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权
问:我婆婆帮忙带孩子,常常正话反说、好话坏说,并为取得良好效果而得意:“看,小家伙老实了!”对此,我哭笑不得。请问,这种反话教育在能够取得不错效果的前提下,可以经常使用吗?
曹女士
答:首先得承认,说反话有时确实能取得不错的教育效果。如欢欢挑食,妈妈说:“你不吃饭,妈妈就省粮食了。”欢欢贪玩不学习,妈妈说:“下次考试,你肯定不及格。”媽妈发现,每次这样刺激欢欢,她都会乖乖地去吃饭去学习。看到反话教育的效果挺好,妈妈越来越多地使用这种教育方法。
但是,即便反话教育的效果不错,家长也要慎用。
一是孩子年纪小,对语意的理解十分有限。家长说反话,会让孩子感到困惑,不知家长的真实意图是什么,不利于亲子沟通。长此以往,孩子无法形成是与非、正和反的正确概念,并模仿大人说反话。比如,丹丹爱哭,常因小事哭鼻子。妈妈多次劝说无效,终于在丹丹又一次大哭时赌气说:“你哭吧哭吧,使劲哭!”然后去了另一个房间。丹丹哭了一会儿,见没人搭理她就不哭了。妈妈以为找到了对付丹丹哭闹的法宝,每次丹丹哭她都这么说。结果在幼儿园,丹丹看见小朋友哭,不是赶紧安慰,而是说:“你哭吧哭吧,使劲儿哭!”
孩子年纪小,语言能力尚不足以知道什么是“正话”什么是“反话”,只会学习、套用家长的做法。家长发泄情绪时说的话,结果在同样情况下,被孩子用来“安慰”别人。这会让别人认为孩子没礼貌、没同情心,从而让孩子失去身边的朋友。
二是家长反话说多了,会失去孩子的信任。家长如果只是偶尔正话反说,并把握好度,有时会激励孩子把压力转为前进的动力。但如果家长经常说反话,孩子要么会认为父母不爱自己,要么会认为父母总欺骗自己,从而影响对父母的信任。
教育孩子就像骑单车,既要眼看前方,也要随时观察路面。家长说反话时,要注意随时观察孩子的反应,如果孩子毫无反应或反应过激,就应该停止说反话。
总之,尽管说反话有一定的教育效果,但会影响孩子的是非观念,所以家长更稳妥的做法还是——正常话正常说,多正面引导,多正面激励。
【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