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丽
孩子闹情绪时,家长该怎么办?说教、哄劝、打压、漠视,都不对
【案例】
束手无策的楠楠妈
楠楠4岁半,常为一些芝麻绿豆大的事生气。比如到睡觉时间了,他还在看电视,妈妈过去关掉电视,让他赶紧上床,他生气了;他想去某个地方玩,因为有疫情,妈妈拦着没让出门,他生气了;他想吃西瓜,但家里买的葡萄再不吃就坏了,妈妈让他先吃葡萄,他又生气了……小孩子心思简单,不开心会直接挂在脸上。他会哭,会打妈妈,会直接对妈妈说“我不喜欢你了”“不跟你玩了”等不满意妈妈的话,也会生闷气,把自己关在房间里。
对他的小情绪,楠楠妈好气又好笑,却又解决不了。
这天,妈妈收拾桌子不小心把楠楠画的画弄脏了一个角,楠楠又生气了,非要妈妈赔。妈妈先给楠楠讲道理,说自己不是故意的,楠楠噘着嘴;妈妈看没效果,便说中午给楠楠做好吃的,问他想吃啥,楠楠不搭理;见来软的不行,妈妈便来硬的,冷下脸来说,其实是楠楠自己没把东西放好,就这还好意思生气?结果楠楠一听,直接气哭了。
妈妈一看问题不但没解决,反而越闹越大了,干脆撒手不管了。
【分析】
说教、哄劝、打压、漠视这四种方法,家长常用但不管用
俗话说“小孩的脸,六月的天,说变就变”,意思是小孩子闹情绪很常见。通常,父母处理孩子闹情绪,有这么几种方法:
1. 说教
“我告诉你多少次了,这样危险,容易摔下来,不听话,摔下来怪谁?”
“世上的好事哪能都让你摊上,看开点儿,别哭了。”
有些家长在孩子闹情绪时,坚持讲道理,希望孩子明白是非,不乱发脾气。其实,这是家长的一厢情愿。因为孩子在生气时听不进去任何道理,父母越讲道理,孩子越觉得不被理解,越烦躁。
2. 哄劝
“别哭了,走,我带你去吃好吃的。”
“不如咱们去游乐场吧,别发脾气了!”
有些家长一看孩子生气了,就采取哄劝的办法,买好吃的、去好玩的地方,希望孩子转移注意力,忘记让他生气的事。哄劝的招数一时管用,但用的次数多了,会把孩子惯坏,导致孩子脾气更大、更难哄。
3. 打压
“你自己做错了事,还好意思发脾气!”
“我数三个数,你如果还闹,信不信我把你扔这儿!”
有些家长看孩子闹情绪,直接发火,希望用更大的脾气镇住孩子。这种做法会带来两种后果:一把孩子吓住,以后不敢对家长流露真实想法;二导致孩子更加叛逆,孩子学习家长的做法,以暴制暴,必然导致矛盾升级。
4. 漠视
“心情不好就躲起来,别让别人看见你。因为没人想和你这样的人说话。”
“没事,一点儿都不疼,别这么娇气。”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闹情绪不值得理睬,自己忙着呢,没空管。其实,孩子发脾气时最需要家长的关爱,有的孩子发脾气就是为了寻找存在感。如果家长置之不理,孩子会非常失落,感觉不被重视,影响其心理健康。
以上四种方法,楠楠妈都用了:先讲道理,后来软的,软的不行来硬的,最后撒手不管,可是都没有用。可见,说教、哄劝、打压、漠视这四种方法,家长常用但不管用。
【支招儿】
允许孩子生气,接纳其负面情绪,然后再解决问题
那么,什么方法管用呢?
专家指出,家长想将孩子的负面情绪疏导出去,可分三步走:
1. 允许孩子有负面情绪
日常生活中,孩子对有些安排、某些事情表示不满,这是他的权利。要允许,这很正常,不是多糟糕的事情,也不要把它想得多严重。孩子在不如意时,都会大喊大叫大哭大闹。有些家长一看孩子这样,马上受其影响,情绪上头,训斥孩子:“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家长的这种反应,其实是不能接受孩子有不良情绪的表現,非但不会使孩子的负面情绪消失,反而会加重孩子的压抑,对孩子造成更严重的伤害。因为此时,孩子不仅要消化自己的情绪,还要承受家长的情绪,这对孩子来说,无疑是双重负担。
孩子有了负面情绪,家长首先要允许,内心不排斥,不打断孩子表达其负面情绪。以上所说的说教、哄劝、打压、冷漠,这些其实都是对孩子不良情绪的否定和责备,给孩子传递的信息都是:你有不良情绪是不对的,你必须将不良情绪马上消灭掉或者转移走。结果,孩子会忽略家长讲话的内容而关注家长对他的态度。比如,孩子贪玩忘了做作业,妈妈很生气,痛骂孩子。这时,孩子的注意力就会从“我不该贪玩”转移到“妈妈对我感到不满”上,从而失去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的机会。
2. 教孩子接纳负面情绪
有些家长一看孩子伤心、难过,就深感不安,想让孩子赶紧高兴起来。如,孩子把心爱的东西弄坏了很难过。妈妈为了不让孩子难过,说:“我早跟你说过,你就是不听。看,现在坏了吧。”妈妈的这种态度是隐含的责备,而不是真切的同情。孩子已经很难过了,妈妈就不要再补刀了。妈妈不如告诉孩子,自己也曾弄坏过心爱的东西,并为此伤心。不过,既然坏了无法恢复,不如吸取教训,保护好其他自己喜欢的东西。
也有家长怕孩子伤心而立刻表示,明天给你买新的。这种家长选择用拥有的快乐代替失去的伤痛,会让孩子失去体验悲伤的机会,而无法学会珍惜。
其实,最好的办法还是让孩子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包括负面情绪,并停留在情绪里感受、体会一下,然后通过自我调节,控制事情不往坏的方向发展。
3. 合理释放、转化负面情绪
有了不良情绪,可以停留一会儿,感受它体会它,但不能沉溺其中,更不能积郁在心底。负面情绪要及时释放,才有利于心理健康。如何释放负面情绪?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有几种发泄方式:哭泣,可以释放压力,还可以增强免疫力;叫喊、运动,可以调动孩子的身体机能,让苦闷随着肢体的运动而逐渐发泄出去……
转化负面情绪是对家长、孩子更高的要求。凡事往积极的方面想,一个有效方法是“借助想象满足孩子的愿望”。如:孩子被好朋友误会了,很难过。妈妈可以让孩子想象一下:你带好朋友坐上时空穿梭机回到过去,发现原来是你的某句话让好朋友误会了;然后启发、引导孩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既然好朋友误会你了,那下一步该怎么做?家长可以提供若干答案让孩子选择,以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示】
人无完人,不自傲、不自卑,做真实的自我才最好。家长教会孩子处理负面情绪,远比让他乖乖听话更重要
让孩子学会处理自身的负面情绪,好处多多。
1. 心情舒畅
负面情绪发泄出去后,心里就不会堵得慌。不管孩子发泄的方式是否被接受,只要有渠道,能让负面情绪跑出来,就有利于身心健康。
2. 不害怕表达
情绪的发泄也是一种自我的表达,孩子学会处理负面情绪后,会更愿意訴说。很多孩子长大后即使难受也憋着,不告诉任何人,其实就是害怕表达自己,这是一种人格缺陷。
3. 正视自己
学会正视自己很重要。优点也好,缺点也罢,都是自己的一部分。不能因为是缺点就当不存在,人无完人,不自傲、不自卑,做真实的自我才是最好的。家长教会孩子处理负面情绪,远比让孩子乖乖听话更重要。
【借鉴】
“你吃药,就是给奥特曼输送兵源,让他打败怪兽。你支持奥特曼吗?”儿子想了想:“我支持奥特曼。”
下面,我讲两个我引导孩子走出负面情绪的小例子。
一天,我接儿子放学,他吵着要坐公交车回家。其实,家离幼儿园很近,走路不过15分钟,但坐公交车得绕一个大圈子,所以,我不同意坐公交车。儿子生气了,我拉一下他走一步,或者干脆蹲下不走,抗议我的决定。
我先是允许儿子发脾气,没有生气,然后轻声询问他:“你生气了?”他立马停住,叫嚣起来:“对,我就是生气了,就是生气了!”我轻敲他的脑袋,示意他小声点,然后故作神秘地说:“今天不坐车是有原因的,你猜猜。”他说:“我不管,我就要坐车!”我拉起他的小手:“往前走一小段,你就知道了。”儿子有了好奇心,跟我往前走了一段路。我说:“你看,前面花圃的花开了,多漂亮啊!”儿子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这是什么花啊?妈妈。”我说:“我不知道。不过,咱们可以给它拍个照,回家问爸爸,好不好?快看,这花漂亮得把蝴蝶都吸引来了。”儿子两眼放光,已经忘了要坐车的事。接着,我开导他:“你看,如果我们坐车回家,就看不到路上这么好的风景了,多可惜啊!”儿子笑嘻嘻地说:“明天,我去幼儿园告诉老师,这里花开了!”
有次儿子生病,不肯吃药。孩子爸爸连哄带骗都没用,于是换我来。我蹲下搂着儿子:“你是不是觉得药很苦?”他说:“对,我不吃不吃。”“哦,我知道了,你不想吃是因为药有些苦。”我重复他说的话以表示接纳,然后用上“幻想”技巧:“那你想过没有,你生病是因为有怪兽在你的身体里,奥特曼要进去打败这个怪兽才行。你吃药,就是给奥特曼输送兵源,让他打败怪兽。你支持奥特曼吗?”儿子想了想:“我支持奥特曼。”
吃药难题就这样解决了。
【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