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成长中如何缓解工学矛盾

2021-10-28 05:56陈大伟沈孟佳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工学工作教师

陈大伟 沈孟佳

陈大伟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教师继续教育和专业成长、课程与教学改革,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师幸福生活、校本研修、观课议课等有比较独到的研究,并在全国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主持建设的“教师职业道德”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课程);首倡并致力于推进观课议课和理想课堂建设,在《人民教育》刊发的“观课议课”系列文章(共33件)被列为“《人民教育》创刊60年报道过的最有影响力的事件”;出版《观课议课与课程建设》《幸福教育与理想课堂八讲》《影像中的教育学:从电影中体悟教育与人生》等24部著作;多篇论文在中国人民大学资料复印中心全文复印;多次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奖和成都市社会科学成果奖。

曾经收到一位老师的邮件,说他已经工作16年了,现在每个星期要上20节课,每天要改200多人的作业,晚上回家还要备课、做课件,所以没有时间读专业书籍、搜集教学资料、精心备课,希望我能就如何缓解工学矛盾问题给他一些建议。针对工学矛盾,我们有如下思考。

一、反思和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针对这位老师的请求,我这样回复:

我也收到过其他老师反映的和你类似的情况。对大家的工作和生存状态,我一是满怀敬意,二是充满担心,三是觉得自己有责任提供一些实实在在的帮助。

我是主张用研究改变生活的。我以为,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需要研究,越是需要“穷则思变”。这里的“穷”,你可以理解为时间不够、精力不足等。比如,围绕200本作业的批改问题,你可以研究如下问题:批改这200本作业到底有什么作用?花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值不值?有没有一种费时更少、强度更低、效果更好的方法?以单元检测为例,很多老师现在是检测结束后把试卷收回去,用一两天或更长的时间改完后再发给学生。我观察过学生收到试卷后的反应——他们大多只关注得了多少分,而没有研究和改进问题的积极性。改变一下,比如预先做一份参考答案,检测结束时在教室里张贴出来,会发生什么?学生可能蜂拥而上,及时检查和反思自己的得失,发现和改正自己的不足。这两种方法,哪一种教育效果更好呢?

你工作16年了,一定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这些经验是你面向未来的财富,也可能成为你适应变化的包袱。研究和改变,有时需要轻装前进——过去有效的,今天未必还有效,今天做事的方法未必都合理。我们不妨大胆地想一想另外的可能,然后迈出改变的步子。

教师工作的确繁忙。为什么忙?一方面确实有事情越来越多、越来越繁杂的原因;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我们的忙是缺乏思考,没有找到更科学、更便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导致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善于分析自己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缓解工学矛盾,首先要对工作进行观察与审视,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质量和效率提高了,就可以腾出时间来学习和研究;而学习和研究又是进一步提升质量与效率的有效方式。当工作、学习和生活进入良性循环,就可能得心应手。

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方式是进行时间管理。有一种管理时间的方法叫GTD(Getting Things Done),意为“把需要做的事情处理好”,其核心理念是记录下要做的事,并督促自己一一去执行。有时候人的压力并非来源于要做的事情本身,而是来源于因事情堆积而造成的秩序混乱。美国著名时间管理大师戴维·艾伦认为:“我们要做的,就是逐一清点大脑里的这些事务,将所有未尽事宜通通捕获并收集在大脑之外的文件系统中。”笔者身边有一位很会管理时间的老师:她早上来到学校的第一件事是把一天要做的所有事情都列出来,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最后一件一件地解决。排列的顺序完全由自己决定,可以按事情的紧急程度或者重要程度,也可以按事情的难易程度,或者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对事情进行整理归纳。她的时间管理技巧是:能立刻和紧急完成的事情马上做完,减少任务个数;在做某项任务时,头脑中就不再想其他事,而是专注于眼前的这一件事。

二、选择和扩大学习对象与方式

在工学矛盾突出的情况下,成人学习的主要特点是急用先学。在第9期的《“学以致用”与“用以致学”》中,我们以泰国教育短片《老师的心》做过讨论,其中有精学一点、依据当下的紧急任务而学的考虑。这里仅就学习方式与内容的多样化和生活化做讨论。

对《中庸》里的“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我们有这样的解读:一方面,求道的目的是为了人,得道的方式是理解人,进而有助于人,不能离开对人的目的和依据而求道;另一方面,无论是做人的道理,还是做教师的道理都在人的身上、身边,只要有愿意改进的态度和有效的方式,获得和体会做教师的道理并不困难。《庄子?知北游》记述了这样的故事:东郭子问庄子,道在哪里。庄子说“无所不在”,并依次说道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诗意一些,佛语的表达是“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这都提醒我们:道在周围,不必求远,用心觉悟、用力修行即有好的效果。

曾经在一所学校的教学楼楼梯上看到一张宣传字画,上面有这样的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叫翟永龄的读书人,一天晚上读书累了躺在床上准备休息,但耳朵里不断传来妈妈在隔壁的诵经声。翟永龄叫了一声“妈”,想让她结束念经,但妈妈没有停止;他又叫了一声,妈妈还是不以为意;他不得不叫了第三声、第四声。妈妈很生气,说:“叫一遍就行了,三遍四遍地叫,烦不烦?” 翟永龄说:“妈妈,我叫你四遍你就烦了,你一直叫‘阿弥陀佛,菩萨听了烦不烦?”妈妈明白了儿子的意思,停止了念经。

把这个故事和教师的工作联系起来,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在课堂上,第一遍不讲,我们不放心;第二遍不讲,我们担心学生没有理解;第三遍不叮咛,我们害怕学生没有巩固;在发现最近几年考试有相应的题目时,我们准备讲第四次。现在想一想,当我们三番五次地讲解时,学生心里烦不烦?有了这样的思考,以后讲解时,我们就尽量讲到点子上,讲到学生心里去。有了这样的改变,说不定课堂上师生可以变得更轻松,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三、调控好学习的时间节奏

有的老师抱怨:我想学习,但每天只有24个小时,8~10小时工作,7~8小时睡觉,剩余的4~6小时要照顾家人,要吃饭、洗漱、通勤,哪里还有时间学习?参加工作后,除专门的培训、研修外,学习时间越来越少,很多时候只能进行碎片化学习。碎片化学习如何收到实效?从学以致用、工作学习生活一体化的角度,我们可以对每一次碎片化学习做出学习、思考、刻意练习和小结的有节奏的时间安排。

每一次的学习时间不必太长,有10~20分钟就够了(人集中精力高效学习的时间不会超过20分钟)。这样的时间可以在等车时、地铁上挤出来。学过以后要思考。詹姆斯?祖尔在《改变大脑的艺术:通过探索学习的生理机制来促进教学》中说:“当神经元之间第一次以新的方式联系起来时,这种联系是临时、短暂的;如果这种联系被再次使用,就会得到加强。这一路径被使用的次数越多,联系就越牢固。”学过、听过建立的只是短暂连接,而思考是建立、巩固连接。思考不只是简单的复述,更重要的是形成规划,想一想如何把学到的东西用起来。

如果找到实践运用的方法和途径,就要有刻意練习的时间。没有实践和实战,所学的东西还只是口头上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习的过程是自己改善和改进的过程,也是进一步理解、认同和改善的过程。刻意练习后需要有进行回顾和网络化存储的小结时间。回顾的对象可以是学到和用过的知识,可以是自己的思维过程,还可以是自己的行动与效果。回顾一方面是澄清和梳理有用、有价值的知识、观念、方法和策略,另一方面是努力和原有的知识形成连接,建立网络。有研究表明,专家的知识体系与初学者的知识体系之间的差异是彼此对已知概念、事实与技能间的关联数量与关联密度不同。小结可以及时进行,也可以“让子弹飞一会儿”,把大脑清空,在头脑澄明后,再回头看看。

(沈孟佳,成都大学师范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姜楚华

猜你喜欢
工学工作教师
盐工学人
最美教师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不工作,爽飞了?
工学
选工作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