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格的家长让孩子玩游戏优秀的家长陪孩子玩游戏

2021-10-28 08:22天竺
现代家长 2021年10期
关键词:玩游戏游戏家长

天竺

【人物名片】

杜坚,简耕教育合伙人,亲子关系专家,游戏育儿治疗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研究证明,游戏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自信心。玩,能解决90%以上的养育问题。如果孩子能从父母身上习得“笑对人生”的轻松态度,那将是他人生最大的一笔财富。

玩如此重要,可如今很多家长却成了“玩无能”,想陪孩子玩却不会玩,不知道怎么玩。那么,这部分家长如何改变才能和孩子一起重拾久违的欢乐呢?

玩,不是拼搏后达到的目标,而是放松后展现的天性。家长把自己当成孩子,把你想到的好玩的有趣的分享给孩子就行

笔者: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想让孩子健康成长,不能只盯学习成绩,还要给其游戏、玩耍的时间,为此努力和孩子互动。但情况并不乐观,往往是家长想玩的游戏孩子不感兴趣,孩子想玩的游戏家长觉得无聊,一番折腾后,俩人分道扬镳。

请问,面对这种情况,家长该怎么办?

杜坚:家长之所以和孩子玩不起来,是因为他们误解了游戏。游戏不是翻开书,照本宣科念上一段就行了,游戏是要进入孩子头脑中的想象世界。家长想和孩子玩在一起,要记住4个关键词:

1.主动

有位医生很爱孩子,可孩子不喜欢他。孩子最喜欢妈妈,其次是舅舅,这让医生非常苦恼。他尝试和孩子玩游戏,但孩子没兴趣。为什么孩子不喜欢和爸爸玩游戏呢?

经询问,我得知他是这么和孩子玩游戏的——宝贝,今天我们来玩个游戏吧,你要这样这样,我则那样那样。

家长们要记住:凡是让孩子失去主动性的游戏,都不是好游戏。

有个著名的心理学故事:一位老人买了一所房子,想图个清静。可附近总有一群孩子过来踢球,吵吵闹闹的,老人深受其扰。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对孩子们说:“我喜欢看你们踢球,来!每人奖励5元,明天再来。”第二天,老人说钱不够了,每人只给2元,孩子们虽不高兴,但还是接受了。第三天,老人说没钱奖励了,但还是希望孩子们踢球给他看。孩子们说,不花钱还想看我们踢球,没门儿!这下,老人的目的达到了——周围彻底安静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游戏变成了任务,就不再是游戏。爸爸对孩子说你要这样这样,孩子觉得自己不是在玩游戏,而是在接受任务,所以就不想和爸爸玩了。

可见,主动是参与游戏的基础。家长想和孩子玩游戏,与其指定玩什么游戏,不如问问孩子,接下来我们要怎么玩啊?那孩子肯定很嗨。

2.放松

有些家长说,我的本性就不爱玩,怎么办?其实,家长也曾是孩子,而玩是孩子的天性,只要找回你曾经的孩子状态,就能玩得很开心。比如前面提到的那位医生,他有给孩子按摩后背的习惯,这也是他和孩子不多的交流机会之一。一天,给孩子按摩后背时,他突发奇想对孩子说:“你的后背现在是个飞机场,有架飞机要起飞了——”说完,他用手掌从孩子的脚部一下子滑到后背。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没想到孩子高兴地转过身来:“爸爸,咱们再玩一次。”

看,玩不需要技巧。玩,不是拼搏后达到的目标,而是放松后展现的天性。家长把自己当成孩子,把你想到的好玩的有趣的分享给孩子就行。

3. 示弱

有个孩子特别调皮,跟谁的关系都不好。一天,某老师在学校的阳台上喝茶,结果有人把阳台门关了,还从里面把插销插住了。老师通过玻璃门正好看到这个孩子,就叫他帮忙把插销拔了出来。之后,这个孩子特别喜欢这个老师。因为他认为自己救了老师,一下子有了自信。谁不希望做英雄呢?孩子也不例外。

所以,游戏中家长要示弱,要让孩子觉得他很强大,他才有兴趣继续玩游戏。

需要注意的是,家长要示弱到底。有些爸爸刚开始挺好,知道示弱,可没一会儿就忍不住了,结果玩着玩着把孩子弄哭了。

4. 边界

很多家长认为电子游戏就是精神鸦片,严禁孩子玩。我认为,没那么严重,孩子可以玩,但要设立边界。

很多家长一开始放任孩子——家里来了朋友没空管孩子,“手机给你,一边玩去”;后来朋友走了,家长急踩刹车——“1个小时了,别玩了,手机拿来!”这种先放任后命令的做法,对孩子的伤害其实比他玩电子游戏还大。

家长的正确做法是设立边界:提前和孩子约定玩多长时间的游戏,约定时间到,要理解孩子还想玩的感受,接纳他的情绪,但要停止他的行为。

比如,到了约定时间,孩子还想玩,家长可以说:“我知道你还想玩,不过约定时间到了。要不,咱们吃点东西或玩点别的?”然后给孩子吃点零食或带他出去找小伙伴玩——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释放掉不良情绪。这样既守住了边界,也安抚了孩子。

玩平行游戏时,表面看,家长没有介入孩子的游戏,但事实上孩子能感觉到你跟他是一起的,你们在玩同样的游戏。当遇到困难时,他会停下来观察、模仿你的做法,从而习得新技能

笔者:前几天的傍晚,小区里出来玩的孩子特别多,都是3~5岁的,有十来个。后来,来了一个8岁的小姐姐,一下子就把这些孩子组织在一起“上体育课”“秋游”……并讓大孩子照顾小孩子,还引入竞争机制让孩子们争当她的小助理,协助她把十来个幼儿管理得妥妥帖帖,其统筹规划能力和全局掌控水平,相当可以。

旁边一个家里有俩娃动不动就要崩溃的家长,拿着手机边拍边赞叹:“她太厉害了,怎么培养的?”

后来,我遇到女孩的妈妈,把女孩那天的表现赞扬了一番,然后问她是怎么教育女儿的。她说:“不是我们教出来的,是孩子从小就爱玩过家家,我们全家天天晚饭后听她安排做演员。演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我们引导她去思考或者示范解决的办法,让她在潜移默化中有了一些能力吧。”

原来,游戏是能够锻炼能力的。

杜坚:确实。能力不是天生的,仅靠教科书并不能让孩子很好地理解并提升能力,而通过游戏中的演练、模拟,能有效帮助孩子提升技能、理解道理。

笔者:参与游戏,和孩子一起欢度时光,建立亲密关系,当然是家长希望的。但如果能提升游戏层次,让孩子在玩中学到知识和技能,那就更好了。关于这方面,您有什么好建议?

杜坚:对此,我有三点建议。

1. 放下思维定式,允许孩子探索

一般来说,成年人对人对事会有自己的看法做法,这里面有他多次碰壁、反复摸索出来的经验,但是如果把这些直接灌输给孩子,孩子并不能很好地理解。

所以,不如让孩子自己去探索、了解世界,而这也是他形成自己思维的最好方式。比如,孩子搭积木,总是搭着搭着就倒了,你不要急于告诉他:“不应该把大的放上面,要找个小的……”不妨让他多试几次,让他自己找到其中的因果关系。

陪孩子玩游戏,如果孩子探索其他玩法,家长也不要过早地提建议。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孩子多尝试,让他看到自己的行为所触发的结果。

2. 和低龄孩子玩平行游戏

年龄较小的孩子(1~2岁)还不会跟同伴玩耍,更不懂得跟家长合作完成游戏。这时候,家长可以在一旁玩同样的玩具或游戏,即玩平行游戏。

表面看,家长没有介入孩子的游戏,但事实上孩子能感觉到你跟他是一起的,你们在玩同样的游戏。当遇到困难时,他会停下来观察、模仿你的做法,从而习得新技能。比如,孩子搭积木,搭着搭着就倒了,而你在旁边也搭积木,但你搭的不会倒。你不用教孩子怎么做,只管玩你的。当孩子发现你玩得比他好时,他会观察你是怎么做的,从而自主地进行学习。

3. 搭建脚手架,提高游戏的复杂度

孩子到了可以玩复杂游戏的年龄,却总玩简单游戏,说明他的思维可能被游戏规则固化了。比如,孩子喜欢玩具汽车,有各种各樣的玩具汽车,但不管什么车型,他只会把玩具汽车放在地上推来推去。这时,家长就可以协助孩子升级游戏难度:和孩子一起设想,前方正建立交桥,道路狭窄,警察叔叔说,这里只能通过3辆小汽车,请你把前面3辆小汽车开过来……通过游戏,让孩子学习数数。诸如此类的玩法,家长可以发挥无限创意。这样,既提升了难度,玩起来又更有趣,还能让孩子在游戏中学到知识。

你突破心理障碍,真和孩子玩到一起了,那你就是优秀的家长;你不能突破心理障碍,无法和孩子玩到一起,那至少要允许孩子玩,做一个合格的家长

笔者:有位妈妈说,她工作很忙,可一有时间她就会陪孩子。可陪孩子时,她只能在旁边看着孩子玩,自己什么也做不了。问她为什么不和孩子一起玩,她说,孩子喜欢玩汽车,可她感觉拿着玩具汽车推来推去的,很可笑。

这位妈妈的心理在家长中相当普遍。

杜坚:我理解这位妈妈的心理,她觉得自己三十多岁了,和孩子一起趴在地上推玩具汽车,让人看到了笑话。这类家长爱面子,在意别人的目光,不容易回到童年状态。

其实,真心想提高陪伴质量,家长就要克服内心障碍,放下架子,放下成人思维,在陪伴孩子的那个时间段里也成为孩子,投入地玩,别怕别人笑话。因为这么做是值得的——家长全身心地陪孩子玩游戏,是孩子在亲子关系中最容易收获爱的时刻。

当然,成人有很多固化的习惯和观念不好改变,不是人人都能重拾童心,所以我们说,合格的家长允许孩子玩游戏,优秀的家长陪伴孩子玩游戏。

你突破心理障碍,真和孩子玩到一起了,那你就是优秀的家长;你不能突破心理障碍,无法和孩子玩到一起,那至少要允许孩子玩,做一个合格的家长。

【编辑:杨子】

猜你喜欢
玩游戏游戏家长
回到古代玩游戏
家长错了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玩游戏
生日聚会玩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