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致教育

2021-10-29 11:25谢绍贤
教育·综合视线 2021年9期
关键词:德育素养课程

谢绍贤

办学理念是办学实践的内在动力,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办学思想其实就是在回答“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这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教育的永恒主题。近两年来,笔者基于新时代育人要求,立足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学校工作的核心理念亦即笔者的办学主张——“行致教育”。

一、行致教育的提出背景

2016年9月13日,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了现阶段教育的主要话题。基于新常态背景下教育问题的深度剖析及对教育现状的审视,当前教育存在的典型病症如下:

一是知而不行。核心素养在文件制度里有地位,在具体工作中排后位;在專著论文里有高度,在基层实践中少热度;在办学理念里有目标,在办学行为上无指标;社会舆论讲得好,个人家庭做得少。简言之,以核心素养为主题的教育工作在实践中有所欠缺。

二是知行不一。素质教育本质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活动,教育工作者深谙此理,但上至社会大环境、下至家长的期许与压力,关于素质教育的争论层出不穷,应试教育仍实质性占主导。因此,学校和家庭虽然大张旗鼓地宣扬核心素养的提升与培养,但实践行动与之相悖,使素质教育的知行合一只能是“空有皮囊,腹中草莽”。

三是行而周知。在培养核心素养的实践中,常常以育才教育取代育人教育,其具体表现有以下几方面:1.片面化,以智育替代全面发展;2.特殊化,以关注少部分尖子生、特长生替代关注全体学生;3.形式化,课堂教学不注重培养求知欲、想象力,背离教学基本规律;4.盲目化,校训和校规没有经过细化、内化,未凸显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5.简单化,将体音美活动简单等同于素质教育,文化墙等同于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局限在军训、志愿者活动中。

学校要寻找到培养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应以“合”为内核,通过践行知行教育,抓好内涵发展,推动教育跨越式发展,这与我校“言行一致”的校训不谋而合。笔者所在的泉州市西隅中心小学,前身为“西隅学堂”,创办于1906年,至今已有110年历史。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学校的各方面发展比较成熟,拥有一个团结协作、敬业奉献的行政领导班子,拥有一批责任心强、教学业务水平高的师资队伍,拥有一批海内外热心校友,更重要的是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新时期,这所百年老校面临着新的挑战。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家庭状况、家长对素质教育的认同度相差甚远,学生活动场地严重不足,学校基础设施薄弱,教师工作负荷重、职业倦怠问题较突出。此外,周边如通政小学等办学规模扩大,学校面临的竞争和压力越来越激烈,如何创品牌、树特色、增强学校的竞争力,是我校面临的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百年西隅小学的传统文化有其他学校难以比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积淀着所有西隅人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为学校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力行七年而后成,自此言行一致,表里相应,遇事坦然,常有余裕。”校训“言行一致”就像种子一样植入了每个西隅人的心里,成为学校传统文化的精髓,其本身不仅包涵了教书育人的功能,而且包涵了学校对自身办学理念的一种定位,与所要传承的校园文化、校园精神以及社会责任密不可分。校训“言行一致”强调话语与行动的一致性,语言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随意性。相较之下,认知与行为方式产生的链接更稳定。

传承是身为西隅校长的使命,而创新是时代赋予的必然要求。立足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笔者提出了学校工作的核心理念即办学主张——“行致教育”。

二、行致教育的概念解析

新一轮课程改革进入了核心素养时代。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界定了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可见,核心素养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事业的最大特点就是依靠人、培育人、教育人、服务人,只有在每一个环节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才能实现学生发展,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行致教育以人为本,从人本思想出发,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天性,注重学生的成长,鼓励学生发展天赋和个性。它的实质是使教育与实践紧密联系,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在“做中教”,在“做中学”,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通过体验和感受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品质,为师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行致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笃行致知,在实践中形成行致知识体系

《礼记?中庸》有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笃行,强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切实追求,注重实践,具体到现代小学教育中就是要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增强实践能力。

从西方教育史看,人们把课程看作教育运行的通道和跑道。课程结构和教学实践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课程构建应以育人为目标导向,把国家(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变为学校可操作且体现学校特质的课程,夯实学生发展基础,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从而实现育人目的。

泉州市西隅中心小学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考虑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学校的资源优势,构建了“三位一体”的校本课程。

“三位一体”的校本课程内容涉及“人文与社会”“科学与技术”等多个领域,形式上分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基础课程充分考虑国家课程的设置,全面覆盖“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信息”“音乐”“美术”“书法”“体育”“品生品社”等学科。拓展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以“音乐”学科为例,我校的传统文化课程——南音作为“必修课”,达到“人人能唱南音”的目标,再从中挑选对南音有浓厚兴趣、唱得相对好的孩子组成南音班作为“选修课”,进一步学习南音的演唱,同时,聘请名师教授琵琶、三弦等南音乐器的演奏。“学科实践活动课程”有按学科设置的“读书节”“数学益智游戏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英语节”等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我校特别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精心设计了“我们的节日”实践活动课程。结合中国传统节日,分别开展“清明祭先辈”“十五闹元宵”“中秋乐团圆”“端午话民俗”“欢喜过大年”“童心颂祖国”主题活动。活动考虑到孩子们的个体差异,又设置了必选项目和自选项目。以五年级的“欢喜过大年”活动为例,所有的学生通过采访、查资料的方式了解春节的习俗和故事,进行交流,并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春节的喜爱,可以制作春节小报或者剪窗花、写春联等等。在此基础上,也鼓励有条件的学生观看春节起源的视频与书籍、制作和品尝春节美食、拍摄春节活动照片或撰写春节活动体会等。

学生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之间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的辩证关系,在“核心素养”牵引下“三位一体”课程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全面性,在内容上涵盖了德、智、体、美、劳,真正注重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分层性,分为基础型课程和选修课程,基础型课程重在传授知识、方法,狠抓学习的各种基本常规;选修课程按兴趣、能力自由选择,关注学生的“行”,通过调查、实验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强化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三是地方性,契合本土,彰显特色,编写了《走进西街》《泉州美食》等校本教材,通过一系列教育体验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及地方文化。

行致课程张扬个性,满足了不同需要。通过开发形式多样的校本课程,凸显课程提升智慧、融合文化、塑造人格、发展核心素养的功能,注重学生自主参与和个性选择,在实践中形成行致知识体系,提升了学生可持续发展力。

(二)知行致一,在整合中锤炼行致实践能力

行致教育把教育活动看成一个有机整体,着力教与学的结合,学与用的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努力创设适合师生成长的有效载体。通过让师生在课程选择和学习经历中分享经验,践行成功,内化为师生的能力。

1.行致课堂重能力,聚焦“生本型”课堂

一是培养学习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行致课堂关注常态,关注生本,关注成长,积极探寻学生学习力提升的有效途径,具有如下特点:以激励为导向,从认知规律出发,找准最近发展区,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以目标为引领,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以问题为起点,尊重个体差异,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转化为成长的阶梯,在接受、消化、理解、转化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是培养研究力。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只有具备了研究力,才可能有高质量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并由此提出了“培养幼年研究生”的主张。首先,激发研究意识。设置探究活动引起认知冲突,启发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在“学中问”“问中学”,促使学生产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学习的内驱力,初步形成研究意识。其次,提高研究能力。以学生的需要、动机为核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题,并开展实践研究活动,使学习方式实现“从被动接受到有意义接受再到主动探究”的转变,学生在亲身体验、自主探究中增强研究能力。最后,发展创新能力。广泛开展学生小课题研究,如“学生领导力开发“”学生创造力培养”等,以团队合作为主要形式,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以实践调查为主要途径,鼓励学生以问题促探索,以探索促发现,以发现促创新,将学习的激情转化为创新能力。

2.行致团队抓实践,构建“金字塔”队伍

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是实施教学创新、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是学生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为加强行致团队建设,泉州市西隅中心小学采用“三步走”模式:

第一步,合理定位,科学规划。帮助新手教师以骨干教师为初步目标,积极转变,树立成为明师甚至名师的远大目标。

第二步,理论学习,与时俱进。通过校本研训、学习培训等多种形式,引导教师学习前沿理论知识,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发挥教学相长的巨大学习作用力。

第三步,实践引领,锤炼内功。

(1)活动实践

我们积极组织教研活动,为教师提供展示平台,比如“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专题研讨活动,每年组织专题“示范课”活动等。除此之外,还根据教师的年龄、水平,分层开展活动。针对青年教师,组织课件制作评比等教学基本功比赛、片段教学评比、微课设计评比、优课评比等;对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开展省示范小学开放日活动等;班主任(教龄25年以上)经验报告会……多层次的交流展示活动既让所有参与教师都感受到成就感和职业荣誉感,又能让较低水平的教师认清差距,提高教学水平。值得一提的是,我校通过“青蓝工程”教师结对,“同研同磨”和年段捆绑式评价等方式,让教师抱团发展,在思维的碰撞中为其专业成长提供更强大的助推力。

(2)课题实践

通过课题研究,引领教师走上研究之路,让理论学习脱离匠气,增加底蕴,增强科研能力。

总而言之,行致教育团队建设依托培训、组团、活动等,在教育实践中夯实“塔基”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升“塔身”骨干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指导青年教师的能力,打造一批教师队伍“金字塔”的“塔尖”教师。

(三)砺行致远,磨练行致品德意志

文化建设也是行致教育的其中一个层面,特点还是在于“实践”,在德智体美等课程以及主题活动中磨练德行。

《梁书·儒林传序》有言:“建国君民,立教为首,砥身砺行,由乎经术。”“砺行”强调先磨练,节操、德行、意志才会更卓越,在砺行中善身致远。行致教育在于培养“完整的人”,在于培养学生终生发展的能力,良好的品德意志能帮助学生走得更稳、走得更远。行致教育将德育实践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也是德育的重要战地。

第一,突出德育阵地。

利用品德與社会、班队课等课程,对学生进行德育。按照“必须、够用”的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调整,删去了一些内容,增设有利于技能培养的内容,解决了人文课程如何服务于实践的问题。

第二,加强学科渗透。

我们坚持发挥德育课主渠道的同时,寓思想教育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自觉挖掘德育资源。

1.寓德育于美育。

我校通过“认识艺术种类—提高审美能力—参与艺术活动—爱好一门艺术—掌握并提高艺术技能—形成有一定水平的作品”的程序实现美育目标,即引导学生感受美、创造美,培育学生终身爱好艺术的情感,在美育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高尚情操,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我校的艺术特色课程内容丰富:管乐、鼓号、民族器乐、梨园戏、南音、手工、美术、合唱、舞蹈等。除此之外,定期开展文化艺术活动,设立各类文艺和美术兴趣小组,组织乐队合唱团;让艺术走进校园,联系校外艺术团体和专业人员来学校演出、展示、讲座、互动。

在教学内容中和课外活动中挖掘美育教育。不管是语文还是数学,尤其是音乐和美术课,本身在教材内容上就有很多美学的内容。语文课上用闽南语吟诵古诗,展示清源山、九日山的书法艺术;美术课老师和学生们兴趣盎然地制作起了《提线木偶》;舞蹈课在南音雅乐声中《家乡的古厝》主题舞翩跹;体育活动中总有闽南童玩的身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展示,在课堂上能优美地去表述,不管是在教学方式上还是学生美育上,都会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寓德育于体育

学校开足体育课、设计特色课间操、组织大课间活动,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养成每天户外锻炼的习惯。锻炼学生的体魄,提升运动能力,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勇敢、坚强、自信,面对挫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

除此之外,学校坚持发展体育特色项目,目前我校是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學校。学生多次参加区、市各项体育比赛并获得优异成绩。建设符合标准的足球、篮球场地,积极承办体育赛事。积极推进篮球、足球、乒乓球、田径队的组建和培养。定期组织体育竞赛,班级或年段组建适合自身条件的运动队,校内竞赛、校外联赛。学校根据自身的优势挑选学生,组建足球等专项运动队……

3.寓德育于国学教育。

根据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我校国学教育课程把传统文化精神“仁、义、礼、智、信、忠、孝、勤、公、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爱国”等内容相联系和融合,作为行致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注重传统艺术和民族文化对审美取向和爱国主义情怀的积极作用,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高尚的思想意识、质朴的道德操守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选取《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等文化经典课程,每天利用晨读课或阅读课进行国学经典诵读。设计国学经典读本,并作为教材运用到国学课堂中。开展以国学为主题的歌咏比赛、诵读比赛……

4.重视主题活动,进行德育熏陶。

以活动为载体,实施德育熏陶能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为此学生科设计了不同主题的教育活动。

(1)与主题班队活动相结合。开展“班班南音情”歌咏比赛,“传唱优秀闽南童谣,做有道德的人”“家乡的过去、现在、未来”主题系列活动,“快乐课间,闽南游戏”创意设计活动……

(2)与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相结合。例如前文提及的“我们的节日”课程,在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期间,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活动,如元宵猜灯谜、亲子创意花灯展、中秋师生“博饼”……主题不同,作用一致,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生活”。

(3)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查图书登网络收集资料,了解闽台缘、剪纸、石雕等传统手工艺;采访木偶剧团;品尝学做家乡风味小吃……

行致教育以德育实践作为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同时,注重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以有形无声的语言激励学子们。

学校通过健全德育管理机构、加强师德师风的观念引领、形成专业过硬的德育能力,不断提高了德育工作者的道德力、学习力、创造力、应变力、竞争力及育人能力,以教师的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促进学校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建设形成融合共生的人际环境。

学校坚持“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优美化”的校园环境建设理念,优化美化校园。精心布置校园环境,突出人文主题:以《弟子规》、格言警句进行行为规范教育;以“锦绣中华”、校史等进行爱国教育、乡土文化教育;以“空中广播”“每周要闻”“文艺长廊”为载体拓展视野;以校雕、校训等主题形象,陶冶情操。以班级特色为抓手,建设学生“家园”:按照“个性与共性相结合,主题与特长相结合,特色与实效相结合”的三结合原则创设“品位书香班”“巧手之家”等特色班级,围绕主题,通过班标设计、制定班歌和班级公约等形成相应的班本文化。努力创设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环境。

四、结语与展望

综上所述,行致教育从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理念出发,以“德才至善”为育人目标,以“知行合一”为核心,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优势,对学生的品德意志和学习能力进行针对性的个性化培养,引导广大师生在笃行中乐学而致知,在知行中善思而累功,在砺行中善身而致远。帮助师生通过自我适度磨练实现理想成长期望的教育。

猜你喜欢
德育素养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