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稻菽梦

2021-10-29 02:02程应峰咸宁
审计月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农校下田心气

◆程应峰/咸宁

相传袁隆平做过两个梦,这两个梦融入了他带着稻菽气息的生命之中。

一个梦是“禾下乘凉”,他梦见自己研究出来的超级杂交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稻穗比扫把还长,稻子比花生米还大,他坐在稻禾下乘凉;另一个梦是他研究出来的杂交水稻覆盖了全球,足以保障祖国和世界的粮食安全。

无怨无悔的耕耘者袁隆平,他的身体和灵魂是属于中国大地的,他毕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杰出贡献。无论是名满天下之时还是耄耋老迈之年,他都不曾离开过他的田园。病危之际,他心心念念惦记的还是水稻,时时向医务人员打听天气情况:外面天晴还是下雨?今天温度多少度?一次,护士说28度,他急了:“这对第三季杂交稻成熟有影响啊!”

在袁隆平心里,稻菽,是生命的依靠,是不变的饭碗。这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中国人自己的手中,这正是他对粮食安全朴实的理解和诠释。也正是有这样的心气,他最终育成了一代代强优势杂交水稻。

早在1956年,袁隆平在湘西雪峰山脚下安江农校当老师的时候,就带着学生们极尽所能地做农学实验,寻找“不再饿肚子”的办法。几经摸索,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稻株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认定这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并提出“要利用水稻的杂种优势,首推利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同时设计出“三系”培育杂交水稻的方案。

这以后,袁隆平潜心研究杂交水稻,在田间不懈探索,为了方便下田,在农校时,袁隆平经常打着赤脚在学校里走。为了寻找合适的日照条件,他就像候鸟追着太阳,天南地北到处走。为了稻菽,袁隆平几乎每天都下田,家门口的田要下,外地的也要下。越是打雷、刮大风、下大雨,越要到田间去看看,看禾苗倒伏不倒伏,看哪些品种能够经得起几级风,经得住多大暴雨。在他的世界里,多下田,多比较,才会有所获,有所得。

第三代杂交水稻攻关时,不管天气多热,路途多远、多偏,袁隆平都要亲自下田察看。他说:“在电脑里种不出水稻,在实验室也种不出水稻,只有田里面才种得出水稻。”

袁隆平晚年因为行动不方便,还在住地旁搞了一块试验田,如此,他隔着窗户就能了解稻菽的生长状况。

一路走来,袁隆平遭遇过质疑、失败、挫折,他的研究曾被学术权威反对过,试验田被恶意摧毁过,在杂交稻培育过程中也多次遭遇过减产、绝收的境况。

失败归失败,只要心气还在,就可以在一再跌倒之后一次次站起来。在培育杂交水稻这条梦想的路途上,袁隆平是执着的。他的执着绝非盲目坚持,正如他经常提醒学生的那样,要看得清大方向,只要是正确的,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就应该不懈不怠地坚持。

从“三系”法杂交水稻到“两系”法杂交稻研制成功,直至第三代杂交稻技术成熟,袁隆平在科学研究上从来没有满足过,休止过。可以说,他一生不息的稻菽梦,正是美丽富强中国梦的一个浓情缩影。

猜你喜欢
农校下田心气
水管通了 心气顺了
曙曦自是扶桑始:清末官绅对日本农校考察研究
身份不可怕
暖“心气”,聚“人气”,接“地气”
“两会东风劲,大家快下田”
“两会东风劲,大家快下田”
心气不够要慢养生
“心气”不够要懂慢养生
临洮农校校园园林景观赏析
深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