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智力障碍儿童破坏性行为问题及其矫正策略

2021-10-29 11:25张莉
教育·综合视线 2021年9期
关键词:破坏性智障矫正

张莉

由于智力障碍儿童身心功能的障碍,导致他们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因此,要使智力障碍儿童的行为能适应其所生存的环境要求,就需要对其行为进行管理,即通过一系列的方法、策略,使其行为符合社会和文化规范,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一、概念解说

问题行为一般是指人的行为明显异于常态,与其所处的社会情境和社会评价相违背,严重干扰了一个人对正常生活的适应,是一种心理和社会功能障碍的表现。智力障碍儿童的问题行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行为问题,如攻击、破坏、不顺从等;情绪情感问题,如抑郁、焦虑、冷漠等;习惯问题,如咬指甲、眨眼、玩弄生殖器等不良习惯;其他问题,如多动等。

破坏性行为是一种因心理偏差而产生的经常性的问题行为。智力障碍儿童的破坏性行为常表现为撕书本、砸东西、乱扔东西等。虽然老师和家长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去杜绝儿童发生这些行为,如说教、惩罚,却常常事与愿违,不但没有改善智力障碍儿童的不良行为,有时甚至强化了儿童不良行为的发生,进而影响到今后智障孩子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二、行为例举

小明,2001年出生时大脑缺氧,导致中度智障,具体情况是:运动能力不足,行动生活能自理但很缓慢;言语能力差,讲话口齿不清;语言理解能力较好,能够正常理解别人的言语,识字量能达到正常阅读量。父亲在事业单位上班,母亲是公交车司机,由于他们平时工作较忙,所以小明在2010年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后一直由爷爷、奶奶在学校附近租房照看,爷爷经常对小明进行体罚。父亲在小明出生后,选择了放弃,生有二胎。父亲对小明态度冷淡,对小明的妹妹宠爱有加。小明家长表述其常常会莫名其妙地发火,摔砸东西,会在趁人不注意的时候往家用电器里倒水,然后看着父母训斥;在学校会把书本、橡皮等弄坏,在墙上乱涂乱画。所做的这一切破坏性行为在得到老师、家长的责备、惩罚时,小明会表现出异常的兴奋或开心。

三、行为评估

上述案例中,小明常常摔砸东西、往电器里倒水、弄坏橡皮等都是典型的具体的破坏性行为,这些行为是需要改变的问题行为,因而,需要对小明的破坏性行为进行功能性评估。经过观察发现,每当小明表现破坏性行为后受到教师和家长的责备时,他反而会很兴奋,由此可以看出他的行为是一种有意的破坏行为。通过与小明的母亲访谈后,发现破坏行为的发生主要是在妹妹出生后,尤其是在小明看到父亲或母亲对妹妹好时会表现出异常焦躁并伴随一系列破坏行为。由收集到的资料分析可知:小明表现破坏性的前情是父母、老师忽视了他;破坏行为的后果是为了引起教师和家长的关注,以及发泄内心的不满。

智力障碍儿童虽然在智力发展上存在缺陷,但他们和正常儿童一样,不仅需要吃饱、穿暖等物质上的关怀,还需要父母精神上的呵护。如果他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就会提出抗议,最常用的方式就是破坏教师和家长看重的物品,目的是提醒父母——千万不要不在乎我。

表1总结了一些比较常见的儿童破坏行为,并通过功能分析来找出环境的刺激事件或行为的触发因子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好地寻求问题行为的解决策略。

四、解决对策

从表1可以看出,不论智力障碍儿童是为了探索还是为了发泄情绪,都确实对周围事物产生了破坏,给儿童自己或他人带来了不良影响。因此,对无论是无意还是有意的破坏行为,都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制止和引导,从而使智障孩子能补偿缺陷更好地适应社会。

(一)改变前情避免法

通过对上述案例中小明行为的功能性分析可知,解决其破坏性行为的对策之一是改变其行为的前情。尽量为智障孩子创建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培养儿童健康的情感感受和情感安全。这种方法对于案例中的小明来说尤为重要,父母能每天接送他放学,使他对新环境产生认同和信赖,也就改变了其破坏行为产生的内在动机。

智力障碍儿童也和正常儿童一样处于成长期,因此,教师和家长会对儿童提出各种要求以期帮助儿童建立日常行为,如做作业、打扫房间、洗脸刷牙等,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的各种反抗和破坏性行为也会随之而来。这种行为是儿童对教师和家长的抗议,也是他们借此逃避老师或父母安排的任务的手段。因此,我们要正确评估儿童的能力,将任务设置为他可以完成的程度,使他们从中获得成功和满足,进而减少其抵触情绪和破坏性行为。

此外,如果智障孩子出现以探索、好奇为目的的破坏行为,如打翻抽屉想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东西,拆开闹钟想了解它怎么会响,或者因为生理、神经发育不完善而出现拿不稳东西等行为,虽然具有破坏性,但更需要注意这些行为背后的建设性是儿童对未知世界的渴望和尝试。因此,父母、教师应该珍视并鼓励孩子的这种探究欲望和好奇心,将儿童的活力引向正确的轨道,并为他们安排富含刺激但安全的环境,促进他们自发的探究行为。

(二)改变后果关注法

当孩子出现积极行为或者获得成绩时,父母、老师等应该对其行为及时作出反馈,进行鼓励和肯定。父母、老师等由不关注到关注的态度转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孩子破坏行为的产生。而当孩子试图通过不良行为来引人注意和自我炫耀时,则可采取相反的态度,如不予理睬等方式,通过后果的改变来调整孩子的行为,以达到行为改变的目的。上述案例中,小明的破壞性行为的后果就是为了获得关注,因此,解决其问题的对策之二是改变其破坏性行为的实际后果,即每当他通过表现破坏行为以获得关注时不理睬、不关注他,而当他表现好的行为时给予关注和强化。

(三)建立替代行为法

创建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智力障碍儿童行为产生的情感动机,但还不能从根本改变儿童长期以来形成的行为反应,因此,还需要培养儿童正确的情绪反应,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不正确的表达方式。当智力障碍儿童出现以宣泄情绪为目的的破坏行为时,如抗议、报复、失去信心等,不予理睬或马上满足其需求的方式,都易造成负面强化的作用。因此,教师、父母可在学校或家庭设置一个情绪宣泄区角,放置一些沙袋或播放舒缓的音乐等,让儿童可以通过这样一些替代行为来发泄不良情绪。同时,还要让智力障碍儿童通过模仿等方式学会合理控制情绪并表达自己的行为。

(四)个体行为矫正法

(1)榜样学习引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榜样的示范引领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智障儿童,让智障儿童模仿身边人的行为举止是减少智障儿童破坏性行为发生的重要措施。作为师者,要对全班学生的身心发育了如指掌,熟悉每位学生的特长及缺陷,这样才能在教育教学中科学地安排小组组合、人员座位等,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性的心理、行为上的互补。在班级中总有一部分学生性情温和,乐于助人,和同学相处关系和谐、融洽,这些学生应该是智障儿童学习模仿的榜样。班主任应该根據状况将这些榜样合理地安排在智障儿童身边,让榜样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智障儿童。通过持之以恒、久久为功、静待花开的示范、影响,那些智障儿童会模仿借鉴这些榜样学生的行为举止,从而减少破坏性行为的倾向,收到令人满意的矫正效果。

(2)正向行为欣赏

正向行为欣赏是矫正智障儿童破坏性行为发生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虽然有些智障儿童时常会发生破坏性行为举动,给身边的人造成很大的影响,但我们要以永恒的爱心去关注关爱孩子,要用心地思考、探索,找到启发教育孩子的金钥匙,发现、发掘智障孩子的闪光点,以及时地鼓励、欣赏。因为有时候智障儿童也会有一些良好的行为,我们就要以爱的眼光去捕捉,并对这些良好行为大加鼓励、欣赏表扬,甚至物质奖励。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心理上的认同和肯定是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动力。通过正向行为欣赏、褒奖,帮助智障儿童树立自信心,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生活的乐趣和良好行为成功的喜悦,从而促进孩子身心的发育,逐渐矫正不良行为。

(3)厌恶惩戒法

与正向行为欣赏相反的做法是厌恶惩戒法。教师和家长在面对一些智障儿童的破坏性行为的举止时,适时地运用一些惩戒手段和措施来惩罚、震慑他们,让智障儿童认识到其破坏性行为的危害性和严重性。因为很多智障儿童对其做出的一些不良行为的危害性、严重性是缺乏认知的,他们往往没有意识到不良行为产生的后果的严重性。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家长要适时地运用厌恶惩戒法来矫正他们的认知及行为,以培养孩子的判断力,知晓是与非,明辨对与错,从而让其思维畅通,行为正确。

由于造成智障儿童破坏性行为产生的根源很多,因此家长和教师在其矫正引领的过程中,应对智障儿童的心理和性格加以分析研判,采取更加灵活、更加有针对性的矫正方法,切实地让智障儿童的教育落到实处。破坏性行为问题只是智力障碍儿童问题行为的一种形式,作为教师和家长要注意观察智力障碍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各种行为。如果有的话要记录下来,并对问题行为进行功能性评估,找出问题行为的前因、行为以及在行为发生后的结果,从而设计出一套完善的行为处理计划。

猜你喜欢
破坏性智障矫正
论行为主义视野下幼儿学习行为的矫正
让智障儿童喜爱上美术课
具身体验:培智体育教学的实践
为智障孩子撑起一把青春伞
智障儿童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研究
电子元器件的破坏性物理分析
社区矫正制度的现状与完善
监狱管理创新视角下的循证矫正研究
创业新闻:新闻人才培养的“破坏性”创新
筑起堤坝,拦住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