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的时空分布与内容分析*
——基于CSSCI(2006—2018)数据的文献计量研究

2021-10-28 02:30付亚南
关键词:均等化发文聚类

付亚南,李 浩

(1.四川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成都 610065;2.中国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

一、研究缘起

2017年1月23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的通知,在2012年《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重申到2020年,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的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到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的目标。党和国家的系列政策表明,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政策目标。受政策导向影响,2006年以后学术界积淀了大量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成果。虽然目前关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的成果不少,但是研究层次和水平参差不齐,而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对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成果进行宏观分析的文章很少。

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其研究重点和研究趋势势必随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情况、国家政策方针、既有研究基础等的影响而变化,这就需要对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状况进行与时俱进的梳理、归纳,对其对未来研究趋势做出科学预测。本文系统梳理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现状,聚焦研究热点,审视研究局限,捕捉研究趋势,不仅对未来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有重要的学理意义,而且对对标对表弥合均等化目标与均等化实践之间的差距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文献来源与研究工具

(一)文献来源与处理

本研究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为数据检索源,通过高级检索的方式,设置检索条件为:主题=“公共服务”并含“均等”,时间跨度=1915—2018年,期刊来源=CSSCI,检索时间为2019年1月3日,进行精确检索后,共检索到相关文献638篇。基于研究准确性的考虑,首先,本文从主题相关性和研究质量两个维度,对这638篇文献进行二次筛选,剔除书评、会议纪要、政策解读、新闻评论、征稿选题要求、会议和论坛通知等非学术性文献,获得有效文献624篇,文献年份为2006—2018年,以此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其次,对数据中的关键词的泛义词如问题、对策、路径等进行剔除,并通过人工整合的方式,对作者单位标识不清或标识未具体到二级单位的作者进行查证,将作者单位统一精确到二级单位,以便更加精准地进对作者、机构等进行频次统计。如将作者单位实际上是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以文献发表时间为准)却以“四川大学”为标识单位的文献统一编码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二)研究工具与方法

在研究工具上,本文主要运用的是Citespace文献计量与可视化软件,同时以Excel软件为辅助。在具体操作上,本研究在对下载的文献数据进行人工筛选和清理后,导入Citespace5.3.R9软件并运行,时区设置为2006—2018年,年度切片时间设置为1年,网络节点三次分别设置为作者、机构、关键词,阈值取前50,并选择最小生成树精简算法即MST进行剪枝,得到国内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知识图谱。Excel软件的辅助作用主要用于对国内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的年度文献分布、高产作者分布、高产研究机构分布、高产期刊分布等外部特征的整体描述方面。

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运用文献计量法,对研究文献进行高产作者、高产研究机构、高产期刊、高被引论文、关键词等方面的数据统计,生成一目了然的图表;另一方面,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读,并结合生成的科学知识图谱,对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反思。

三、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的时空分布

(一)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的时间分布

文献的年代分布走势可以较为直观地反映出某一研究领域内文献在时间与数量方面上的变化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该领域学术研究的理论水平和发展速度。[1]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文献的年代走势曲线图既能直观反映出国内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热度或学术关注度,也对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重要启示。通过对624篇样本文献进行年度、数量方面的统计处理,得出国内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的文献数量年代分布走势曲线图如下图1。

根据图1,2006—2018年这12年间,国内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热度有一定波动,大体可分为起步(2006—2007年)—快速发展(2008—2012年)—回落(2013—2018年)三个阶段。其中,2006—2007年是国内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的起点,研究成果非常有限,仅4篇CSSCI文献。2005年10月11日,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2006年10月11日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都提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内容。受政策导向的影响,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时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讨论的热词,相关研究成果也随之出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的时间起点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萌生相吻合,说明公共政策是学术研究的主要触发点之一。2008—2012年是国内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年均发文量72篇,其中2011年的发文量最多,有86篇,占总发文量的13.78%,成为12年来的研究热度顶峰。之所以有如此热度,是政策导向与学术研究周期双重因素叠加的结果。2013年之后发文量有回落,但至少都保持在每年23篇之上,年均发文量40篇。2012年7月11日,国务院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规划指出要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再一次为学术研究提供方向,使得其后几年,特别是2013和2014年的理论研究保持平稳态势。当然,该阶段的总体回落现象也是符合学术研究发展趋势的,反映了十多年来国内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已经有比较丰富的理论积淀,虽然热度有所降低,但依旧存在一些值得探究的研究领域。2017年1月23日,国务院《“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出台后,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能否出现新的增长极值得期待。

(二)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的空间分布

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的空间分布情况主要通过高产作者分布、高产研究机构分布两个方面来进行描述。

1.高产作者分布

从作者发文量来看,国内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发表4篇以上论文的高产作者有8人,这8位学者的初始发文时间、最高被引文献及发文时间详见表1。发文最多的学者有3人,分别是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王玮、吉林大学行政学院的孙德超、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的胡志平,发文均为9篇。

通过对比表1中8位高产学者的初始发文时间和最高被引文献发文时间可知,这些高产学者的初始发文时间与最高被引文献发表时间具有高度的吻合性。结合国内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文献年度分布情况,王玮、安体富、周明海是中国较早进行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的三位学者,相对而言,其他五位学者开始进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较晚,但即使最晚的孙德超、胡志平、刘成奎初始发文也在2011年。因此,这8位学者丰富了中国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的理论成果,可以说是中国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的权威学者,他们成为该研究领域的“巨人”,启发着后来研究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更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探索。

表1 国内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高产作者发文量排名(发文量≥4)

2.高产研究机构分布

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收集的624篇文献进行机构共现网络分析,只显示频次3的节点标签,得到中国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的机构共现图谱,见图2。图中节点上显示的机构名称,即发文量3的研究机构,主要有16家,节点越大,说明发文量越多。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机构之间的关联性,连线越粗说明机构之间的关联性越强,合作越紧密。其中,发文量前三的机构分别是: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发文量为18篇;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发文量为13篇;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发文量9篇,详见表2。发文量3的研究机构的总发文量为61篇,仅占全部发文量的9.78%,说明中国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机构较零散,即使高产研究机构的发文数量也非常有限。同时,由图2可知,研究机构之间联系不紧密,有关中国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的课题合作不多,成熟的学术共同体尚未形成。

图2 中国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的机构共现图谱

从发文机构的性质看,高校是当前中国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的主力军,624篇文献中,500篇出自高校,占全部发文机构的80.13%;其余124篇全部出自党政机关(包括各地党校、社科院、行政学院等),占全部发文机构的19.87%(参见表2)。这说明,公共服务均等化既是学术研究热点,也是党政机关关注的政策焦点。

表2 中国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的高产研究机构分布

从发文量3的研究机构地域分布来看,中国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机构中,华东地区的较多,华北、华中、东北、西南的分布相对比较均衡。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个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东、中、西部地区研究机构的积极参与。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的差距,不同地区的公共服务实践也存在差异。因此,不同地区的研究机构开展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的区位优势就能够凸显出来,这是各地都出现一些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机构的原因。当然,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较好,科研机构的实力也相对较强,因此出现较多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机构和研究成果。

四、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的内容分析

关键词聚类是依据谱聚类算法,基于网络节点链接关系,将距离较近、内容相似的关键词集聚归类,形成不同主题的聚类组以反映一定时期学术研究的特定聚焦点。[2]为了更加清晰地分析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内容,文章利用Citespace软件对624篇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文献进行关键词聚类,得到关键词聚类图谱(图3)。其中,关键词聚类图谱的Q值为0.5168,S值为0.7041,符合有效聚类的标准。图3显示了9个聚类,聚类标签字体越大,说明聚类规模越大。鉴于图3出现的聚类标签重复现象,为弄清楚各聚类的详细信息,本文同时提供了如表3所示的关键词聚类汇总表。由表3可知,一方面,名称相同的聚类之间具有研究侧重点上的差异性,如聚类#0和聚类#4,虽然名称都是“基本公共服务”,但#0侧重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的空间视角,聚类#4侧重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视角;另一方面,聚类关键词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如聚类#4和聚类#5都涵盖有财政体制、税收等方面信息。本文在参考公共服务均等化关键词图谱和关键词聚类汇总表基础上,结合文献阅读和梳理,将9个聚类归纳为以下6个方面:

图3 国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图谱

表3 国内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的关键词聚类汇总表

(一)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理论研究

这部分涉及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概念、理论逻辑、标准、指标体系构建等内容,涵盖的关键词有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公平、共享发展、指标体系等。在公共服务均等化概念界定方面,学者们主要从权利均等、机会均等、结果均等、结构均等方面进行界定。[3]虽然分歧犹存,但学者们普遍认同均等是一个具有相对意义的概念,是在一定程度差异上的大体相等,而并非结果的平均主义或绝对均等。在理论逻辑方面,关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主要有西方福利经济学和社会公平正义理论两个视角[4],认为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5]。在标准方面,大多数学者赞同依据需求层次由低到高划分标准,但也存在一些争论。如夏志强(2013)[6]认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标准体系至少应该包括由低到高、不断发展的“底线标准”“发展标准”和“自由均等标准”三个层次;倪红日、张亮(2012)[7]不赞成以“底线均等”作为标准,提出均等化标准应该是逐步达到各个地区人均财政支出差距量控制在不高于或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10%的范围之内。在指标体系构建方面,现有研究涵盖了省际、城乡、县级政府多个层面,内容涉及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卫生、公共就业服务、基本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指标类型包括主客观两种。现有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主要有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熵权TOPSIS分析法等。[8]总体来看,学者们关于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标设计在大方面上极其相似,只是在单项指标数量和对指标的评价方法上存在差异。

(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研究

这部分包括公共服务均等化整体状况、单项公共服务均等化状况、特定区域内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状况三部分内容,涵盖的关键词有区域差距、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差距、城乡、民族地区、流动人口、农民、劳动者、义务教育、体育公共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等。首先,学者们普遍认为公共服务存在地区、城乡、群体之间的不均等现象。一般而言,东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高于中西部[9],空间分布与我国人口密度分布“胡焕庸线”大体一致[10],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高于农村。也有学者研究发现,一些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高,均等化水平低的现象,如以北京、乌鲁木齐为代表的一二线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虽然较高,但城乡间的差异较大;而以钦州、菏泽为代表的三四线城市的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则相对较高。[11]此外,公共服务在不同群体之间存在不均等现象。如男女性别间、不同年龄分段间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存在不均衡。[13]其次,具体到某一单项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状况同样存在。如龙翠红、易承志(2017)[12]指出不同区域、城乡、学校和群体之间,存在义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不均等。魏福成、胡洪曙(2015)[10]研究发现,省际公共安全、医疗卫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较高,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偏低,社会保障与就业、文化体育与传媒、教育以及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低。最后,特定区域内部存在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现象。如马慧强等(2016)[13]指出,京津冀三地基本公共服务存在明显差距,市际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呈现明显的不均衡特征,全局趋势上呈现出明显的自东北向西南衰减的梯度格局特征。

在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研究中,有很大一部分采用的是实证研究法,这部分研究以问卷调查、访谈、统计数据分析为主要方式,以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等单项公共服务或以重庆、贵州、四川、浙江、长三角地区等某一区域为研究对象。比如龙立军、杨昌儒(2018)[14]基于贵州多民族地区调查数据的分析,指出公共服务均等化状况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刘成奎等(2018)[15]指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显著提高了重庆市民生性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水平,城乡均等化指数较未改革状态下提高了3.6%。

(三)战略发展视角下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这部分研究是将国家或区域发展战略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结合了起来,突出战略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相辅相成关系。涉及的关键词有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新型城镇化、城镇化、主体功能区、区域协调发展、武汉城市圈等。以迟福林为代表的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2008)[16]对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提出了12条建议,其中就包括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改革和调整中央地方关系、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的内容。孙健(2009)[17]认为在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中,需要重点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因为它是实现主体功能区建设的重要政策手段和必要条件。段进军、董自光(2010)[18]认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之间是目标与工具的关系,通过分析浙江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提出了主体功能区建设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途径和措施。闫军印(2011)[19]认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政策手段,并就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推进我国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行阐释。吴根平(2014)[20]从四个方面指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与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内在契合性,分析了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中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面临的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

(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府责任及功能研究

这部分侧重研究政府在公共服务均等化中的角色与功能,涉及的关键词有地方政府、服务型政府、公共政策、政府责任、中央政府等。所持观点是,政府在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缺位、政府政策偏向是造成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主要原因,为此应从转变政府职能、设计科学的制度、提升服务能力等方面完善。允春喜、陈兴旺(2010)[21]、陈海威(2007)[22]认为,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杨奎臣、王子坤(2011)[23]提出,在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政府应扮演好制度设计者、主要投入者、有限生产者、适度购买者与引导监督者等角色。梁波(2018)[24]提出,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从转变政府职能、构建科学的制度体系、提高政府公共服务基本能力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深化改革。以迟福林为代表的改革发展研究院(海南)的学者们认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在于推动政府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强化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25]

(五)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配套制度研究

这部分的制度研究主要包括供给制度、财政制度、税收制度等,涉及的关键词有公共财政制度、转移支付、转移支付制度、财政分权、财政体制、分税制、财政均等化、公共财政体制等。所持观点为:过去的公共财政制度、税收制度、供给制度等的不合理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掣肘,因此必须进行财政和税收制度改革,采取公共服务多元供给制度。刘成奎、龚萍(2014)[26]发现,财政分权的程度客观上会强化地方政府的城市偏向,而地方政府的城市偏向不利于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安体富、任强等(2007)[27]的研究表明,我国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导致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江明融(2006)[28]、王谦(2008)[29]强调城市偏向型的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对城乡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影响。王雍君(2002)[30]、张恒龙(2007)[31]等提出税收返还具有逆均等化效应。基于问题导向,金人庆(2006)[32]、安体富和任强(2007)[32]、樊继达(2007)[33]、张恒龙(2012)[34]、曾明(2014)[35]等多位学者提出要调整转移支付结构,增加均等效果明显的一般转移支付,加强对转移支付的监督及均等化效果的评估等。张晖(2018)[36]提出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多元有效供给机制,增加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逐步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六)国外公共服务均等化经验的引介研究

该部分研究主要介绍了国际上特别是北美洲国家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经验,即代表图3中聚类#7的内容,涉及的关键词有北美洲、美国、美利坚合众国、加拿大等。“公共服务均等化”课题赴美加考察团(2008)[37]在考察后提出要借鉴美加的有益经验,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事权财权、改革税收体制、采用专项转移支付等均等化措施。樊丽明、郭健(2012)[38]以美、澳、日等发达国家为例,系统考察了城乡基础设施、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和养老保险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进程,并总结其基本经验,提出均等化的实现步骤都遵从先城市后农村、先工业从业人员后农业从业人员、先富裕人群后贫困人群的顺序;均等化的实现条件需要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丰裕的财政收入、明晰的政府责任以及政府治理的民主化。

五、研究结论与反思

通过对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的时空分布和内容分析,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未来研究应从研究力量、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文献来源等方面加以改进。

(一)研究力量

国内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广受关注,根据研究力量的地域分布,西北、东南地区的研究机构较少、力量也显得薄弱。另外,根据图2,各研究机构及不同科研机构作者之间的连线较少,说明跨区域的科研机构和作者的合作较少,鉴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全域性特征,各研究机构和研究作者若能进行科研合作,一方面能取长补短,共享既有数据、资源,节约科研经费,减少研究难度;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形成成熟的研究团队,产出更高水平的更具普遍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此外,鉴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强政策属性,各类科研机构也应多与中央或地方政府展开横向合作,有助于收集到高质量、权威性、多层次的数据资料,依此得出的研究成果将会为政府决策提供最有力的指导。

(二)研究内容

首先,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中有关区域、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较多,相比之下涉及不同群体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略少,只有少数研究关注到农民工、流动人口等群体的公共服务享有现状。伴随社会分工的细化,职业日趋多样化,社会成员因分工不同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群体之间由于掌握的资源、禀赋的差异,公共服务享有水平也不同,因此,群体间的公共服务非均等化成为目前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主要表现之一。当然,由于群体的不定型、边界的不明晰和交叉性特征,对某些特殊群体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状况进行研究,存在很大的操作难度是不争的事实。但鉴于某些特殊群体数量较大、涉及面较广,倘若这类群体的公共服务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因此,科学研究也必须“知难而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深化城乡、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的同时,应加大不同群体间如城市农民工、流动人口、残障人士等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真正落实共享、共建、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其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构建主体研究中涉及政府主体的研究较多,从市场、社会、公民等角度出发探讨非政府主体在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实现中的功能与作用的较少。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公共服务供给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近些年,政府、企业、社会、公民等多元主体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研究和实践越来越多,并取得可喜的效果。[39]笔者认为,从政府、企业、社会、公民等多元主体及其关系角度来探索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值得探究的新角度。最后,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中,涉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多,涉及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较少。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底线目标,公共服务均等化才是终极目标,在基本公共服务研究的基础上,加大对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也是体现学术研究先见性和理论前瞻性的必然要求。学术研究的重点应随政策落实情况向前推进,未来的研究应以既有研究为基础,前瞻性地关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程度与质量监测等议题,以理论研究确保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的实践效果。

(三)研究视角

当前,国内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虽体现出了学科多元的视角,但具有一定的学科偏向性,其中属于经济学的研究最多,管理学、政治学次之,容易造成知识视野狭窄、研究思维局限。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民主法治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提出的,因此,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理应也要从多学科、多角度探寻路径。举例而言,基于经济学,从“效率”“资源”“成本”等视角考察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多元主体的利益需求;基于统计学,从“指标”“变量”“假设”等视角考察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际效果测量;基于政治学,从“民主”“公平”“正义”等视角来考察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价值实现;基于社会学,从“场域”“文化”等视角来考察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施困境;基于心理学,从“动机”“特质”等视角来考察公共服务均等化中的政府与公共服务人员行为;基于法学,从“法治”“问责”等视角来考察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法治保障环境等。总之,今后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必须进行跨学科、多视角的交叉研究。

(四)研究方法

国内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中,既有规范研究,也有实证研究。经过十多年的研究积累,关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逻辑、内涵、价值等规范研究成果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为均等化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证研究也逐步增多。但相比于规范研究,现有研究中实证研究在数量和深度方面都显得不够。突出体现在,现有实证研究的样本数量较小、样本数据来源渠道单一(官方数据居多),缺乏对大样本的、多渠道数据信息(如民间和社会组织数据)的实证研究。从实证调研的对象来看,现有研究主要围绕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客体或受众进行实证研究,而从政策执行主体即政府角度进行的实证研究几乎没有。众所周知,政策执行主体是关系政策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因素,对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执行主体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实证研究,探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是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不可忽视的内容。比如就有学者指出“地方政府职能上的定位及其表现出的财政投入的流向则成为公共服务供给均等与否的直接原因”[39]。因此,虽然总体而言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过了研究高潮期,似乎并无更多研究价值,仔细思量来看,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证研究仍然空间很大,极具价值,任重道远。

(五)文献来源

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的研究文献来源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本文以CNKI中的CSSCI文献为文献来源,忽略了对普通期刊、核心期刊等文献的分析,这部分文献在CNKI中所占的数量比重还是比较大的。这容易导致分析不够全面,研究结论的说服力不强。其次,本研究只着眼于国内公共服务均等化文献计量分析,并没有涉及国外公共服务研究的相关文献,虽然国外并无“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提法,但有一些与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内在关联的研究,甚至能被称为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的文献。如此,对国外文献进行分析也有一定的必要性。在今后的研究中为更加准确地把握研究热点与研究进展,提高研究的信度和结论的解释力,需要扩宽研究文献来源。

猜你喜欢
均等化发文聚类
七部门联合发文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一种傅里叶域海量数据高速谱聚类方法
新疆少数民族妇女享有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现状研究
一种改进K-means聚类的近邻传播最大最小距离算法
辽宁省冰雪场地设施资源配置均等化研究
AR-Grams:一种应用于网络舆情热点发现的文本聚类方法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基于泰尔指数法的京津冀医疗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