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课程评价体系建构的行动研究

2021-10-29 09:22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21年10期
关键词:六度校本维度

◎ 张 怡

一、研究背景

(一)目标导向:引导教师正确认识质量

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2.0于2018年正式发布,从调整后的绿色指标评价的十个指数显示,“绿色指标”不仅考查学业成绩,还考查反映学业质量的相关因素,如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学习动力、对学校的认同度、师生关系、家庭背景等;指标还关注学生为学业成绩付出的代价,如作业、补课、睡眠、体质健康等。绿色指标2.0的评价理念倡导看到未来,关注过程,把“为学生奠定幸福人生”作为教育追求,其价值目标引导学校和教师正确认识学业质量,对学业质量的关注添加了一个更为理性、全面的视角。

(二)问题导向:推动教师纠偏教学行为

对照2018年绿色指标学校报告和指标要求,上海市卢湾中学存在一些教师教学需要改进的问题:课程意识、课程立场、课程思维需不断增强,课程理解能力、执行能力、研发能力尚待提高;面对学生个性差异性和复杂性,如何深化“因材施教”;课堂学习学生思维如何激活实现深度学习,落地核心素养……这些问题如何让教师有自我意识,并改进教学?亟需学校用校本化的课程评价体系引领教师开展“标准—评价—改进”的研究循环,将评价贯穿于学校课程教学的全过程,用评价增进教师自我反思,推动教师纠偏教学行为,提升课程实施效率,提高学生学习成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充分体现评价的导向、诊断、激励等功能。

(三)系统导向:促进学校改善内部治理结构

教育评价向来是一个热点、难点问题,是学校现代治理的重要内容。上海市中小学学业质量绿色指标测评对初中学校来说每三年进行一次,学校思考的是如何从系统观念整体出发,在学校内部建立一套校本化整体化的评价体系,完善学校评价机制,贯穿于学校教育“质量链”的各个环节,每年度都能自我及时评价和改进,真正做到教育评价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不断修正更新的量化支持,实现绿色指标的价值引领和激励赋能,推动评价改革从浅层走向纵深发展。

基于以上三点,学校全局谋划、顶层设计、聚焦分析、内外结合,推进绿色指标背景下构建学校课程评价体系的行动研究。

二、基本操作路径

(一)定义问题

“评价什么?如何设计评价体系?如何评价?”是本项目“绿色指标背景下构建学校课程评价体系的行动研究”要回应的主旨问题。项目以上海市教委“绿色指标2.0”为背景和参照,校本化地践行绿色指标,基于学校管理的系统论视域,以课程建设的延展度、课堂教学的增值度、学法指导的贴心度、师生关系的温暖度、校本研修的共享度和家校合作的融洽度六个维度为抓手,建构“六度评估指标体系”(以下简称“六度”评价)。“六度”评价作为校本评价体系的系统建构,与学校的现代治理、改革发展与课程创新进程同步,其秉承绿色指标的评价理念,把“为学生奠定幸福人生”作为教育追求。

“六度”评价的“度”有维度之意,学校课程变革活动从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学法指导、师生关系、校本研修、家校合作六个维度构建以校为本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上述六个维度涵盖学校课程与教学的主要工作,本质是学校教育综合评价研究,是学校优化过程评价的校本实践。

“六度”评价也存在另一种使动含义,即用六个指标来评价,在此“度”有“度量”之意,有“量变引发质变”之意,指用延展度、增值度、贴心度、温暖度、共享度、融洽度六个关键指标分别度量学校的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学法指导、师生关系、校本研修、家校合作等评价内容的变化程度,进而实现六个维度各自内容的发展和增值,并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评价框架体系。

通过六个维度的评价内容,不断完善绿色指标理念下校本化实施的评价框架,为学校自主的发展、系统的集成、综合的效能提供支撑,切实解决目前学校在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提升学生、教师的校园生活愉悦感,提升学生、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力。

(二)行动与过程

1. 依据系统论思想,设计“六度”评价

“六度”评价内容丰富,本质上是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如何既体现绿色指标的理念,又符合一般课程教学的要素,我们解决的关键性技术路径便是引入系统论思想,参照一般教学系统和绿色指标2.0的十大指标,将“六度”评价的设计理念、评价内容、评价表现整体回应,通过系统的设计(见图1),在评价维度、特征性、导向性与绿色指标呈现一致,并在同一般课程教学系统及绿色指标体系的互相作用中,构成了校本评价大系统,进而达到全面落实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要求。

图1 “六度”评价同教学系统及绿色指标体系的关系

如同绿色指标的系统设计,学校构建的“六度”评价体系也依据系统动力学理论,从系统观出发,借鉴绿色指标多维评价,注重实践、注重关键因素提炼、注重多元统筹整合。其不仅注重课程教学核心活动体系的构建,还将其实施操作的空间延伸到对教学核心活动提供调节机制和促进动力的师生关系,延伸到对教学活动提供支持保障的校本研修和家校合作等的外部支持动力系统的构建(见图2)。“六度”评价体系是学校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础要素,通过三大系统、六个维度来保障和促进学校课程的设计、实施、管理、评价的有效落实。

图2 “六度”评价的系统结构

2. 分解每个维度评价指标研制的行动步骤

我们以课程建设的延展度为例,说明每个维度评价指标研制的行动步骤(见图3)。主要分解为以下五个步骤。

图3 “课程建设的延展度”的研究过程

(1)研读指标。在绿色指标2.0中,与学校课程建设对标的有:学生学业水平(学业水平的标准达成度、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学生艺术素养),校长课程领导力(课程规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教师课程领导力(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学业评价)。

(2)解读意义。分析绿色指标,昭示、引领深化学校课程建设的意义有:立德树人是课程改革出发点和归宿点,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统领学校课程建设,学校课程规划、实施、评价的一体化,学校与教师要共担学校课程建设重任。

(3)内涵诠释。以绿色指标的导向、依据、要求、改进为基石,确立课程建设的重心在于“延展度”。界定核心概念“延展度”,分析其主要作用及其在课程建设中的具体表现和主要评价方式,建构课程建设的评价指标延展度。

(4)实践应用。形成“标准—评价—教学”的研究循环,聚焦行动研究,诸如无边界课程的建构、跨学科教学的推进、项目学习的研究等,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5)成果表达。累积一些成功经验及其案例:一是来自学校的管理经验,二是来自学校教师的实践,以案例方式呈现。

3. 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研制“六度”评价评估指标

“六度”评价评估指标体系由四个系统组成:一是评价内容;二是评价指数;三是评估标准;四是主要评价方式。评价方式采用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主要由学校课程管理小组与评价小组依托评价工具通过各类听课、检查、抽查,以实证方式获得课程与教学过程中的实施状况;同时倡导质性评价,通过自然的观察,全面充分地收集各种信息,来描述与分析评价对象的特质,从而进行价值判断,有利于促进沟通、反思与改进。

研究中,学校将六个方面每一个维度评估指标架构如下,形成完整版的学校“六度”评价评估指标体系(见表1)。

(续表)

4.形成“标准—评价—改进”的实践循环,优化过程改进结果

“六度”评价是学校校本化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有助于形成“标准—评价—改进”的教学内部循环和修正改进。这些指标分布于课程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既可以让教师明晰评价标准,明确目标导向,唤起强烈指向目标的工作方法、过程,优化过程评估,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改进,加快了评价信息的反馈速度,同时也探索了增值评价。

例如,“六度”评价中“课程建设的延展度”,其基本宗旨是在学校整体校本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课程时间和空间,实现校本课程的“无边界”拓展延伸。“课堂教学增值度”评价指标里提出,教师要坚持全面的、可持续的学业发展观,将学科核心素养贯穿于教学每个环节;不仅要关注学生学到什么,更要关注用所学做到什么,实现高层次认知能力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方法、能力增值,表现为更愿意学习、更会学习、学到的更多;教师要能不断深刻剖析教学问题,反省教学行为,进而持续不断地改进课堂教学。“学法指导贴心度”评价指标里,指出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方法、思维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能在不同情境中,运用各种不同的学习指导的方式,综合发挥整体的最佳效能。“校本研修共享度”评价指标里,明确学校建立服务教师成长的多种研修方式,促进教师之间的问题研讨、分享改进实践与方法、共享教育教学专业成果等。

在这些指标导向功能指引下,如何逐步形成“课程重构—课堂教学—学法指导—校本研修”的良性循环,从而也改变师生关系温暖度和家校合作融洽度呢?学校的改进行动之一,便是以“无边界课程”建设为主线,落地课程延展、课堂增值、学习变革、研修共享。学校提出以“整个世界都是‘教室’”作为课程理念,尝试突破学科边界、突破时空边界、突破学段边界、突破围墙边界、突破家校边界,构建了融合课程群、跨学科课程群和广域课程群为主体的“无边界课程”体系。在学科课程中观层面引导各个学科在围绕“双基”的基础上,延伸学科的宽度、广度,链接社会与生活,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科知识点的微观层面引导各个学科对相关学科交叉知识点进行微观研究,找到不同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连接点与整合点,创设情境,设计好“项目”,重构知识,使课程要素更利于学生去思考、发现和解决实际的问题。学校“无边界思维坊”的成立,改变了原有同学科教研的模式,打开新的视角,拓宽知识领域,开展跨界教研,为教师们提供了更宽广的交流平台。不同学科教师共同研讨,各自的想法成为大家共同的构想,思维的碰撞激发更多灵感的火花,累积了无边界课程的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案例。教师们创造性地研发了大量无边界校本课程,形成大主题、大问题、大概念三大系列近50多个跨学科项目,面向全体学生,在三类课程中融入开展。学校重新审视教学时空,“无边界课程”是基于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把丰富一个人的学习经历,让一个人自由呼吸、自由生长作为主轴;无边界课程突出特征即延展,开发多元课程,开展多元活动,超越学科中心,推进跨学科学习(项目研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与个人知识、体验参与的意义和价值,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及其全面发展。

“标准—评价—改进”的研究循环,促进学校自主评价、自主整改、自主发展,也努力调动教师的自主能动性,自主改进,促进教学变革和教学效能的提升,这是“六度”评价的功能与价值的体现。

三、成效与反思

“六度”评价作为校本课程评价体系构成了一个六维空间,“六度”之间始终处于复杂的互相关联和互相作用的互动状态之中,体现了教育理想与现实办学之间的张力,课程与教学的之间的张力,研究与发展之间的张力、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张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张力,学校在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中找到了校本转换点和聚焦点。学校通过提炼出的各种“度”的维度如贴心度、温暖度、共享度、融洽度等,进而彰显出把握好“度”便是处理好课程教学之间、家校之间、研修发展之间、师生关系之间的实践原则。通过“度”的维度、“度”的实践原则的提炼和转化,提供了思考关系的角度,探寻了促进各种关系之间达于融合与和谐的路径,找到了处理各种关系的聚焦点和方向感等,促进了学校办学品质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绿色指标背景下学校“六度”课程评价体系的整体构建历经多年的实践努力,引领学校教师积极践行绿色指标价值追求,促进了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改善,实现了初中学校从育分向育人的华丽转型,将学校内部质量提升并转化为外部成果。学校教学质量稳中有升,保持了较高的学业水平和稳定性,总体呈现了正向提升和趋于稳定的发展态势。

后续学校将继续以“结构化”为着眼点提升“六度”评价的精准性。其一是进一步系统化、结构化地梳理和归纳各维度的评价指数及其内涵指向。如师生关系对应的“温暖度”指数,内涵可分解为公平、信任、平等、友好等方面,并以此构建评价指数,更好地实现对师生关系指数的测评分析。其二是在评价方式上进一步形成比较稳固和可测量的评价工具,对评价数据采集方式进行分类,积累稳定的数据,有助于后期进行历年增值的比较分析和高效应用。

猜你喜欢
六度校本维度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栀子花,六度开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三维六度互联影视空间启动
三维六度互联影视空间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