宓翠
美育是“五育”的组成部分,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除了美术学科外,各学科都要在学科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包括历史学科。历史学科的美育渗透旨在培养学生对美的赏识、感悟、分析,甚至是创造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格、品德和情操,最终引导学生以积极健康的态度全面地成长。那么,在初中历史的复习课中美育渗透该如何实现呢?本文以部编版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一课为例对初中历史复习课开展美育渗透方式方法进行分析,旨在结合教育实践探索美育渗透的路径。
一、梳理史实,在历史情境中挖掘历史之美
在复习课中,梳理史实、构建知识框架是基础教学环节,如何化繁为简去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开展美育?复习课的要求与新课教学一样,这要求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意创设历史情境,以逻辑思维串联知识进行复习。
基于美育渗透来构建复习课的历史情境,教师应关注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借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开展移动学习环境下的历史情境构建对于美育渗透具有重要作用。具体来说:首先,在史实的建构过程中教师应该借助互联网资源充分挖掘开展美育渗透的历史素材,教师需要带有一双发现美的慧眼去有意识地整理美育素材。其次,基于目前基本普及的移动互联网学习环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移动学习终端展示美育素材进而构建出更加真实、更贴近学生的历史教学情境。除此之外,在历史复习教学的推进过程中,教师还要关注自身的教学语言。一般来说,亲切的教学语言可以拉近师生距离,改善学习的课堂气氛;生动、鲜活的教学语言往往有助于学生提高课堂的融入感,给学生以美感,进而提高美育的课堂实效。
以线上复习课《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一课为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对课题重新设计,以《隋唐风云、盛世华章》为题标给学生以整体美感。在授课过程中,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移动学习终端——平板上呈现思维导图搭建知識结构,利用网络搜集的图片、唐诗等资源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于诗情画意的情境之中梳理基本史实,构建知识体系。
1.通过隋朝大运河的学习引领学生感受自然美
教师展示大运河的地图和实景照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风光,通过对运河修建背景介绍让学生分析大运河开通的意义。通过史料的呈现,让学生认识到大运河“罪在当代,功在千秋”进而形成对大运河的全面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
2.通过盛唐气象的学习引领学生感受艺术美
盛唐气象万千,在本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教师挖掘了大量的教学素材进行美育渗透:赏析敦煌壁画感受盛唐经济的繁荣;展现出土的瓷器、丝织品等文物图片,引导学生充分观察感受手工业的制造之美;结合唐诗分析长安城的布局特征,引导学生了解城市布局的对称之美。通过这些素材的挖掘和设计,提升学生对美的赏识和创造的能力。
3.通过对人物事例的学习引导学生分析社会美
在《隋唐风云、盛世华章》一课中,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历史人物包括隋唐时期的统治者,还有鉴真、玄奘这样的高僧。通过对人物事迹和基本史实进行梳理,从隋朝的隋文帝到隋炀帝,从唐朝的唐太宗到唐玄宗,甚至对比唐玄宗个人前后期的统治,学生都不难发现励精图治、以民为本、重用人才、以史为鉴等等是统治者身上的优秀品质。在唐朝中外文化交流舞台上活跃的鉴真和玄奘,通过对比异同,学生可以认识到坚强的意志有助于成就事业,进而感受历史人物的品格之美。
二、研读史料,在自主学习中还原传统之美
除了挖掘美育素材、梳理基本史实以外,要使美育渗透在复习课中真正实现除了借用信息化手段创设情境、串联逻辑以外,还需要让学生研读史料,开展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还原历史之美。以往我们在历史复习课中不难发现,复习课的史料呈现往往很多,然而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种困境集中表现为在研读史料的过程中,史料由教师解读,学生没有动起来,研读史料这一教学活动没有让学生真正实现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的培育和提升。学习没有真正发生,美育渗透更不可能实现。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困境,其原因在于史料的选择没有站在学生的视角予以筛选,在教学活动中没有基于学情进行设计和引导。按照目前“自育自学”的教育理念,“教育,就是教学生学会自育;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会自学”,显然这种由教师解读史料的研读活动是无法让美育真正落地的。那么到底如何开展史料研读让美育渗透在复习课中发生呢?笔者认为研读史料活动的设计,教师首先需要关注史料的筛选,基于学情,关注史料的科学性、史料的有效性和史料的趣味性。教师选择的史料不需要刻意求新,数量需要适中,以科学、有效、有趣作为复习课中史料选择的标准。其次,在研读史料的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寻找有效信息,适当展开想象,还原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历史传统之美。
以《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一课为例,在进行盛唐气象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选用了一副敦煌壁画作为了解盛唐农业发展情况的史料。这一史料的选用并非创新,很多教师都会呈现该史料来介绍盛唐的社会气象,然而却鲜少有人能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解读这则史料来感受传统农业之美。教师在本课的授课中,呈现了《雨中耕作图》,引导学生对图中的场景和人物进行观察。教师提出问题,“策牛扶犁”的农夫手上扶的犁和以前的犁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观察会分析出曲辕犁的特点,学生知道唐朝的生产工具的创新,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力。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雨中耕作图》中的其他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展开适当的历史想象并进行历史描述,学生会发现“肩挑庄稼步调欢快往回走的农夫”“地头上捧着饭碗吃饭的小儿”“怡然自得的农妇”。这样既还原了盛唐农业欣欣向荣的景象,同时也让学生感受了文物之美、绘画之美、传统之美。
在《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一课的复习教学中,教师选取了大量的唐诗作为史料,学生通过语文课积累了一定的文学素养,通过自主自发的史料研读可以还原盛唐气象。以筒车的介绍为例,教师呈现唐诗《调笑令》,引导学生阅读唐诗猜想这是描述哪一种生产工具。学生在阅读唐诗的过程中会提取关键信息:“喝”,和水相关;“转来转去自行”,可以自行运转;“灌醉禾苗”,起到了灌溉作用。这样,学生很快就联想到了农业生产工具“筒车”。在这一史料研读的过程中,学生自发地品唐诗、提取有效信息,進而还原历史,既能感受诗歌的艺术之美,同时也能感受古人的创造之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调笑令
【唐】徐来军
翻倒,翻倒,
喝得醉来吐掉,
转来转去自行,
千匝万匝未停。
停未?停未?
禾苗待我灌醉。
三、生成史识,在经世致用中感受精神之美
历史学科的功能不仅仅在于还原历史,更在于以史为鉴、经世致用。即使是历史复习课,也不能让课程陷入一种对知识点的重复和演练的循环中来。因此从历史史实和叙述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由此生成一定的历史认识和结论,并将这种结论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至关重要。这个思维过程就是“由学生质疑—解决问题—生成新的问题”的教学过程。这样的教学过程对于美育的深入渗透至关重要。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可以从历史人物身上汲取智慧,从历史发展演变的线索中寻找规律,形成科学的历史认识并指导现实问题和实践。明是非、辨善恶,教师引导学生铸造高尚的品德、精神,进而让学生的心灵获得洗涤,精神获得激励,理想获得升华,从而实现美育渗透的教学实效。
以《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一课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对玄奘和鉴真的历史事迹进行充分观察,引导学生进行历史评论,在此基础之上学生得出历史启示:(1)坚定的意志成就宏图伟业。(2)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3)交流互鉴是推动文明进步的动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人物身上的宝贵的精神品质,感受精神之美,同时迁移到日常的生活中来,用历史经验指导现实生活。
再比如,在本课的授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唐朝兴盛的原因,学生通过对比隋朝的灭亡和唐朝的盛世局面的出现,也可以生成历史启示:(1)统治者应该戒奢从简,勤于政治,以民为本。(2)创新推动社会进步。(3)人才推动社会发展等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生成对这些宝贵品质的认同感,也就实现了情感的升华。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复习课中进行美育渗透需要教师具有发现美的意识,具有进行美育的能力以及提升美育层次水平的高度。当每位历史教学者都有一双发现“美”的“慧眼”时,会发现历史之中处处皆有美育素材。在历史情境中,教师借助移动互联网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带着逻辑思维梳理史实,通过自主自学史料研读还原历史景象,通过历史启示指导日常生活,这是从史实到史识的历史学习过程,也是从对美的欣赏、感悟、分析到提升学生的人格、品德和情操,最终引导学生以积极态度健康全面地成长的过程。
【本文系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基础教育研究专项)立项课题《移动学习环境下的初中生自学自育策略实践研究》(JZ190176福建教育学院资助)课题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