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元园
竹笛是中国传统民族器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各族人民喜爱,1986年出土的贾湖骨笛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人类最早发明使用的乐器,历史悠久,是远古人类音乐生活的反映。从新石器时期的骨笛到汉朝时期横吹的横笛,汉朝笛子已在宫廷、军队的鼓吹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至隋唐时期笛子人才济济,并且出现膜笛;进入宋元时期竹笛的制作开始多样化,出现了叉手笛、七孔玉笛、九孔大横笛等等,且演奏方式不仅仅局限于宫廷之中,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民间瓦舍的音乐活动中;到明清时期笛子发展更加蓬勃,制笛技术也趋于成熟,并且成为戏曲中重要的伴奏乐器,在各地的歌舞音乐伴奏和戏曲声腔伴奏中都广泛运用;至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性音乐活动筹备热烈,众多表演者脱颖而出,其中以冯子存、刘管乐、赵松庭等为主要代表人物,并通过1956年“全国音乐周”等活动的举办以及竹笛演奏家们创作改编众多新作品的出版,竹笛独奏艺术形式和南北两大竹笛流派的不同演奏艺术风格逐渐形成与发展,出现了流传至今的笛子名曲如《早晨》、《小放牛》等南派笛曲以及《卖菜》、《喜相逢》等北派笛曲,极大推进了我国竹笛艺术向前发展。
京剧是以徽剧、汉剧为基础的“皮黄戏”,是我国的国粹。清乾隆年间,为庆祝乾隆八十大寿,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吸收昆曲、秦腔的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元素,各类剧种不断交流创新、取长补短,最终形成国粹京剧,且发展至鼎盛。并在五四运动后众多戏曲艺术家从事戏曲艺术改良活动,创造出了许多新编剧目,随着其不断发展,出现“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著名演员们,将京剧艺术带向了国际舞台。直到今天京剧艺术依旧在不断的与时俱进,创造出更多贴合人们生活的剧目。
京剧以二黄、西皮为主要声腔,二黄声腔柔和流畅、稳重浑厚,善于表现深思感叹的情绪;西皮声腔活泼明快,起伏较大,善于表现高亢明亮的情绪。而在京剧乐队伴奏中除了文场四大件和武场四大件之外,竹笛也是重要的伴奏乐器,担负着大曲牌的伴奏、舞蹈音乐和过场音乐等音乐的演奏。经常运用竹笛清脆嘹亮的音色吹奏曲牌来刻画戏中场景,如用竹笛吹奏的曲牌《朝天子》,在京剧中多用于宫廷场面上朝、皇帝登基等。
顾冠仁先生是我国优秀的作曲家,创作了多种题材的作品,其作品不仅具有传统的民族风格,同时也吸取了西方作曲技术,塑造出许多鲜活的音乐形象。《京调》是顾冠仁先生早期的音乐作品,是60年代初创作的一首由竹笛领奏的小型民乐合奏曲。它采用了大家熟悉的京剧音乐作素材,明亮的竹笛领奏,配以轻快活跃的节奏加以衬托,并吸收京剧西皮原板、西皮流水板的音调特点进行创作。在配器方面风格与主旋律相同,都以欢快愉悦的情绪为主,以打击乐、二胡、琵琶等传统民族乐器进行演奏,并加以竹笛领奏,将明亮向上的传统民乐风格体现的淋漓尽致。《京调》虽篇幅较短,但极其精炼,顾冠仁先生通过节奏上的疏密对比、配器上的音色调整以及情绪上的色彩变化,使乐曲的结构紧凑严谨,情绪饱满。自《京调》于1962年5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总谱,并由中国唱片社录制唱片后,时至今日,此曲依旧以其欢快明朗的旋律和浓郁的京剧韵味活跃在各大舞台之上,足以见其深厚的影响力。
《京调》由三部分构成,是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乐段之间以间奏进行连接,具体曲式结构图如下:
前奏 A 间奏 B 间奏 A’ 尾声a a1 a2 b b1 b2 b3 b4 a a1 a3 11 6 6 8 8 7 5 5 5 6 3 6 6 11 1
整首乐曲在C徵七声调式上呈示,全曲的节拍为2/4拍,同时这也与京剧唱腔中常用板式一板一眼相呼应。其中前奏(1-11)是以京剧旦角唱腔中西皮原板过门所改编创作的。A乐段(12-31)是由三个乐句所构成的非方整性乐段,三个乐句相同的都以高音1开始展开,都结束于5,用来强调主音。随后,A乐段与B乐段之间的间奏(32-39)与乐曲前奏相呼应,并进行了减缩,但都是根据旦角西皮原板过门改编。B乐段(50-74)呈连句式样式呈示,速度较A乐段稍慢,且乐句之间加入短小间奏进行连接,使乐句形成完整的衔接。在B乐段与A’乐段之间仍有以西皮原板改编相同材料间奏(75-77)。A’乐段(78-100)是对A乐段的变化再现,仍是由三个乐句所构成的非方整性乐段,且前两句保持与A乐段完全一致,但第三乐句进行了发展与扩充,使乐句长度达至11小节,并加以一个散板节奏的尾声,最终完满结束了全曲。
京剧对笛曲创作影响颇深,有许多常见的移植于京剧的笛曲,如俞逊发先生移植的《珠帘寨》、曾永清先生的《骊珠梦》、《逍遥津》、《乱云飞》等等,这种移植手法被称为“卡戏”,意为将戏曲中某段唱腔完整地用乐器加以模仿演奏。但《京调》与其不同,它的创作没有采用“卡戏”手法,而是根据竹笛演奏特点,保持京剧唱腔原有韵味,在京剧主要声腔西皮腔的基础上,吸收借鉴西皮原板过门、西皮流水唱腔等元素,利用竹笛灵活优美的音色特点来诠释京剧独特的韵味。
京剧过门是唱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分为首起过门、句间过门和尾奏过门,起到连接上下句的作用。且不同行当、不同唱腔板式的首起过门也不尽相同,《京调》的前奏是以京剧旦角唱腔中西皮原板过门进行减缩改编的,并且也是笛曲中间奏的发展材料。旦角过门节奏较为紧凑,音乐感觉灵巧活泼,京剧旦角形象跃然纸上。在《京调》前奏中将原板过门的4/4的节拍形式改为2/4拍,节奏更加紧凑,情绪更加热烈,并加以京剧锣鼓点“八大台”开头,引出下面活泼轻快的小快板,从而奠定了全曲的基调。具体谱例对比如下:
谱例1:《京调》前奏
流水板式是京剧中常见板式之一,为1/4的节拍形式,及京剧节拍术语中的有板无眼。流水板旋律轻快,较西皮原板节奏更加紧凑,体现出明快活泼的音乐情绪性格。《京调》中A乐段就是以著名京剧《苏三起解》中的西皮流水唱腔为音乐材料进行发展创作的,由流水板原有的1/4节拍改编一板一眼的2/4节拍,将大部分骨干音保留,且运用民间音乐常用的创作手法加花,不仅保留了原唱腔应有的韵味,更体现了器乐性。因西皮流水板的旋律本身包含着轻快的节奏因素,在成为器乐曲后,使曲调更加流畅明快,表达出欢快活跃的情绪。具体谱例对比如下:
谱例2:《京调》A乐段
西皮原板为2/4的节拍形式,及京剧节拍术语中的一板一眼。是京剧板式的基础,其他板式都由其发展而来,因此原板的风格比较平稳,旋律舒缓。在此曲中B乐段原板的四平八稳与A乐段流水板的欢快明朗形成对比。并且与A乐段相比B乐段并未局限于一种板式作音乐材料,而是采用了京剧西皮原板的音调发展而来,以《打渔杀家》中萧桂英的西皮原板唱段为基础,与前奏相同将其4/4拍节奏改为2/4拍,并在此基础上辅以其他京剧元素作为乐句之间的间奏进行衔接,体现了此乐段的抒情性。
谱例3:《京调》B乐段
在京剧唱腔中散板板式较为常见,节奏相对自由,给予表演者抒发情感的空间,笛曲《京调》在A’乐段结束后也增加一句散板节奏的尾声,以散板形式结尾,节奏较为自由,并且在尾声中运用大量倚音和张力十足的渐强渐弱来进行处理,用来模仿京剧散板中的拖腔,增添了音乐的感染力和表现力,给人留下了意犹未尽的感受。
谱例4:《京调》尾声
《京调》全曲以C调曲笛筒音作2(re)的指法演奏,C调曲笛音色柔美,声音更具韵味,演奏起来更具京剧中“唱”的意念。并且此曲除了在创作上吸取京剧材料,在演奏上也巧妙的模仿京剧乐器在伴奏唱腔时所用的技巧,更加增添京剧特有的韵味。
滑音是竹笛演奏中常用的技巧之一,具体分为上滑音、下滑音和回滑音。上滑音为低音向高音方向滑动,下滑音则是高音向低音方向滑动,回滑音是由本音位置向上滑动并滑回本音位置。滑音依靠手指和气息的配合,使音乐更加流畅柔美,音与音之间隔阂减弱,连贯紧密。
在A段中上滑音、下滑音以及回滑音均有出现,但上滑音与下滑音运用较多,大部分为小三度滑音,用来模仿京胡的抹音,将竹笛声腔化来靠近京剧唱腔,并且此段中大部分倚音都带有滑音的处理方式,既带有倚音的灵巧性又以滑音特有音色来拟人声。在演奏滑音时,手指与气息相互配合,速度不易过快,使乐曲旋律听起来灵巧风趣,却又不失京剧浓厚的韵味。
A段除了滑音技巧之外,倚音技巧也运用较多,多为带有滑音技巧的复倚音,借助倚音灵巧的特点来模仿京胡技巧打音和垫音。A乐段通过大量滑音、倚音技巧,既表现了京剧柔美厚重的韵味又突出了流水板特有的欢快流畅的节奏性,使A乐段流水板明快的音乐情绪与B乐段形成对比。具体谱例同谱例2。
气息控制技巧是竹笛演奏的根本,也是吹奏竹笛的重中之重,而笛曲中强弱对比正是展现乐曲张力和情绪变化的体现,在演奏渐强渐弱时,随着强弱变化,口风、风门和气流要随之进行调整,并且根据强弱来转动竹笛进行角度调整,演奏强音时,气流加大的同时将竹笛向里转,演奏弱音时,气流变小的同时将竹笛向外转,做到音准的统一。在此曲中B乐段强弱幅度变化对比上较A乐段增多,强弱幅度张力的增大使旋律“动”了起来,由渐强到渐弱,再渐强最后弱收,来模仿京剧唱段中角色的一问一答,使乐曲中京剧韵律性和趣味性更加强烈。具体谱例如下:
谱例5
除上述《京调》中技巧外,揉音也是颇具京剧韵味的重要技巧之一,分为上揉音与下揉音,由手指在笛孔上进行开合的揉动。例如俞逊发先生移植的《珠帘寨》,是由西皮导板、原板、二六组成,以竹笛演奏代替演员唱腔,充分的展示了竹笛的表现力。这首笛曲用降B调曲笛进行演奏,为更好的表现京剧唱腔,此曲运用揉音技巧,以此来模仿京胡揉弦的技巧,且大量运用下揉音,低于本音并在本音之间浮动,并与气震音相互配合,将唱腔中甩腔的节奏韵味模拟的更加形象,声腔化特点更加明显。
竹笛艺术和京剧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京剧诞生以来竹笛就是伴奏乐器之一,相辅相成、紧密相随。而《京调》作为具有京剧元素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因其轻快活泼的旋律,深受大家喜爱。本篇文章通过对竹笛与京剧发展的梳理、《京调》中京剧元素的体现以及其中演奏技巧的分析,提升了对作品文化背景和演奏技巧的认识。
无论是传统笛曲还是近现代创作的笛曲,京剧对笛曲创作影响始终都存在,并且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使得笛曲风格更加多元化,演奏技巧也更加丰富。随着时代的发展,竹笛艺术和京剧艺术都在不断地创新,我们要站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会带来更加辉煌的成就,使竹笛艺术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