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冬梅,李万浪,马飞翔,崔 健,沈 媛
失眠是脑卒中病人首位好发的精神情绪疾病,据报道其发生率为75%~95%[1]。失眠间接影响脑卒中病人神经功能恢复和临床预后,甚至可能导致脑卒中的再次发生[2]。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失眠主要采用镇静类催眠药物治疗,长期应用这些药物常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及药物成瘾性等,不利于病人的康复治疗[3]。脑卒中属中医学“中风”范畴,常以气虚血瘀为基本证候,因病人元气亏虚、气虚推动无力,血行迟缓,形成血瘀、瘀血内阻,导致心、脑窍失于濡养,使病人寐不安[4-5]。本研究根据脑卒中后失眠瘀血内阻证的病症特点,观察化瘀通窍安神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瘀血内阻证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盐城医院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后失眠症病人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期间对照组转院1例和放弃治疗1例,观察组转院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1.2.1 缺血性脑卒中 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7],且经核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确诊。
1.2.2 失眠 参照《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8]。
1.2.3 瘀血内阻证 参照《失眠症中医临床实践指南(WHO/WPO)》[9],主症:失眠日久,躁扰不宁,夜多惊梦,夜不能睡,夜寐不安;次症:面色青黄,或面部色斑,胸痛、头痛日久,痛如针刺有定处,干呕,或心悸怔忡,或急躁善怒,或入暮潮热;舌脉象:舌暗红,有瘀点,脉涩或弦紧。
1.3 纳入标准 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年龄50~70岁;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病人;近1周内未给予镇静催眠药治疗的病人;意识清醒;对化瘀通窍安神针刺法治疗方案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病人。
1.4 排除标准 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病史;有失眠病史的病人;其他因素所致失眠;伴有心、肺等脏器功能异常;局部穴位处有感染。
1.5 治疗方法
1.5.1 基础治疗 参照相关指南[6]给予内科常规治疗、康复治疗等,包括调控血压、防治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改善脑代谢、神经细胞营养等,两组疗程为4周。治疗期间不服用其他镇静催眠药物。
1.5.2 对照组 病人睡前口服右佐匹克隆片(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OA001,规格:每片3 mg),每次1 mg,根据病人失眠程度将药量增至每次3 mg。
1.5.3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化瘀通窍安神针刺法。取穴:安眠、百会、神庭、印堂、水沟、神门、内关、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合谷、太冲;对上述穴位局部常规消毒,采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规格:0.30 mm×40 mm),平刺或直刺1.0~1.5寸,捻转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连接KWD-808Ⅰ型电疗仪,留针30 min后出针。每日1次,每周治疗6次。
1.6 观察指标
1.6.1 睡眠质量 PSQI评分包括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分为很好、较好、较差、很差(4级),对应分值为0分、1分、2分、3分,总分范围为0~21分[6]。
1.6.2 瘀血内阻证评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0]按无、轻度、中度、重度(4级)评价头痛刺痛而痛有定处、舌质紫暗有瘀点、脉涩、急躁善怒、面部色斑,对应分值为0分、1分、2分、4分,上述症状总分平均值为最终结果。
1.6.3 多导睡眠情况 应用PSG型多导睡眠监测仪监测睡眠总时间、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
1.6.4 脑血流动力学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双侧大脑动脉血流平均流速(Vm)、最大峰值流速(Vs)及血管阻力指数(RI)。
1.7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1]评定,痊愈为PSQI减分率76%~100%;显效为PSQI减分率51%~75%;有效为PSQI减分率25%~50%;无效为PSQI减分率<25%。PSQI减分率=(治疗前PSQI评分-治疗后PSQI评分)/治疗前PSQI评分×100%。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1 两组治疗前后PSQI和瘀血内阻证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PSQI和瘀血内阻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SQI和瘀血内阻证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观察组PSQI和瘀血内阻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PSQI和瘀血内阻证评分比较(±s) 单位:分
2.2 两组治疗前后多导睡眠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前睡眠总时间、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睡眠总时间较治疗前延长,睡眠潜伏期和觉醒次数较治疗前减少,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多导睡眠指标比较(±s)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45%,高于对照组的79.0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4 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Vs、Vm、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s和Vm较治疗前增加,RI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s)
中医学认为中风病人因年老体弱,或久病气血亏损,脑脉失养。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记载:“人过半百元气已虚,气虚无力推动血行,使之瘀血偏滞于体,乃罹患偏瘫。”因此,气虚血瘀是中风病人的基本病机[12]。中风病人因气虚血瘀、瘀血阻滞血脉,致脑神损伤,使心脑失通,气血不能濡养心神,心不能藏神,脉不舍神,故当寐不寐[13]。《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脑中为元神,心中为识神。元神者,藏于脑,无思无虑,自然虚灵也;识神者,发于心,有思有虑,灵而不虚也。”因此,中医治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经、养心安神为主。化瘀通窍安神针刺法选取安眠穴,具有安神利眠之功效,为治疗失眠的经验有效穴位。百会为诸阳之会,居于巅顶之上,联系脑部,脑为元神之府,能补脑益髓、升举阳气、清利脑窍。神庭、印堂、水沟穴均在督脉的循行线上络脑,能镇静安神、醒脑开窍及改善脑血流。神门为心经原穴,具有调神定志养心之功,使病人心神得以安养。内关既是心包经之络穴,为人脉交会穴,具有活血宁心安神之效。血海以治血证见长,具有活血化瘀之效,专治瘀阻脑络。足三里具有补益气血、通经活络、升降气机和胃降逆之功,取“胃不和则卧不安”之意,且足三里可健脾胃、补气血;三阴交为三条阴经之交会穴,针刺能调理三阴,具有健脾、疏肝、益肾、活血之效。合谷、太冲为“回关穴”,皆属本经之原穴,别名四开,出自《针灸大成》,两穴合用,堪称经典配穴,一上一下,一气一血,一阴一阳,共奏上疏下导、理气活血、调和阴阳之效,阴平阳秘,而神有所安。本研究所用化瘀通窍安神针刺法从脑、心、肝、脾多脏器、多途径发挥益气活血、化瘀通窍、养心安神之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睡眠总时间优于对照组,提示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联合化瘀通窍安神针刺法可有效促进脑卒中后瘀血内阻证病人失眠症状的改善。治疗后,观察组瘀血内阻证评分低于对照组,说明化瘀通窍安神针刺法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后失眠病人瘀血内阻证;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提示常规内科治疗联合化瘀通窍安神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瘀血内阻证较单纯药物治疗效果更佳。
失眠导致脑干网状结构、丘脑等脑区发生功能紊乱,引起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异常活化,促进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合成释放,继发性造成脑血管功能调节受到一定程度受损,如脑动脉阻力增高,导致脑局部血流量减少[14-15]。失眠病人交感神经张力及活性均提高,而副交感神经相应降低,也可减轻脑动脉血流调节能力[15]。有研究报道,睡眠障碍病人双侧颈内动脉和椎动脉血流阻力指数高于睡眠正常病人[16]。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大脑动脉血流Vs和Vm高于对照组,RI低于对照组,说明化瘀通窍安神针刺法对脑卒中后失眠瘀血内阻证病人的脑血流动力学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可能是改善失眠的有效途径之一。
综上所述,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给予化瘀通窍安神针刺法可有效促进脑卒中后瘀血内阻证病人失眠改善和中医证候好转,提高临床疗效,是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瘀血内阻证的一种有效针刺疗法。然而,关于化瘀通窍安神针刺法对脑卒中后失眠瘀血内阻证病人血流动力学的调节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加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