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敏
内容摘要:二十世纪以来,人们对经典教育展现出愈来愈浓厚的兴趣。经典教育对于当代教育有极大的弥补作用与人文教化意义。其中包括对人们品德的建立,对人们思维的提升、审美素养的提升以及启迪心灵的作用。本文尝试讨论经典教育对于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及其人文教化意义。
关键词:经典教育 人文素养 人文教化 德育
经典是历史流传下来的伟大作品,它延续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要把经典作品所蕴含的生命的客观化物返回到它们由之产生复又生起的生命性中,使历史的教化意识鲜活起来,则需要通过经典教育来达成。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人们对经典教育展现出愈来愈浓厚的兴趣,不仅在文学研究领域涌现出对文学经典讨论的热潮,随着国学的兴起,中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推广之下,以各式各样蒙学书籍为教材的“读经班”在中国乃至马来西亚各地逐渐涌现,经典教育逐渐流行开来,至今仍经久不衰。
考“经典”之原义,“经”字,原指织物的纵线,后引申为经天纬地的宏大之义。刘勰《文心雕龙·宗经》曰:“三极彝训,其书言经。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①按照以上释义,“经典”应代表着一种历史文化秩序、可以成为规范,并且代表着人类的思想力、想象力和表现力所能达到的高度。
由此可见,在思想上达到一定的高度,代表着历史文学的秩序、可以成为规范,并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历史的长河里,不因时间而湮灭,反而愈加闪闪发光的作品,不论戏剧、诗歌抑或是哲学作品,均可称之为“经典”。
无论中外,古代的中西方均重视经典教育,古希腊的经典著作诸如史诗、戏剧、哲学等经典,被誉为古希腊人的精神教科书,诠释了完满人性的总体精神气质。在文艺复兴以后,古希腊的这些经典更是文人学者的必读物。中国古代的经典教育,融美与善于一体,西周时期“采风”盛行,通过采诗官到民间采诗,并谱曲为诗歌,起着规范生活的作用。诗、书、礼、易、乐、春秋,都在各个层面上为百姓起着指导生活规范、陶冶性情等作用。汉代以降,无论是学术上以儒家为尊,或是玄学流行、喜好佛老之学,都尊崇儒释等不同思想、學术流派的经典。不同时代的不同文体,如魏晋时期的骈文、唐诗宋词,均于一个时代达至巅峰,被后人奉为经典,不断读诵,陶冶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性情。
无论是先秦时期的典籍,抑或是西方古希腊时期的经典巨著,都对人类文明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如今中国逐步走向世界的时代,吸取西方经典中的精髓引为己用,显得非常重要,然而本文的经典教育中所引述的“经典”主要仍指的是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各类思想、文学经典。
经典教育当中,所涵盖的“经典”范围甚广,包括了文艺、历史、哲学等不同领域,经典教育的人文教化意义也随之而有所不同。以下分为几个部分略述之。
一.品德的建立
经典教育的意义,首先在于对人品德的建立。以中国为例,“德”是礼乐文明的核心,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记述着古代哲人友爱、忠信、爱国捐躯等事迹,更反映着先辈志存高远、自强不息等精神。教育原本应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个人的道德修养、重视青少年的道德养成及培育,应当是教育的核心目标与理念。但如今的教育体制,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分注重智育,专注于学生的知识与技术能力的养成,却忽视了道德认知与品德的培养。尤其近年来受全球化经济、互联网与大数据的影响,社会进行转型,人们的思想与传统价值观受到挑战,随之而来的,因青少年缺乏德育的培养,面对新事物与新观念的冲击,在道德认知领域产生了困惑与迷茫,因此在道德上存在失德失范的问题。
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学术以先秦经典为根基,涵盖了两汉以来传统的儒家学术流派、魏晋时期流行的玄学,以及先秦以来诗词歌赋等各种不同的文学体裁,与历代史学等组成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它反映了每一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也在方方面面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代中国人的思想、行为、伦理道德等,当中尤以儒家对中国人的道德观念造成根深蒂固的影响为甚。
以儒家为例,孔子尊崇周礼,推崇礼乐,提出仁、孝、礼等尤为重要的概念。《大学》也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认为修身是一切事业的基础。历代许多大儒也为后世作出了典范,博学多识、慎思明辨、鞠躬尽瘁、忧国忧民、自强不息等可贵的精神品格,都是通过经典才得以流传。
修身是儒家关于道德养成的重要要求,也是对人所以为人的基本要求,《礼记·大学》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把个体的修身看成是立业的基础,儒家这种“身修方可业成”的思想深刻影响着当时乃至后世的中国人。《诗经·淇奥》又提到“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将君子孜孜不倦地进行道德完善、品德涵育的过程和行为比作雕琢美玉一般。纵观古代文学作品,在诗歌、散文、小说、戏曲中,有关古代君子修身立德的文学书写不绝于书。
经典古代文学作品彰显了古代君子在克己修身方面的种种品德,由于古人不断反躬内省、砥砺修身,使中国古代涌现了无数品格高尚、为人称颂的贤士、君子。因此充分利用经典古籍,进行经典教育,可以让如今的学子学习并培养这些崇高的品德。关于学习的篇章有荀子的《劝学》、韩愈的《进学解》;关于修养与自身情绪的调节,有《论语》《老子》《庄子》等;在人生当中遭遇挫折等不如意的境遇,有孔子、孙膑、司马迁、陶渊明、苏轼等人的人生境遇作为指引。通过学习这些经典,学子可学习当中的人生观,可体会儒家“君子固穷”的理念,也可领略道家超越性的生命意识以及对人生苦难的消解。
中国古代典籍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留待后世进一步去发掘,让这些经典充分得到利用。推行经典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教条式地教导学生待人处世的规矩,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乃至人生观,除了让他们成为拥有完整人格的人,更需要加深学子对苦难的理解,即使遭遇挫折,也得以通过经典的学习而逐步消解。
二.人文素养的提升
人文素养,是人们在人文、艺术方面体现出来的精神与内在品质。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它包含了为人处世的基本德行、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就其核心来说,就是指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人类文化的灵魂,对人类的意识形态、情感世界、价值取向、审美体验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②许多人文学者都认为,经典的功能之一在于建立、传承和维护人文主义传统。③因此,经典教育无疑构成了人文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如今的教育体系重智育而轻人文、重知识而轻素养,在一个任何事物都趋向量化的时代,若不重视人的灵魂与心灵的提升,人们容易丧失人生方向、缺乏道德感、缺乏人文素养而心灵空虚。本文讨论经典教育在人文素养方面的提升有三:(一)思维提升;(二)审美教化;(三)启迪心灵。
1.思维提升
经典文献以文言文为载体,将古人的智慧流传下来,让世人得以通过古籍来窥探先辈所留下来的智慧。学习中国古代的典籍,需先熟悉文言文,既是语言的训练,也是思维的提升。文言文本身既有内在极强的逻辑性,又极其精炼,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也在学习这一表达方式,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通过文化经典挖掘背后的历史价值和智慧结晶,也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方式、养成自己的思维习惯。
战国时期,孟子周游列国,欲游说各国国君施行仁政,他针对时弊,进行了许多辩论。《孟子》一书逻辑严谨,与之同时期的诸子散文,也尤其注重逻辑,成为后世古文运动所效仿的模范。新文化运动后,白话文进驻语文教育并且占据语文教育的主导地位,成为通行文体,然而文言文并没有因此而失去了生命力。谈到要提升语文能力、文学素养时,仍需从文言文着手,从学习那些简洁凝练的诗文开始,去领悟先人的智慧与语言的优美。
韩愈的《师说》就是古代议论散文的经典之作,通过简洁的话语和严密的论证,从“古之学者必有师”到韩愈对“师”的概念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给“从师”下定义,最后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学生通过学习这篇散文,不仅可以学习到韩愈妙语连珠的排比对偶句“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古人以正反事实做论据从而加强文章说服力的智慧。
2.审美素养
中国的古代典籍,承载着中国人的文化思想、艺术韵味等等,学生通过学习古代典籍,可领会经典的内在思想蕴含、艺术韵味等。以中国古典诗歌来说,它体现了形象美、语言美、音乐美(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等,对学生审美素质的提升具有重大的意义。另外,经典中所蕴含的“美”与“善”相连,经典作品中对自然事物赋予了人格意义,如玉的圆润通透、梅花的不畏严寒、菊花的淡泊宁静等,均象征着人的某一品格特征,对学生的思想塑造、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3.启迪心灵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释道三家逐渐融合,形成特有的中国文化与思想模式。儒家讲出仕、兼善天下、以天下为己任,有大丈夫情怀;道家讲无为、逍遥、自然,寻求一种出世的清静。儒释道的思想深切地影响着中国人,勉励着中国人要积极进取,在人们遭遇失意、挫折时,也能及时给予人内心的抚慰,让人不至于过于消沉。这些经典作品当中的智慧,在历史的长河当中闪烁,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骚客,启迪着他们的心灵,给予他们人生的方向。
历代文人骚客吟诗作赋,将曾经历的人生苦闷书于纸上,流传至今,已成为经典。今人在学习经典作品時,不仅能体会到当时文人骚客的心境,不少文学家、思想家的人生境遇,仍然可成为当代人的楷模。孔子困于陈蔡,并没有自怨自艾,仍气定意闲地与学生弹琴;司马迁受宫刑,却最终发愤著书,始有《史记》;苏轼遭遇“乌台诗案”、多次被贬,却仍能泰然地苦中作乐;文天祥受俘,乃作《正气歌》,流传千古。
当代的教育体制注重智育,却忽略了学子的身心健康,一方面辅导教育、心理疏导尤为重要,另一方面亦应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应主动从经典教育开始入手,通过经典教育树立起学生的人生观、生命价值观,让经典教育启迪学子的心灵,而非被动消极地进行心理疏导工作。
无论古今中外,西方文明与中国均重视经典教育对人身心的培养,可见古人已理解经典教育的重要性。经典作品涵盖的范围是广泛的,经典教育所涵盖的内容亦是广泛且多元的。经典教育不仅仅培养人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还提升全方位的人文素养,它培养人的文学品味、哲学性思考、历史观、逻辑思辨以及美学鉴赏能力等等。这些方面,恰好是如今的教育体系比较缺乏的。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日,以传递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育体系已逐渐暴露出其弊端,要在信息与资讯爆炸的时代站稳脚跟,无疑经典教育在人们心中扎根已显得无比重要。经典作品所传授的智慧,如同人们心中的锚,能让人心在信息的湍流中安定下来。经典作品,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能促进人心的安定、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因此经典教育的推广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夏泉源,巫慧.人文经典教育的教化危机及其匡正[J].教育科学研究,2021(1).
[2]夏泉源,扈中平.从诠释教化复归审美教化:当代经典教育的教化之路[J].现代大学教育,2021(1).
[3]杨允.“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古代文学经典教育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2020(5).
[4]杨美容.国学经典阅读对内高班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研究[J].教育管理,2020.
[5]梁和正.浅析经典教育回归的表现、原因及意义[J].文学教育,2021.02.
[6]刘小新.经典、经典重估与人文教育[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04.
注 释
①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上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1页.
②杨思迪.积淀底蕴,提升素养——国学经典对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及方法初探[J].语文学刊,2011(01).
③南帆,刘小新,练暑生.《文学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30—232页.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