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要从学科本质出发,明确史料与历史结论的密切关联,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要厘清历史教学方式与学法指导的关系,思考如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进行学法指导,从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实现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历史教学;核心素养;教学质量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指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基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教师在教学中要厘清三个关系,即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史料与史论的关系、教学方式与学法指导的关系,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
一、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及教学策略
厘清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是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师只有弄清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进行历史教学。
(一)厘清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历史与现实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是过去了的现实,现实是历史演变的结果。李大钊说过:“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因而可以说“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历史教学就是根据过去认识现在,根据现在了解过去。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对于过去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于现在的更为深入的理解。”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歷史课标》)在课程性质的综合性中提到: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因而,教师在历史教学时要密切联系现实问题,包括当前国际局势、社会动态、实际生活等事件,引导学生从历史中看现实,从现实中看历史,进而帮助学生进行建立在时事基础上的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发挥历史的史鉴功能,逐步使其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历史课标》还要求学生“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这就要求学生在认识问题时能看得深、看得广、看得远,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层面,具有一种历史的独特眼光。教学中,认识历史的过程,运用历史的思维,汲取历史的智慧,并不是让学生机械地、简单地记住某些现成的结论,因此教师要使学生学会用全面、辩证、客观、发展的历史眼光来看待人类社会的各种复杂现象,能够实事求是地分析事物,提升学生“根据现在理解过去的能力”和“根据过去理解现在的能力”。贯通古今,关联中外,强调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这也突出了历史教学的时代性和实践性。
(二)教学策略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多维的时间意识和观念,教师不仅要关注“过去时”,还要正视“现在时”,同时着眼“将来时”,关注社会生活,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从现实中理解历史,因为历史的可理解性就在于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也就是说,在任何时候,谈论历史都不是某种无关宏旨的空谈,相反,它始终包含“有一种纯粹的现实理念和深刻的现实意向”。因而,历史教学要提升历史学习的深刻现实意义。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时,应做到以下两点。
1.寓理于史
教师应基于史事和现实的结合,让学生在历史叙述中感悟和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和道理。“支撑道理的是史事,而不是道理本身。”揭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是历史认识和历史解释的表现,这种认识或解释是基于历史的实际的,因而教师要通过具体生动的历史事件叙述及与时事的结合,达到史事与道理的渗透融汇。例如,通过商鞅变法应该让学生明白,改革必须符合大的时代潮流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2.了解时事
教师在教学中应了解和关心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国际国内时事,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探究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作为历史教师要时刻关注时事,并把当下时事与学生所学历史知识进行关联。如教师可结合建党百年的时事引导学生串联百年党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通过时下中美关系的热点来引导学生构建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发展脉络,从而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二、史料与史论的关系及教学策略
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不可复制性的特点,因而历史教学要依靠文字、实物、图片、电影等史料,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概括的东西具体化。史论即关于客观历史(如史事、人物、历史现象等)的评论,也就是关于历史的结论,我们不能说知道历史结论就是学习了历史。学习历史离不开史料,真正的历史学习既应了解史论获取的过程,更应该培养通过史料分析得到历史结论的能力。
(一)厘清史料与史论之间的关系
史料是史学的组织细胞,通过史料开展教学是历史学科的本质和归宿,“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教学的突出本质和特点。我们对历史认识的结论原则上都应该是通过史料分析来获得的,因此,教师要依靠更多的历史资料对知识进行说明、解释和佐证,通过史料让历史现象微观化、具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历史知识,从而得到自己的认识结论。
在教学中运用史料主要有进行说明、发展学生想象力、澄清旧问题并提出新问题、体现真实感、作为证据进行推断和解释等功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展示文字、图片、实物等史料,引导学生通过表达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确史料、史实与史论的关系。史料指向史实,但本身不同于史实。史实是指对史料进行考证、鉴别之后,提炼出来的客观事实。教师要创设史料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多角度的解读,之后通过分析得出历史结论,从而培养学生思维与逻辑的严密性,并引导学生学会发现不同问题,听辨不同声音,懂得多元理解,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悟治史之精髓。
(二)教学策略
教师在教学中处理史料与史论的关系时,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高效搜寻史料
其一,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将教材正文中的文字、表格、插图以及补充材料作为史料加以运用。在精准研读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涵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其二,教师应经常阅读史料著作和史学名刊,如齐世荣的《史料五讲》、何忠礼的《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上下编)》、安作璋的《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严昌洪的《中国近代史史料学》等,还要关注《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等学科核心期刊,关注最新史料的研读与运用。其三,教师应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广泛收集史料。在“互联网+”时代,教师要善于利用互联网检索功能,通过历史资料库和有影响力的专业网站,如央视网“中国大学历史公开课频道”“纪录片频道”(《大国崛起》《复兴之路》)等,查询可信史料资源,同时切忌盲目相信和利用无确切出处的网络资源。其四,教师应通过社会调查(如问卷、访谈等)获取材料。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实地调研、访问,撰写调查报告,也可以通过参观档案馆、博物馆等获取第一手资料。
2.高质量阅读史料
在史料教学过程中,教师难于搜集和整理史料的源头在于史料阅读的匮乏。因而,历史教师要进行高质量的史料阅读,以提高教师史料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教师不仅要阅读如蒋廷黼的《中国近代史纲要》、钱穆的《国史新论》、赵恒烈的《历史思维能力研究》等史学名著,丰富史学底蕴,储存大量史料,还要多阅读史学名刊,了解最新史料及对史料的最新解读,做到与时俱进地进行历史教学。
3.鉴别不同史料
历史教师不仅要广泛搜集史料,更要善于对所获取的史料进行筛选、整理、分类、鉴别,唯有此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取得理想的效果。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傅斯年先生把史料分为“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前者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省略或转写的”,后者是“已经中间人手修改或省略或转写的”。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使用直接史料,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时空中,帮助学生形成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教师在引用史料时要考虑时间、背景、作者(立场、动机和倾向)等因素,剥离史料中的主观因素,鉴别不同史料的史学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指导学生了解史料诞生的时间、地点和时代背景,让学生将史料置于具体的语境中进行阅读,知道史料所要探讨的问题及观点,理解其显性信息,发现其隐性信息,合理进行推论。
4.指导学生在阅读史料的基础上进行推论
针对不同的史料教授学生不同的阅读方法。史料形式不同,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也不一样。因而,教师要根据不同史料指导学生应用不同的学习策略。如文字史料,应从史料的中心词、主题句、出处等方面,辨明史料的来源、作者、性质、价值,理解史料的内容,并且将史料应用为推论的证据。再如,图表史料(图片、漫画、表格)、地图史料应注重史料的类型、出处以及主题,并且观察变化突出的年代或者数据,从中发现重点历史时间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指导学生进行有层次的阅读。阅读史料是接收历史信息的主要途径,包括认读和解读。认读是理解阅读材料的文字含义,如认识字词的形、音、义,认识关键词、短语的外延和内涵,认读句子和语段并明了其意思。解读就是在认读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在含义。在解读时,不仅要了解和分析历史材料中文字表述的实际所指,而且要能够与具体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对材料的内容进行辨析、归纳。
培养学生利用史料进行推论的能力。教师不要主动为学生提供结论,首先要注重学生史料阅读的过程性體验,让学生对史料自主阅读;其次,鼓励学生对史实进行无观点讲述,尊重和给予学生表达体验的机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质疑问题;最后,要引导学生根据史料的关键词、出处、作者等背景材料,分析研读,提取重要信息,并依据所学知识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三、教学方式与学法指导的关系及教学策略
教师选择何种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学生学得怎么样,因此厘清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法指导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实现高质量的历史教学。
(一)厘清教学方式与学法指导的关系
教学方式是指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手段,既包括教的方式,也包括学的方式,因此教师要以合适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历史教学过程重视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去感受、体验和理解历史,是现代历史学习方式的一大特点。教师应在学生主体地位思想导引下,设计学生主动参与、合作的课堂教学活动,运用多样化的知识呈现方式,吸引学生走入历史教学的情境中。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是教师教学质量的保证,也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了多种学习途径。因而,历史教师应组织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的每一种教学方式都会培养学生的不同能力,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要传授给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学习之法,即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学法指导可以是显性的——教师直接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如搜集史料的方法、辨析史料的方法等;学法指导在更多的时候是隐性的——渗透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如证据意识的确立、历史逻辑的揭示、历史意识的涵养、批判视角的形成……学生历史学习的重要意义之一是学会学习,而学会学习主要体现在能够有意识地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对历史信息进行吸纳、辨析和运用,以保证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真正达成和持续发展。因此,教师不仅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更要关注对学生进行显性和隐性的学法指导。
(二)教学策略
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看到,教师的教学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学法的指导,所以,历史教师只有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才能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解决历史问题的途径。
教师在设计“时间轴”教学活动时,要教会学生观察和认读时间轴的方法以及时间轴上重大事件的前后关系等;在设计“历史地图”教学活动时,要教会学生识读地图题目、地图语言符号,培养学生读图先读图例的习惯,指导学生通过地图上的信息了解和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及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影响,逐渐形成依图叙史、读图识史的能力;在设计“漫画”教学活动时,要引导学生关注漫画的主题、作者身份和背景以及出版年代,据此理解漫画的表达立场,代表哪个阶级,进而明白漫画的表面意义和深层的讽刺含义;在设计“图片赏析”教学活动时,要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最大限度地从图片中提取历史信息,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通过图片提高学生的历史记忆和理解能力;在设计“历史故事赏析”教学活动时,教师除了要保证历史故事真实性和生动性,更要紧扣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培养学生关注历史故事细节的能力。此外,在教学评价环节,教师在设计“通过板报和撰写历史小论文”活动时,要指导学生根据不同情况、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观察、分析问题,达到观点与材料的辩证统一,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总结能力,使学生掌握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历史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任务,这就对历史教师提出更高更具体的要求。历史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勤于反思总结,弄清历史与现实、历史史料与结论、历史学习方法与教法的关系,并将这些融于日常教学中,不断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宏儒.浅论历史与现实的关系[J].世界历史,1983(6).
[2]张汉林.从历史学谈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J].历史教学,2016(9).
[3]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赵静)
作者简介:秦晓霞,大连市第十五中学,中学高级教师,大连市骨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