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媒介阅读教学的内涵、特性与策略

2021-10-29 01:20杨民玉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

杨民玉

内容摘要:全媒体时代阅读方式日益多元化,跨媒介阅读应运而生。在此背景下,如何进行跨媒介阅读教学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自主性是跨媒介阅读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本文就跨媒介阅读教学的内涵与特性及其核心要素进行分析,提出在坚守生本意识的基础上推进跨媒介阅读教学具体可行的方法与措施。

关键词:跨媒介 教学 阅读 生本意识

全媒体时代阅读方式日益多元化,跨媒介阅读应运而生。在此背景下,如何进行跨媒介阅读教学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跨媒介阅读教学的内涵

在《文化与社会的媒介化》一书中,作者指出“媒介化应当被看作是与全球化、城市化和个体化同等重要的一个现代化过程”[1],今天,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势头高涨、日益普及,“跨媒介”成为人类“媒介化”发展历史长河中的日益显著的特征,“跨媒介阅读”应运而生。在此背景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列入18个学习任务群之一,使其成为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内容。

跨媒介阅读关键在“跨”,使不同媒介间交融互通,使多元媒介服务于同一目标,实现多元媒介信息的整合。该种模式下的信息处理方式有别于传统方式以达到多元有机的最佳呈现效果。如此一来,阅读就由对文字表面的理解与鉴赏拓展成为对丰富的颜色、真实可感的声音、生动形象的画面等声像媒体文件形式的多维立体能力习得模式。

二.跨媒介阅读教学的特性

在17年课标中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学习目标与内容作出了相应表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与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相比,跨媒介阅读在阅读环境上跳出书本与课堂,更具开放性;阅读过程中,跨媒介阅读能打破某一单一具体课程或具体知识的局限,使阅读者浏览所信息广泛、多样,阅读内容更加丰富;依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跨媒介阅读可以达到读者与读者、甚至是读者与作者间的直接对话,阅读双方的高参与使阅读过程具有明显的互动性;与此同时,跨媒介阅读促使读者间、读者与作者间阅读地位的平等化转变。

跨媒介阅读教学呼唤生本意识。生本意识,即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学生是活动主体的基本原则。跨媒介阅读呼唤生本意识是由其特性决定的。跨媒介阅读推动学生学习方式:学习由记忆性向体验式转变,学生身处阅读与交流方式变革的潮流中,自主性较以往有了明显程度的提高,其积极性与主动性在跨媒介阅读教学中有着比传统教学更为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语文教学从知识本位走向学生本位,跨媒介阅读教学中,学生应发挥主体性,彰显个性与创造性,教师应主动减少自身对课堂活动的过多干预,把学生置于课堂活动的原心位置,以主动探究来拓宽学习半径。因而,跨媒介阅读教学中必须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坚守生本意识。

三.跨媒介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倡导情境教学

情景教学即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教学,将知识蕴含于具体可感的情境中,学习者通过參与实际活动习得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作为教学活动引导者的教师教学不再是传递客观、确定的现成知识,而是通过为学生创设合理(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符合科学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趣的情境,以任务驱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自主性,使其利用自身原有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分析等活动,对新知识、新问题进行内化、再加工。

此外,由于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和认知风格,所以在具体问题面前,每个人都会基于自身已有的经验图式形成对问题的独特理解。因此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应避免传统教育中“一刀切”的倾向,注意倾听学生基于情境所得出的对阅读对象的见解,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对学生个性中值得肯定的方面进行充分肯定与鼓励,对其中存在问题的方面进行及时、恰当的引导,从而使学生朝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

(二)组建主体多元的“跨媒介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是一个团体,其构成要素包括学习者和助学者两部分。个体学习在与社会文化的交互中进行,互联网等现代媒体技术进一步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以“跨媒介学习共同体”为连接,教师、学生、家长及专家等均能参与到跨媒介阅读教学当中。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客观环境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由社会生活中身份各异的成员组建起“跨媒介学习共同体”,创设更为高效和融洽的学习生态圈,在此团体中,为完成一定学习任务的成员们实现学习资源共享、分享学习经验与感受,最终以促进相关学习任务的达成。在此过程中,成员间可以相互影响与促进。较传统阅读教学中生生间、师生间的交流,家长、专家等全新教学参与者以其自身图式提供可以看待问题的不同角度,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同时,在不断拉进与社会的距离中,突破学校学习相对封闭性的局限,促进学生逐步由单一学校学习者角色向社会参与者角色进行转变,利于构建学生的多元社会身份,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

(三)转变学习方式

计算机发展与网络普及推进人类进入数字时代,对处于新时代中的学习者而言,学习环境与学习工具都已焕然一新,与此同时,知识形态也已完成了由静态向动态、由固化层级向联通网络、由结构向生态的转变。数量巨大和结构零散的知识使人类陷入信息超载的困境,在此困境下,反思原有的学习方式,探索因时制宜的新型学习方式成为必然要求。为适应新环境,学生应该且必须要转变学习方式,即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中掌握分类和筛选的学习技能。如此一来,混沌、无序将成为学习过程之中一个难以避免的问题。

在此过程中,学习者应着力将所获取的不同碎片化知识连接起来、创建网络,使其变得有序。正如在《碎片与重构2:面向智能时代的学习》一书中作者所提出的对于被打碎的碎片化知识打碎后的重新组合——“学会零存整取”[2]:第一,学习者以某一主题为抓手,搜集知识与信息并进行统一整理;第二,学习者完成对第一阶段所得材料的个性化加工;第三,学习者将个人的学习成果分享至组建的“跨媒介学习共同体”并进行交流。学习者以此为基础进行知识建构,创建个人学习网络。

(四)正确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1.部分教师在跨媒介阅读教学活动中存在误区

首先,将跨媒介阅读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简单等同起来。目前在进行跨媒介阅读教学设计时,为了降低学生理解诗歌的难度、提高学生理解诗歌的效度,部分教师选用不同版本的朗诵音视频为教学媒体。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对上述媒体进行对比播放,往往只能达到流于形式的效果。该教学设计本质上是“多媒体教学”或者说只是注意了跨媒介阅读教学的外在形式,却没能深究其核心精神的东施效颦般的模仿。

其次,颠倒目标与工具的主次关系。全媒体时代,媒介种类丰富多样,部分教师在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时只顾追求视觉效果、新技术的运用与媒介的丰富性,“为表现而设计”,而忽视阅读的主体内容,本末倒置,偏离了多元媒体服务于教学、应用于教学以改革教学手段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题。

2.新媒体现状要求教师做出引导

第一,当代网络文化和网络文学泥沙俱下、良莠不齐。快餐式网络文学其创作初衷多为满足阅读者的浮躁、猎奇心理,以爽为主,其内含的价值观念、审美趣味并无明显教学价值甚至包含低俗成分。第二,在资本的触角无孔不入的今天,新媒体也充斥着商业运作的成分,为追求金钱利益,一味迎合市场致使其缺乏思辨精神和独立思考,易引导学生形成金钱至上的觀念和盲从心理。第三,缺乏原创精神,部分新媒体间存在着在内容、形式等方面抄袭、剽窃的现象。以上种种,皆不利于学生高雅情趣与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

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从课程、教育教学、学生学习三个纬度来看,教师不仅是开辟者、先锋者,更是催化剂和观照镜。因此,在跨媒介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正确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反思目前存在于教学中的诸多问题,在坚守生本意识的基础上积极挖掘教材的信息化资源与跨媒介阅读教学中的媒介资源,以推进跨媒介阅读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落实。

(五)完善跨媒介阅读教学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环节,有着诊断教学质量、反馈教学成果、指导教学方向、监督教学双方教学行为、调节教学计划等作用。而传统的阅读教学中以教师为评价主体、通过书面测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总结性评价显然已经不能适用于跨媒介阅读教学。

1.转变评价主体,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与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生双方组成教学活动主体不同,跨媒介阅读教学将家长、专家等纳入到阅读教学之中,预定教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多方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因此,在教学评价中,评价主体应由教师转变为以教师、学生、家长、专家等组成的多元化评价小组,通过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专家评价等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多维度评价,促进学生对自身的全面认识。

2.转移评价关注点,将评价重点由结果转向过程

以往的阅读教学注重对最终呈现结果进行评价而忽略对过程的观照。跨媒介阅读教学包括信息收集与整理、筛选与整合、呈现与表达等诸多环节,是一个连贯性持续性的过程。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环环相扣,学生的思维过程从中得以形象的外现。观照阅读教学的过程,有利于发现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明确改进方向。同时,跨媒介阅读教学的开放性和丰富性一定程度上使其富于变化性,面对开阔的环境和各式各样的阅读资料学生很容易脱离主题,加强过程性评价有助于指引学生方向、保证有效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3.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围绕跨媒介阅读教学预计达成目标,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可以通过为学生创设不同情境,观察学生在情境中借助各种媒介获取、处理信息的过程;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对某一问题的研究,通过录制音频、视频等形式分享学习成果等……打破以往笔试为主的局限,以考查推动学生对跨媒介阅读教学的理解与实践,让媒介素养的提升真正助推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丹麦)施蒂格·夏瓦,刘君等译.文化与社会的媒介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9.

[2]王竹立.碎片与重构2:面向智能时代的学习[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85.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基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初中50米迎面接力跑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