兴趣的培养、愉快的参与体验、健康与安全知识的传授等以外,还特别注重培养公正、负责、合作、遵守规则等行为,以及健全人格的塑造。倡导“篮球是教育、篮球是生活”,能够把篮球文化元素较好地融入家庭、社区等文化氛围中,使篮球运动真正成为青少年生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在青少年篮球运动“健康第一”的参与理念下,制定有效、科学的微观负荷量度和具体实施细则是非常重要的,主要在于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不平衡性、连续性、个体差异性等特点。NBA 联盟和美国篮协通过广泛调研和意见征求的基础上,对篮球运动每次比赛时间、每天比赛次数、每周比赛次数和每周休息天数等9 项指标上提出了具体的负荷参考标准(见表1),为美国青少年篮球运动参与者提供了详细的指导。特别是对每周、每天比赛次数和练习时间,以及每年练习时间均实施上限控制,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不让青少年早期参与过多、超负荷的篮球教学、训练、比赛,真正推动篮球教学与文化课协同发展。同时,也为青少年参与其他它运动项目提供可能性;二是不使机体承受过度的生理和心理负荷的刺激,使机体产生不良或裂变反应,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指南》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角度,规定篮球运动参与者不能越出所规定的标准。还特别指出,如参加正式的、有组织的篮球活动或比赛接近上述标准时,最好不要参加其他体育活动,以便机体得到有效恢复。
表1 《指南》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参与指导准则Table 1 Participation guidelines for youth at different age segments in Youth Basketball Guidelines
愉快、积极的早期运动体验,可将从多种运动中获得的技能转移到专业化的初级阶段,为专业化奠定坚实的基础。相关研究表明[5-8],早期运动项目的专业化不是打造精英运动员的必要条件,甚至早期的专业化会对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带来不利的影响,譬如过度伤害、早期的倦怠、提前退出训练和比赛,缺少创新和应变能力、最佳竞技水平保持时间短等等。《指南》的制定对青少年参与篮球运动提供科学依据,能够克服过分强调早期竞技比赛成功体验和提供明确的青少年篮球发展路径。《指南》对美国青少年篮球运动参与者(青少年、家长、教练员等)提出了8 条建议(见表2),明确规定作为集体球类项目,专业化训练至少在14 周岁或以后,坚决杜绝过早进行专业化训练。提倡青少年早期参与体育活动形式应多样化,特别是针对集体球类项目不仅有助于发展新技能,延长运动寿命,尝试多种运动带来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团结合作精神,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早期运动项目参与的多样化,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参与体育运动的机会,建立复杂多样的运动项目储备,可为跨项、跨界选材奠定基础。
表2 《指南》对青少年篮球参与者的建议Table 2 Recommendations for youth participation in Youth Basketball Guidelines
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发展来说,如果说竞赛是引擎,那么合理的年龄分组则是引擎的重要构件。《指南》提倡青少年篮球运动参与的平等性和公平性,明确规定11 岁之前的青少年比赛,上场时间是均等的,这即保证了队员平等参与比赛的机会,又能激发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南》对青少年参赛年龄分组能够进一步细化,特别是针对低龄阶段,每个年龄组均有自己的比赛,这点与我国青少年篮球参赛分组略不同。《指南》指出13 岁之前采取严格的年龄分组(1岁1 段),一旦进入8年级(或14 岁),则按年级分组进行比赛。对队员参赛资格的审查比较严格,定义当年的9月1日至次年的8月31日为“参赛年”,从6 岁开始到13 岁,比赛分组是按照球员的生物年龄进行划分,出生日期是参赛资格的最终决定因素。《指南》规定,一名队员只能参加一个年龄段的比赛,14 岁及以后分组与以前的分组略有不同,是基于年龄和年级的从属关系进行分组,把14U 或8年级被称之为“过渡年”,目的是为一些低年级留级的学生提供和同年级一起参赛的机会,参与者可以选择基于14U年龄分组或采用8年级分组比赛,到了10年级对队员实施严格的注册制度,将根据他们在学校的年级进行分类,注册日期是比赛年的10月1日前,但注册年龄不能超过该年级规定年龄2岁的要求,例如参加2018-2019 赛季比赛,9年级的球员在2019年9月1日前,年龄不能超过17 岁。参赛年龄段的细化分组,以及年龄与相年级结合的举措,为美国青少年提供公平的参与平台,在青少年低龄阶段规避了“大打小”,高年级阶段避免了“同级不同赛”的现象,这点可为我国青少年篮球联赛分组提供借鉴。
《指南》对比赛场地器材有着特殊规定(见表3)。7~12岁正处于青少年力量发育的敏感期,8 岁以后男、女生力量开始显有所差别。成年人标准的场地器材不适用于青少年,特别是儿童,这是不争的事实。为了满足青少年积极愉快的球场体验,《指南》设计了一套符合青少年发育特点的场地器材标准,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青少年篮球比赛中,球的大小、篮筐高度、场地大小、三分弧顶距离、罚球线距离等均有着明确的规定(见表3),顺应了青少年体能增长趋势。通过不同年龄场地使用标准对比发现,在11 岁以下各年龄阶段的场地器材要求,除了场地和篮筐高度,其他指标一致。7~8 岁降低篮筐的高度目的是培养正确的投篮方法,增加投篮成功的感觉;12~14 岁和9~12年级除了三分线距离,其他指标也是一致的,到了9~12年级三分线距离与成人一致为6.75 m。
表3 《指南》对不同年龄阶段特殊的场地器材标准Table 3 Special field equipment standards for youth at different age segments in Youth Basketball Guidelines
《指南》明确指出,青少年不同年龄阶段的比赛构成也有所差异,有别于成人。7~8 岁和9~11 岁两个年龄阶段,比赛时间、节间休息、加时赛、得分等大都采用相同的规定(见表4)。与上述两个阶段相比,12~14 岁和9~12年级阶段除比赛时间、节间休息时间、加时赛时间不同外,其他各项均相同。美国中学阶段的比赛构成区别于成人化,这不仅能够契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也促进了项目本身的普及和推广。在中学阶段比赛执行过程中,一般以赛季和联赛制为基本框架,能够把篮球竞赛较好的融入学校教育大环境中,凸显篮球运动的教育文化价值。与表1所提到的比赛场次的安排高度一致,比赛的安排既能满足课程学习与体能恢复的需要,又能促进青少年篮球运动员通过参赛提高比赛技战术水平。[9]比赛时间的安排不给学生带来身心压力,初中和高中阶段学校对学生球员的学习成绩均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一旦平时学习成绩达不到标准,学校不允许打球,直到成绩合格。
表4 《指南》对不同年龄阶段特殊的比赛构成Table 4 Special competition compositions for youth at different age segments in Youth Basketball Guidelines
《指南》指出青少年儿童早期阶段,积极的参与、愉快的体验比精湛的篮球技战术掌握更为重要。对战术的要求能够贯穿于篮球教学训练的始终,能够注重不同年龄阶段的战术要求,使战术教学处于开放的环境中,不是一味地全盘灌输战术意识和战术行动,而是在技术实践中掌握如何用,为何用等技术决策。早期的技术决策对形成良好的战术行动至关重要,通常战术的培养是在游戏中贯彻,内容比较简单,比如传球“2 逗1”、快速推进中“2 攻1”等,重点培养果断传球、运球突破等技能,为队员创造思考和决策的机会,达到提高战术运用的目的。《指南》对队员的上场时间、各种战术防守形式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见表5),特别在12~14年龄阶段非常注重对全场紧逼的运用,以及对弱者的保护。特殊的战术要求,不仅为能力出众的青少年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更适合青少年“求胜心强”的心理特点。《指南》 针对11 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在防守形式上有着明确的规定,人盯人防守是唯一的防守战术形式,紧逼防守、夹击、从运球人手里抢球都是不被允许的要求,极大地保障了儿童青少年参与篮球运动的体验,突出“玩”中“学”,以及个人攻防能力的展现;球员进入12~14 岁年龄阶段,个人技能、心理等得到全面提高,对战术的运用更加灵活,逐渐施加对战术的特殊“限制”,队员的上场时间也不再相同,而是根据比赛情况由教练决定,人盯人防守战术不再是唯一防守方式,紧逼防守、夹击、从运球人中抢球都是允许的;到9~12年级(16 岁及以上),队员身心更加成熟,篮球技能和战术素养显著提高,在技战术的实施与运用上几乎与成人一致。
表5 《指南》对不同年龄阶段特殊的战术运用情况Table 5 Special tactics for youth at different age segments in Youth Basketball Guidelines
《指南》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篮球规则是有所不同的(见表6),主要体现在进攻时间、后场推进时间、5 s 严密防守、罚球时间等方面,时间从无到有、由长到短,内容从简到繁。譬如,在后场推进前场时间上,7~8 岁时未有时间限制,9~11 岁时10 s,9~12年级8 s。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长,体能水平的提升,控球能力和球性的增强,攻防节奏加快,对后场控球推进前场进攻时间做出明确的限制。又譬如,在9~12年级阶段(高中),对比赛第4 节和决胜期的最后2 min 球中篮后均停表等,特殊规则实施的目的是提高比赛关键时刻的攻防转化节奏和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满足其观赏和挑战自我的需求。这些特殊要求,既体现了规则的灵活性,又体现了适切性,对青少年篮球技能的发展也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指南》特殊的比赛规制,不是简单的规定或摆设,而是能够契合儿童青少年身心特点和篮球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经过实践的检验能够正确引导参与和培养篮球相关技能,可为我国青少年篮球规则制定带来一定思考。
表6 《指南》对不同年龄阶段特殊的比赛规则Table 6 Special competition rules for youth at different age segments in Youth Basketball Guidelines
纵观美国《指南》颁布的思想脉络,在儿童青少年篮球运动发展上能够秉承“健康第一”的发展理念。我国青少年篮球运动指南的研制,要充分考虑到国家发展方向、社会发展变化以及青少年体育人才需求,又要结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对青少年篮球运动的参与量度进行客观论证,构建参与标准和评价体系,为我国青少年篮球的可持续发展添砖加瓦。“体育强国” “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计划”等战略的实施,都将青少年体质提升作为重点目标,而体质的提升自然要落实到具体的体育运动项目中去,篮球作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大众体育项目,承担体育增强体质的使然,承担着国家战略的必然。青少年作为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的重要目标群体,在贯彻国家战略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青少年篮球运动指南》应与国家战略、社会变化和青少年篮球需求相契合,并能够及时做出更新和动态调整,以保证其科学性、时效性。指南的构建应紧扣国家战略,这对增强我国青少年体质和掌握2 项及以上运动技能,指导我国青少年(7~18 岁)科学地参与篮球运动,有着重要的经济社会价值。
《指南》能够突出NBA 联盟和美国篮球协会的行业地位,在顶层设计上能够较好地结合美国青少年人才培养目标,遵守篮球运动的项目规律,为青少年、家长、教练员和组织管理者等提供有效参考。我国青少年篮球运动指南的制定,要明确指南制定的目的是什么。是突出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还是突出健康育人的高度,还是二者兼顾,只有梳理正确的青少年篮球运动理念,才能提高指南的可行性。美国《指南》指出青少年篮球运动的发展,要在“育人”的框架体系中加以实施。在这点上与我国的青少年篮球发展理念有所不同,我国一般从篮球项目自身出发,把提升篮球运动技能水平作为主要目标,一定程度上淡化了篮球运动的健康价值和教育要义。与美国篮协相比,中国篮协作为国家级协会,行业的权威性和引领性略显不强,这与传统体制遗留下的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的条块隔阂,各自为政等有关。体育系统的政令一般自上而下通过体育系统内部传达,而学校系统大都对协会颁布的标准重视不够,比如篮协举办的赛事学校响应不积极、参与度不高等。在青少年篮球运动发展的顶层设计上,应加强中国篮协(体育系统)与教育部(教学系统)之间的耦合,创新现有的青少年篮球人才培养体系,真正地把人才培养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中,深化体教融合“由浅至深、由纵到底、由横到边”的内涵和外延。厘清部门之间的权限,发挥行业协会的权威性,落实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创设合作共融的环境,真正的促进我国青少年篮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体育部门和学校系统,以及社会组织应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如在篮球教练员培训和认证、运动员等级评定、行业标准体系的制定等方面,应突出行业协会的专业地位;教育系统应利用广袤的校园环境,做好青少年篮球运动的校园普及和推广,使校园文化与竞技篮球文化形成良性互动。
多元的组织架构和完善的制度体系是推动美国青少年篮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指南》为了培养青少的健康水平,提出了不同年龄阶段参与篮球运动的负荷强度和负荷量,以积极的参与和愉快的球场体验为切入点,制定了一套比较详尽的篮球运动参与规则和标准,能够科学、合理地指导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篮球运动的参与。近年来,国务院、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相继颁布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等相关政令,对促进青少年体育的健康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文献梳理表明,在健康视域下能够科学指导我国青少年篮球运动参与的相关制度仍旧处于真空阶段。中国篮协2016年6月出版了《中国篮球青少年篮球教学训练大纲》,其内容过多强调篮球专业技术水平,却忽略了健康指导标准。2020年5月《小篮球教练员指导手册》(7~12 岁)的出版丰富了教练员的执教理念和视野,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青少年提出了不同内容,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推动了小篮球教学训练的开展。上述研究成果对青少年篮球运动的参与和促进提出了针对性举措,却未涉及青少年篮球参与的负荷要求和负荷量,以及参与具体指导。当前,按照我国青少年生长发育的规律和优秀篮球运动员成长特点,不仅要合理地确定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篮球的教学内容与进程,系统设计不同年龄段教学手段与方法,科学制定不同年龄段的教学训练评价指标与标准,以及等级评价体系等,更要科学安排合理的运动负荷量度和参与度,这不仅对儿童青少年参与小篮球提供有益指导,壮大青少年篮球人口,而且可为我国竞技篮球后备人才的系统工程提供助力。
以竞赛为杠杆,构建健康促进、青训计划、竞赛体系三大体系,才能不断完善我国特色竞技人才培养道路[10]。合理完善地赛事体系能够有效地推动青少年篮球运动的普及和推广。我国在青少年篮球比赛分组上,相对粗糙、不具体,6~12 岁组别年龄跨度相对较大,12~18 岁年龄阶段相对比较模糊。6~12 岁年龄阶段的比赛,体育系统、社会俱乐部能够按照中国篮协小篮球联赛的规定,而教育部门所辖的学校系统的比赛分组更加笼统,规则的使用略显成人化,大都采用成人的篮球规则;中学阶段一般分为初中组和高中组,对年龄尚未做出具体的要求,主要根据学籍注册等进行组队参赛,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赛事年龄分组还未能真正的统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参与比赛的积极和公平性。通过对我国大区小篮球决赛的调研可知,由于组别年龄跨度相对较大,组内低龄儿童一般无法参加该组别的比赛。另外,现阶段我国青少年篮球赛事少,不能满足儿童青少年的参与需求。建议对青少年儿童篮球比赛的年龄段略做修改,既由先前的“2 岁1 段”,更改为“1 岁1 段”,增加比赛场次。在初中阶段也做相应的调整,严格按照生物年龄分组参赛(U13、U14 和U15),不仅为青少年提供最大化参与的可能性,而且还创造了更多的参赛机会;在高中阶段,严格按照年级分组(学籍注册)与年龄相结合的分组参赛方式,但年龄一般不能大于该年级所规定年龄岁数(一般为2 岁)。
美国非常注重《青少年体育国家标准》的修订工作,对修订专家的每次遴选都非常严格。《指南》的修订制定也不例外,由美国篮球协会和NBA 联盟牵头,由体质健康专家(7人)和篮球行业专家(15 人)构成,同时还吸纳了一些社会组织团体参与,即保证了《指南》的行业权威性,又能围绕青少年篮球发展的需求实际。《指南》能够秉承行业标准的制定应服务于健康,克服了长期以来就技能而技能、就练习而练习、就标准而标准的评价手段和方式,而是从顶层设计上体现篮球运动的育人功能,进而保证实施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为青少年篮球发展指明道路。我国《青少年篮球运动指南》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顾此失彼,应紧密围绕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不能仅从行业协会“一家独大”局面出发,而应纳入行业专家、医疗健康专家和教育专家等协同合作,积极发挥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与市场支撑,多元主体参与构建。同时,在构建的过程中应明晰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特点,围绕篮球项目的特征,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合适的参与负荷和要求,制定适宜的规制和竞赛制度。
美国《指南》的核心理念是以篮球运动为载体,突出篮球的育人功能,提高参与者的身心发展,以及社会的适应能力,为青少年篮球参与提供科学的指导。当前,我国对青少年篮球教学训练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应用,成人化、专业化的教学训练模式依然存在,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参与要求未能区别对待。唯有拨开长期笼罩制约青少年篮球发展“成人化、早期专业化”的迷雾,突破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观念的禁锢,汲取国外青少年篮球教学训练的精髓,切实与中国文化特点融合,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少年篮球运动指南,才能为我国青少年篮球的健康发展提供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