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太奇手法在写作中的运用

2021-10-29 00:57胡敏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艺术手法蒙太奇写作

胡敏

内容摘要:蒙太奇原本是一种电影艺术,文学作品的写作广泛借鉴并运用了这一艺术手法,恰当并巧妙地应用蒙太奇手法可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引起强烈的审美效应。

关键词:蒙太奇 写作 艺术手法

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的音译,建筑学名词,原义为“装配”、“构成”。电影艺术把它用来表示镜头的“剪辑与组接”,即“把许多分散的、不同的镜头有机地组接起来,使其通过形象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产生连贯、呼唤、思念、对比、暗示、联想等作用,从而形成各个有组织的片断、场面,直至形成一部完整的影片。”蒙太奇作为一种艺术构成的方法,事实上早在电影出现之前就存在了,并且已经运用到文学作品之中。我国元代戏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法国19世纪象征主义诗人兰波的《明亮的水手》等都是人们公认的使用蒙太奇手法的代表作。

一.蒙太奇艺术的组接方式

电影蒙太奇的组接方式,主要有画面的、声画的、音响的三种。语言艺术的蒙太奇组接,则主要有时间的、空间的、情绪的三种方式。

1.时间组接蒙太奇。这是—种按时间顺序和情节线索对材料进行艺术的剪辑组接的技巧。根据对时间的不同处理方式,可分为下列两种:

①时间压缩式。它按照时间顺序和情节线索来安排总体布局,但它不是持续连贯地呈现事件的全部过程。而是通过对时间、事件作大幅度剪裁,使之成为推动故事线索绝对不可少的几个片断。运用这种方法布局,贵在把握跨度,腾空落笔。

诗人王寅的《想起一部捷克影片但想不起片名》,就是很有特色的一例:鹅卵石街道湿漉漉的/布拉格湿漉漉的/公园拐角上姑娘吻了你/你的眼睛一眨不眨后来面对枪口也是这样。

诗最后一句,劈面而来,在前后两幅“断裂”的画面中构成了巨幅的艺术空白,从而不仅简略地而且高度浓缩地展示了—个青年战士的交织着爱与恨的成长历程。

②时间扩展式。它是把同一时间分切为不同的空间呈现,或者将不同的时空场面并列地加以呈现的一种组接方法。这种方法通过扩展时间来“容纳大量的画面”,而这些画面既可以拓展故事情节,增强作品的感染力,而同时又不会破坏观众对动作发生时间的有逻辑的顺序渐进的概念。

通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是运用这一方法安排布局的典型例子。请看下面这一组平行镜头:

现在,是夜里十一点二十三分(“请平陆准备!准备!飞机再有七分钟就到你县,马上点火!”董局长把这空军领导机关的电话通知,立即传给守候飞机的人群。……)

就在同一个时间内(在平陆县城外的圣人涧,四大堆火越烧越旺。人流如春潮,数不清的手电光点缀夜空,活像国庆夜首都天安门的探照灯光。……)

作品多次运用了这种平行组接的布局方法,从而把一场干部、群众、医药工作者、军队各方面动员,千里送药,抢救六十一个阶级兄弟的紧张战斗,写得井然有序,扣人心弦。

③交替组接式。这是平行蒙太奇的另一种形式。它是对同一时间的两个(或多个)场景(或戏剧动作)的反复交替的组接。

梁晓声的著名中篇《今夜有暴风雪》采用了这种交替蒙太奇的布局。全篇共七章。前六章严格遵守时间的统一性,以“北大荒四十余万知识青年大返城期间的一个夜晚”作为全部故事情节的开合点和联接点。并通过“裴晓云在边境哨位上站岗”、“团部会议室剑拔弩张的矛盾冲突”这两个场面的反复交替,来造成小说情节上静与动、悲与壮的藝术氛围,引人入胜。

2.场面组接蒙太奇。这是一种按空间联系组接材料安排布局的方法。它又分下面两种:

①场景转换式。它通过场景的转换来组接材料,时间概念淡化了,而着重看场景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构成彼此呼应,相互契合的整体。

茅盾的散文《风景谈》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它一共描绘了六幅画面:沙漠驼铃、石洞雨景、高原晚归、桃园即景、延河夕照和北国晨号。这六幅各具特色的“风景画”,由“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一条红线贯穿,组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表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抗日军民艰苦奋斗,必定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庄严主题。

②视觉转移式。这是指在某一特定环境中随视线的转移来组接空间材料,这一方法的特点是场面代替了读者的眼睛,使读者与作者获得了同一的方位和焦距,氛围感较强,使读者如临其境。

运用这种方法布局的例子很多。如杜甫的《绝句》,是视线由某一点向四周转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而碧野《天山景物记》中“迷人的夏季收场”一段,因为是“骑马走天山”,场面的组接随视线而转移。先是大全景:“就在雪的群峰的围绕中,一片美丽的千里牧场展现在你的眼前。墨绿的原始森林和鲜艳的野花,给这辽阔的千里牧场镶上了双重富丽的花边。……”

再推出近景、中景直至特写镜头:“……成千上百的牛群、马群和羊群。它们吃了含有乳汁的酥油草,膘肥体壮,毛色格外发亮,好象每一根毛尖都冒着油星。……”

继而又把镜头拉回来,重新成为一幅大全景:“那些被碧绿的草原衬托得十分清楚的黄牛、花牛、白羊,在太阳下就象绣在绿色缎面上的彩色图案一样美。”而就在这时,牧群中忽然传来了“一阵阵银铃似的叮当声”。

循着声响镜头又推成近景并凝为“定格”:“那是哈萨克牧女们坠满衣角的银饰在风中击响。牧女们骑着骏马,健美的身姿映衬在蓝天、雪山和绿草之间。”

3.情绪组接蒙太奇。这是指按作者的心理发展来组接“镜头”,不受时空条件制约。较常见的有下列两种:

①内心自省式。它把镜头朝向内心,将积淀于内心的迷惘、空虚、痛苦、悔恨、自责、自卑或憧憬、希望、欢愉、自得、自尊等等复杂情绪和经验,用有关的生活素材暗示性地传达出来。例如北岛的《日子》:用抽屉锁住自己的秘密/在喜爱的书上留下批语/信投进邮箱,默默地站一会儿/风中打量着行人,毫无顾忌/留意着霓虹灯闪烁的橱窗/电话间里投送一枚硬币/向桥下钓鱼的老头要支香烟/河上的轮船拉响了空旷的汽笛/在剧场门口幽暗的穿衣镜前/透过烟雾凝视自己/当窗帘隔绝了星海的喧嚣/灯下翻开褪色的照片和字迹

很明显,这些生活现象的罗列,不是在表现某一具体事件的过程。两个镜头之间也没有一般意义上的因果联系和时空顺序。每句诗的意思很明白,但全诗的主题却很难把握,更难于“一言以蔽之”。这却正好体现了所谓“朦胧”诗的美学旨趣____局部清所,整体模糊。  《日子》诗所表达出的“那一时代”的青年的内心苦闷,真是入木三分!

舒婷的《往事二三》也是很有特色的例子:一只打翻的酒盅/石路在月光下浮动/青草压倒的地方/遗落一枝映山红/按树林旋转起来/繁星拼成了万花筒/生锈的铁锚上/眼睛倒映出晕眩的天空/以竖起的书平挡住烛光/手指轻轻衔在口中/在脉搏的寂静里/做半明半昧的梦

②意象叠加式。它是把一系列意象镜头直接加以排列或堆垒,以捕捉和表现作者心中突然产生的灵感火花和经验直觉。

美国意象派代表诗人庞德的《地铁站台》,就是采用这种手法:人群中出现的那些脸庞/潮湿阴暗树技上的花瓣。

庞德在1911年的一天,从巴黎协和广场走出地铁,突然在人丛中看到一些姣美的脸庞。于是他的心灵为之一动,久久不能平静。一年之后,他终于写成这首仅有两行的名诗。其中“潮湿”、“阴暗”、“树枝上的花瓣”三个意象的巧妙组接,意味深长,极富感染力。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也运用了这种意象叠加的构成方法。全曲先推出十个并列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烘托出一派孤寂荒凉、满目萧瑟的气氛。但这时每一个单个的意象还各各处于静止的、呼唤联系的状态中,其具象的指归还未分晓。当诗人最后推出“断肠人在天涯”的压轴镜头时,所有的意象便在一瞬间同时获得了一致的情感焦点,并且在流动中辐射出诗的情愫美和意境美,天涯游子的离愁别绪在众多意象的撞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蒙太奇组接原则

1.整体性原则。把两个镜头连接起来,有时可以产生两个镜头本来没有包含的第三种意义。“口”和“鸟”合成“鸣”,其结果既不是“口或鸟”,也不是“口和鸟”,而是表示第三种意义的“鸣”。这就是蒙太奇组接所产生的组合效应。对于文学作品的结构而言,整体性原则即要求在“起承转合”的联络中,显示“剪辑与组接”的匠心,段落、层次、语句之间既要卓然独立,又要一线穿珠,浑然一体,使结构富于张力和内应力,在布局中呈具象,蓄诗意。

2.独立性原则。蒙太奇的每一个场面、情节自身都含有一种事态性内容,都必须是独立的,具体的,有特征的,但又是静态的、呼唤生命和运动的。独立性原则实质上是整体性原则的逆向反映。強调独立性原则,是因为单独的画面内容愈具体,特征愈鲜明,则组接的联系愈具必然性和综合性,整体布局的综合效应也就愈佳。无疑,文章各段落、层次、语句之间的相对独立性,是蒙太奇组接的前提和基础。

3.可视性原则。这一原则是根据电影艺术与文学艺术的差异性特征提出来的。电影把声画并茂的图象直接诉诸人的感官,而语言艺术则要受“形象间接性”的制约,尽管人们可以通过大脑的语言理解中枢将文字所描绘的画面转化为视觉形象,但并非所有的文字都能描绘画面,构成“镜头”。散乱、苍白的语言是无形象可视的,而蒙太奇的组接,归根结蒂是画面的组接。因此,语言文字的形象化,故事情书的空间感和画面感,思想感情的物象化和色彩化,就是文学作品中蒙太奇组接必须遵守的可视性原则。

(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

猜你喜欢
艺术手法蒙太奇写作
错位蒙太奇
戏剧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以艺术手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运用与思考
浅论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写作教学策略初探
历史文献纪录片中蒙太奇的运用
蒙太奇艺术表现手法在影视编导中的应用实践
从叙事的角度谈平行蒙太奇与交叉蒙太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