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 弘 朱新辉 范建波 刘 巍
(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南通 226000)
内翻型膝关节炎多合并内侧半月板后根撕裂(medial meniscus posterior root tear,MMPRT)[1~3]。MMPRT是半月板Ⅳ区损伤的特殊类型[4],指半月板后根(meniscus posterior root,MPR)附着点1 cm以内的骨性/软组织撕脱伤或放射状撕裂[5]。MMPRT与关节退变有关,常见于老年女性、膝内翻和膝关节炎患者[6]。
高位胫骨截骨术(high tibial osteotomy,HTO)是治疗内翻型膝关节炎最常用的保膝术式,可有效矫正膝内翻,减轻内侧间室负荷,抑制负重区软骨损伤的进程。MMPRT是膝关节炎软骨损伤的危险因素[7],因此,需对合并MMPRT的内翻型膝关节炎行HTO联合MPR修补术[8]。然而,内翻型膝关节炎患者主要是中老年人,术后恢复慢,半月板缝合后的愈合能力有限[4],行MPR缝合术可能出现MPR愈合困难。现阶段,关于HTO+MPR修补术的临床研究多为术后短期疗效评估,缺乏对老年群体的中长期随访,以及客观评价软骨损伤的方法。2018年2月~2019年3月,我们对17例中老年内翻型膝关节炎行HTO+镜下MPR全内缝合术,均随访至2年,报道如下。
本研究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018KS023)。
纳入标准:①年龄50~69岁,BMI≤31;②内翻型膝关节炎,且内翻来自于胫骨,双下肢站立位全长X线测量的机械胫骨近端内侧角[mechanical 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MPTA,为关节线与下肢机械轴(即股骨头和膝关节中心连线)形成的内侧夹角]<85°,且胫骨内翻角(tibia bone varus angle,TBVA)≥5°;③X线示膝关节炎为Kellen-Lawrence(K-L)分级的3~4级[9];④关节镜探查证实明确的MMPRT。
排除标准:①专科查体发现膝关节不稳,或MRI提示膝关节交叉韧带、内外侧副韧带断裂;②伸膝受限>10°,即被动检查时患侧伸膝角度与健侧的差值>10°;③脊柱或髋关节畸形、肿瘤和骨折史;④类风湿关节炎、痛风、强直性脊柱炎等全身性疾病。
共纳入17例,男3例,女14例。年龄50~69岁,(60.6±5.9)岁。体重指数(BMI)22.10~29.30,(24.86±1.62)。膝关节炎相关疼痛症状2~20年,(8.7±5.6)年。Lysholm膝关节评分[10]36~54分,(45.1±5.2)分。查体:单侧膝关节力线不良,膝内翻,膝关节内侧间隙压痛(+),挤压痛(+),浮髌试验(±~+),McMurray征(-),Lachman试验(-),抽屉试验(-),内外翻应力试验(-),患侧膝关节活动范围0°~140°,轻度伸膝受限(0°~10°)。
术前均行双下肢站立位全长X线摄影及膝关节MRI检查,X线提示中重度膝关节炎,关节间隙明显狭窄,K-L分级3~4级,膝内翻角度(即90°-mMPTA)7°~20°(14.5°±3.3°),TBVA 5°~18°(12.1°±2.8°)。MRI提示11例半月板外突。术前软骨形态全膝MRI评分(Whole-Orga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core,WORMS)[11,12]-骨髓水肿分级:0级2例,1级7例,2级5例,3级3例。
手术均由同一术者完成。硬膜外麻醉,术中常规使用止血带。①关节镜下MPR全内缝合:建立膝关节前内侧和前外侧入路,清理滑膜组织。将膝关节伸直后配合内翻,镜头从髁间窝内侧壁进入到达内侧半月板区域,探查MPR(图1A),如遇骨赘,用磨钻打磨。助手配合做前抽屉姿势以获得更佳的视野。使用刨刀对半月板撕裂边缘进行新鲜化处理(图1B),使用Fast-fix缝合器进行垂直缝合(图1C)。镜下探查见MPR缝合稳定(图1D),患肢加压包扎。②HTO:于胫骨结节内侧做长约5 cm横切口,逐层切开,钝性分离鹅足止点,骨膜下剥离,由胫骨结节上方至腓骨小头沿30°方向穿入2枚2 mm克氏针,沿此方向截骨,深约45 mm。助手配合做外翻外旋,使截骨间隙撑开至透视下力线矫正满意。用HTO内侧锁定接骨板和锁定螺钉固定截骨区域,于撑开处植入同种异体人工骨。透视满意,冲洗创口后进行逐层缝合。术者按以下标准记录MMPRT的分型[13]:1型,后根附着点9 mm范围内稳定的部分损伤;2型,后根附着点9 mm以内放射性完全损伤;3型,后根附着点9 mm范围内的桶柄样损伤,后根完全分离;4型,混合型的长纵裂或斜裂,后根完全分离;5型,后根附着点的撕脱性骨折。
术后6周内不负重,6周内限制膝关节活动度在0°~90°之间,6周后在屈曲角>90°时不负重。术后1、6个月门诊常规复查,观察有无切口感染(包括浅层和深层切口感染)[14],关节感染(关节腔穿刺见脓性关节液,关节液连续2次细菌培养阳性)[15],血肿(排除关节感染的关节积血,关节腔穿刺见血性关节液,关节液连续2次细菌培养均呈阴性),关节僵硬(术后6周伸膝受限>10°或屈膝<95°)等并发症,以及内固定是否有移位、断裂等情况,如有感染等并发症及内固定移位,进行相应治疗及必要的手术干预。术后1年、2年门诊复查进行膝关节X线及MRI检查,观察下肢力线、软骨修复及MMPRT愈合情况,以及进行膝关节主观评分。
利用双下肢站立位全长X线测量术前、术后膝内翻角度(90°-mMPTA)(图2A)。
利用MRI评估软骨损伤及MPR稳定性:①利用WORMS[11,12]-骨髓水肿分级系统评价内髁软骨损伤情况,0级为无骨髓水肿,1级为骨髓水肿面积占内髁25%以内,2级为骨髓水肿占内髁的25%~50%,3级为骨髓水肿占内髁的50%以上。②MPR不稳定的MRI标准为冠状位内侧半月板的最外缘超出胫骨平台关节软骨最外缘>3 mm(半月板外突)[16]。
膝关节主观评分:①Lysholm膝关节评分[10]常用于评估半月板来源的症状,包括跛行、交锁、疼痛、支持、不稳定、肿胀、上楼困难、下蹲受限等症状,满分100分,分数越高,则半月板和膝关节功能越好。②膝关节损伤和骨关节炎评分(Knee Injury and Osteoarthritis Outcome Score,KOOS)[17]用于评估膝关节炎及其术后疗效,包括5个子项,即疼痛(9题)、症状(7题)、日常生活能力(17题)、运动能力(4题)、生活质量(4题),每题得分0~4分,每项评分均单独计算,分数越高,则膝关节炎越严重。
手术均顺利完成,关节镜下MMPRT缝合后均恢复内侧MPR稳定性(图1D)。术中MMPTR分型1型7例,2型7例,3型3例。1例失访(1型),其余16例均完成1年及2年随访。
图1 关节镜下MMPRT及全内缝合:A.MPR完全撕裂(2型);B.用刨刀对撕裂边缘进行新鲜化;C.用Fast-fix缝合器进行垂直缝合;D.镜下见MPR缝合稳定图2 HTO+MPR缝合术后的下肢力线改变:A.术前膝内翻(红线与蓝线的夹角为15°,蓝色角为mMPTA);B.术后1年复查,内翻矫正,无膝内翻;C.术后2年复查,力线矫正理想,无膝内翻 图3 HTO+MPR缝合术后MRI内侧半月板外突情况:A.术前示MMPRT(红箭头),半月板(黄箭头)向外突出于胫骨平台(虚线为平台分界线);B.术后1年复查,可见MMPRT修复处(红箭头),无半月板外突(黄箭头);C.术后2年复查,MRI可见MPR的修复信号(红箭头),无半月板外突(黄箭头) 图4 HTO+MPR缝合术后MRI骨髓水肿的改变:A.术前示内髁软骨损伤,骨髓水肿明显(WORMS 2级)(黄箭头);B.术后1年复查,同一部位骨髓水肿明显好转;C.术后2年复查,骨髓水肿信号消失
膝内翻角度(表1、图2):术后1年、2年比术前均显著下降(P<0.05),且术后1年和2年无显著性差异(P>0.05)。
MPR稳定性(图3):术前半月板外突11例,术中均矫正。术后1年、2年各有1例发生内侧半月板外突,无明显症状(2例术前均有半月板外突);其余14例未见半月板外突。
软骨损伤情况(图4):术前WORMS-骨髓水肿分级0级2例,1级6例,2级5例,3级3例;术后1年0级9例,1级6例,2级1例;术后2年0级11例,1级5例。
Lysholm评分(表1):术后1年和2年显著高于术前(P<0.05),且术后2年高于术后1年(P<0.05)。
KOOS评分(表1):术后1年及2年疼痛、症状、日常生活能力、运动能力、生活质量得分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除症状之外,其余各项术后2年显著低于术后1年(P<0.05)。
表1 HTO+MPR缝合术前及术后1年、2年观察指标比较
并发症:仅1例术后4个月出现关节僵硬(伸膝20°,屈膝100°),经过康复治疗和手法松解,5周后膝关节活动度恢复至正常范围。16例均无切口感染、关节感染、血肿等并发症。
MMPRT常见于老年女性内翻型膝关节炎患者[6],MMPRT和膝内翻均可导致软骨损伤。本研究显示,合并MMPRT的内翻型膝关节炎多为50~70岁的中老年患者,且女性约为男性的5倍,MMPRT多为1和2型撕裂,这提示MMPRT的发生可能与退变因素有关,而非暴力或外伤。对于合并MMPRT的内翻型膝关节炎,HTO+MPR修补术是现阶段的代表性保膝技术之一。本研究显示,HTO+MPR镜下全内缝合术的安全性好,并发症极少,17例中仅1例术后发生关节僵硬,康复治疗后恢复正常。
内侧半月板环形张力的维持依赖于MPR所产生的稳定性[18]。MMPRT时,内侧半月板向周围脱位形成无效半月板,这种不稳定的半月板可产生一系列症状,同时加重软骨损伤和促使膝关节炎进展。本组17例中11例术前存在半月板外突,MPR修补术后其稳定性明显恢复,16例术后随访2年,只2例再次出现半月板外突,且均无症状。HTO+MPR镜下全内缝合术纠正下肢力线、维持临床疗效的作用较持久,在恢复MPR稳定性的同时,可能更有利于MPR的愈合。HTO有利于内侧半月板的中心化及MPR-骨的附着连接[7]。对于合并内翻型膝关节炎的MMPRT,HTO可使机械轴外移,减轻内侧间室负荷[19~21],可提供有利于MPR愈合的力学环境。黄竞敏等[22]的研究表明,膝内翻和MMPRT均是内侧半月板外突的危险因素,因此,HTO+MPR修补术更有利于改善内侧半月板外突。Jing等[23]采用二次关节镜探查评估HTO+MMPRT全内缝合术后1年MPR愈合情况,完全愈合率为41%(11/27)。
MPR稳定性的恢复可以改善半月板来源的一系列症状,如跛行、交锁、疼痛、上楼困难、下蹲受限等。Lysholm评分常用于评估半月板来源的症状[1]。本研究显示,术后1年、2年Lysholm评分较术前升高,术后2年进一步提高,说明HTO+MPR缝合术可恢复MPR的稳定性及功能。
由于HTO+MPR缝合术同时矫正膝外翻,恢复MPR稳定性,因此可以最大程度地抑制软骨损伤的进展。膝内翻和MMPRT均可促进关节炎进展。一方面,膝内翻显著增加内侧间室的应力,促进软骨损伤;另一方面,MMPRT时内侧半月板向周围脱位,形成无效半月板,显著增加内侧间室的接触应力。HTO纠正下肢力线不良是抑制膝关节炎进展的先决条件,在此基础上行MPR修补术可取得良好的疗效[8]。
对于膝内翻,HTO可使机械轴外移,减轻内侧间室负荷,可有效抑制负重区软骨损伤的进程[19~21]。此外,MPR缝合后恢复其稳定性,可抑制膝关节炎软骨损伤的进展。生物力学研究[24]显示,MMPRT会使内侧间室压力峰值增加25%,而MMPRT修复后恢复至正常水平。膝关节炎软骨损伤可导致软骨下骨的骨小梁断裂,骨髓纤维化,在MRI的T2加权相上出现高信号表现,称为骨髓水肿。本研究显示,HTO+MPR修补术后内髁负重区软骨下骨的骨髓水肿明显改善。另一方面,软骨下骨的松质骨血液循环异常可加速软骨损伤的进展。骨髓水肿是软骨损伤重要的MRI征象之一,提示该区域软骨下骨的压力增高,而HTO+MPR修补术可使内侧间室恢复正常的接触应力[25],显著改善这种异常的生物力学模式。WORMS-骨髓水肿分级是一种半定量的评价体系,作为评价软骨损伤的MRI指标,WORMS评价体系具有敏感性、特异性高的优点[26]。临床研究常采用膝关节X线的K-L分级评价软骨损伤,虽然简单实用,但敏感性和可重复性较差[27],不能直观显示软骨及骨髓水肿的变化,而MRI的WORMS-骨髓水肿分级可能会更真实地反映膝关节炎治疗过程中的早期改变。本研究显示,术后WORMS-骨髓水肿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1年大部分患者(15/16)可降至0~1级,术后2年均降至0~1级(16/16),说明这种联合手术具有稳定的改善膝关节炎软骨损伤的疗效。
KOOS是用于评估膝关节炎病情及疗效的主观评分[17]。本研究KOOS各项在术后1年、2年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且除了症状之外,其余各项在术后2年较1年时有进一步改善,提示这种微创保膝术式对疼痛、日常生活、运动能力、生活质量方面的改善在术后逐年提高。总之,术后1~2年的随访显示,HTO+MPR缝合术可显著且持久地改善骨髓水肿,抑制膝关节炎软骨损伤的进展,减轻疼痛及症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
综上,HTO+镜下MPR全内缝合术治疗合并MMPRT的中老年内翻型膝关节炎,可矫正膝内翻,恢复MPR稳定性,改善骨髓水肿,随访2年,可持续改善疼痛等症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