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远新
摘 要: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讲,职业生涯的合理规划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群体的未来发展,对其心理素质也是一种重要考验。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效果不仅要依托专业的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健康程度也会对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开展产生重要影响。文章从职业生涯规划中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入手,通过对现阶段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情况的分析,重点论述实现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融合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融合;渗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G44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31-0142-03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即职业规划,是指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重要基础,而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指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实现自我的最优化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与其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两者的相互滲透不仅能有效促进其专业能力的发展,对其职业规划的顺利开展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职业生涯规划中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职业生涯规划是其在高等 教育阶段所需要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的主要途径,其关系到大学生未来发展过程中多个层面的问题。而健康的心理状态是辅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职业规划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的重要基础。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对大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其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保持稳定的心态。
1.帮助大学生获得更为清晰客观的自我认知
一个人从事何种职业与其心理状态、实际能力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大学生群体要想为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顺利开展找到一个正确有效的方向,首先就应当对自身保持客观清晰的认知。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帮助大学生以客观的心态清晰准确地认识自身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个人能力水平等。只有在健康稳定的心理状态下,大学生才能对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在未来发展中自身需要改善和提升的内容有全面清晰的了解,才能有效找准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从而结合个人需求、现有客观条件和自身能力进行具备客观性和可行性的职业生涯规划,而具体规划内容的实施也才有望达到预期的效果。
2.提升大学生的自身目标感
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帮助大学生寻找一个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总体职业目标的过程。相对于学校教育阶段而言,进入到社会环境后,大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需要适应的环境都会发生非常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必然会使大学生在心理上和感受上出现较大的波动,一部分大学生在适应这种社会角色转变的过程中可能存在适应能力不足或者出现一些比较常见的情绪和心理问题。这时,心理健康教育的适当干预和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有效减少来自心理层面和情绪层面的负面影响,使大学生能够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客观的心态来顺利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从而确定一个相对来讲具有适宜性和可操作性的目标,并且逐步通过规划和实践向个人规划的职业目标迈进。有了这样良好的状态,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才能得到体现,大学生个人成长和发展的转型时期也才能实现平稳过渡。
3.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的大部分规划工作都是在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心理状态的协同合作下完成的。如果大学生不能保持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有效推进必然会在质量和流畅度上受到影响。当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变得强大后,其对于职业生涯规划中可能产生的变化和遇到的困难的应对能力也会随之增强,其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目标感和确定性也会更强,这对于大学生最终立足社会,实现更好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其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是极为突出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同步匹配发展过程,就是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适应能力的过程。
二、现阶段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情况
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态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需要积极促进两者在教学活动中的有效融合,但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两者的融合过程仍然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亟待解决。
1.教师主观上缺乏两者融合教学的意识
部分教师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融合的主观意识不强,思想意识上不重视两者的融合,更不注意落实两者融合相关工作的具体环节,从而导致两者融合情况不理想。一方面,单从教学内容表面上来看,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学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体系不存在表面上的必然联系。而且从教师的角度上来说,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内容相对来讲对于大学生的未来发展的影响范围与影响程度更大。因此,部分教师在主观上不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把注意力放在对大学生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上,完全忽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过程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压缩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规划实现融合的空间。另一方面,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教师没有和心理健康课程教师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两者没有达成共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两者的有效融合。
2.教师未掌握职业规划中心理辅导的有效方法
这一点主要是指部分教师在面向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和教学活动时,对于心理状态和心理健康情况对这部分教学工作的影响缺乏正确的认识。即使部分教师在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过程中对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有所涉及,但也没有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将两者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有效方法在相关的指导教学工作中进行渗透。这意味着大学生即使在主观上意识到自身情绪和心理状态对其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涯规划有影响,但其并没有切实掌握心理状态调整的方法和保持健康心理状态的有效手段,这必然会给其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全面推进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