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孔胸腔镜技术治疗婴幼儿叶外型肺隔离症

2021-10-27 08:52孙宇玲杜梦薇闫宪刚周晓彤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21年10期
关键词:单孔气胸供血

李 潇 蔡 纯 孙宇玲 杜梦薇 张 刚 闫宪刚 周晓彤 俞 钢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小儿外科,广州 510150)

肺隔离症有发生感染、梗死甚至恶变的风险[1,2],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三孔胸腔镜手术在小儿胸部疾病中的运用已非常广泛与成熟。受婴儿或儿童胸腔空间狭小、手术器械和病例数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单孔胸腔镜技术在婴幼儿叶外型隔离肺治疗中的应用,国外仅见个案报道[3],国内还未见相关报道(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查新报告,20210821001)。我科自2020年8月起对婴幼儿叶外型肺隔离症行单孔胸腔镜下手术切除,至2020年12月完成9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9例,男4例,女5例。年龄2.2~12个月,(7.1±3.4)月,其中<6个月4例。体重5.3~10.5 kg,(8.1±1.8)kg。胎儿期7例行B超检查,2例行B超+MRI检查,7例诊断左侧肺隔离症,1例诊断左侧肺隔离症合并肺囊腺瘤样畸形,1例诊断左侧肺囊腺瘤样畸形。均足月出生,8例无呼吸窘迫、咳嗽及发热等不适,1例哭闹时有气促症状。均在门诊行胸部增强CT检查(图1),诊断左侧叶外型肺隔离症,8例位于左侧膈肌与脊柱交角处,1例位于左肺上下叶之间脊柱旁,病灶最大径25~41 mm,(29.8±5.4)mm;均由单支异常动脉供血,起源于胸主动脉4例,腹主动脉5例(表1)。

图1 叶外型肺隔离症术前CT表现:A.左侧胸腔内“泪滴样”病灶;B.叶外型隔离肺似“火山口样”征象,病灶边缘界限清楚;C.隔离肺病灶起源于腹主动脉的异常供血动脉图2 单孔胸腔镜手术:A~C.置入多通道单孔腔镜手术穿刺器;D.隔离肺病灶;E.Hem-o-lok夹闭隔离肺的异常供血血管;F.手术切除的隔离肺病灶

表1 9例单孔胸腔镜下叶外型隔离肺切除术的临床资料

病例选择标准:胸部增强CT诊断为叶外型肺隔离症,且病灶最大径≥20 mm;年龄>3个月(本组一例2.2月患儿,因术前CT显示病灶较大,约41 mm×34 mm×26 mm,详细解释病情后,家长选择尽早手术);无心肺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等疾病,可耐受手术。

1.2 手术方法

静吸复合全麻,单腔气管插管(3~4号),将管端插入需通气侧主支气管实现健侧单肺通气。健侧卧位。根据病灶位置及体型在腋前线与腋中线之间第7或第8肋间置入5 mm trocar,建立人工气胸(压力6 mm Hg,流量3 L/min)。置入30°胸腔镜探查,确定病灶为叶外型隔离肺后,撤出胸腔镜及trocar,将切口扩大至2~3 cm,电刀切开皮下组织、肌肉及壁层胸膜,置入多通道单孔腔镜手术穿刺器(LAGIS TRL-0210R,中国台湾常广股份有限公司,国械注许20182660002)(图2A~C),再次建立人工气胸(压力6 mm Hg,流量3 L/min)。置入胸腔镜、抓钳、超声刀,左手持抓钳提起隔离肺病灶(图2D),右手持超声刀仔细游离,骨骼化病灶的异常供血血管,用Hem-o-lok夹闭血管:在近端(靠近体循环动脉侧)放置2枚Hem-o-lok,在远端(隔离肺病灶侧)放置1枚Hem-o-lok,近远端Hem-o-lok之间留适当距离(至少0.5 cm),在此用超声刀切断血管(图2E)。用标本袋经切口取出隔离肺病灶(图2F)。胸腔镜下确认创面无活动性出血后请麻醉医师膨肺,见肺充气良好,撤出胸腔镜、操作器械及多通道单孔腔镜手术穿刺器,逐层关闭手术切口。术后常规预防性使用抗生素3天,布地奈德雾化祛痰,术后第2天开始进行拍背等协助排痰,第3天复查胸片了解有无胸腔积液、气胸。

2 结果

9例均在单孔胸腔镜下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胸,手术时间32~110 min,(54.8±23.2)min,术中出血量<5 ml,均未放置胸腔引流管。术后第3天复查胸片,无明显胸腔积液及气胸等。无非计划二次手术,无围术期死亡及并发症发生。住院6~7 d。病理结果均证实为叶外型肺隔离症。出院1个月均于当地医院门诊行胸片复查,无胸腔积液及气胸。术后随访1~5个月,(3.1±1.8)月,均为电话随访,无失访,均恢复良好,无并发症。

3 讨论

3.1 病例选择及术前准备

叶内型隔离肺切除术的操作比叶外型复杂,故我们暂只对叶外型行单孔胸腔镜手术。术前均需行胸部增强CT检查,做好术前评估。叶外型隔离肺CT表现为边缘清晰的软组织密度影,除少数病灶内可见小囊状低密度影外,大部分病灶密度均匀,典型的隔离肺病灶呈“泪滴样”或“火山口样”(图1A、1B),此外可见到起于体循环动脉止于病灶的条索状血管影(图1C)。术前CT阅片的关注点应包括病灶的分型、大小、位置、异常供血动脉的起止及其直径、病灶与胸腔有无粘连等,这些均与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术中操作关系密切。术前明确肺隔离症异常供血动脉的走行及起止情况非常重要,可降低术中误伤该血管而引起大出血的风险。

操作时均需单肺通气,目前常规使用的双腔气管插管管径较大,本组病例均不能使用。我们使用的是单腔气管插管(3~4号),将管端插入需通气侧主支气管实现单肺通气。用听诊判断插入位置是否合适,一般通气侧肺呼吸音响亮,而对侧肺呼吸音很弱。在手术结束时将气管插管管端退到气管实现术侧肺的复张。

本组9例均先置5 mm trocar和胸腔镜探查,确定为叶外型隔离肺,且无胸腔粘连,再扩大切口置入单孔装置完成手术。如术中发现为叶内型隔离肺,采用三孔胸腔镜手术可能更安全。

3.2 手术器械

婴幼儿胸腔空间狭小,单肺通气技术不能完全保证病灶侧肺萎陷彻底,利用多通道单孔腔镜手术穿刺器制造“人工气胸”,可以促进病灶侧肺萎陷和膈肌下移,扩大操作空间,利于术中操作。这是使用切口保护套无法达到的效果。患儿年龄及体重越小,肋间越窄,置入多通道穿刺器的难度也越大。本组年龄最小2.2月,体重5.3 kg,能顺利置入多通道穿刺器,更小的患儿能否置入尚无经验。

术中使用的5 mm和3 mm腔镜分离钳、无损伤抓钳及超声刀等器械,与多孔胸腔镜手术相同。

3.3 术中处理

准确妥当地处理隔离肺的异常供血血管是该手术的关键。隔离肺的异常供血血管大多直接起源于腹主动脉或胸主动脉,其血管内血流处于高压状态,如未阻断其血流前出现血管破裂,极易引发致命性大出血。大部分异常供血血管隐藏于下肺韧带内,结扎和切断前需先将其充分分离骨骼化,以便精准确切缝扎。少数异常供血血管单独存在,直接缝扎或血管夹夹闭后即可切断,但应避免因血管撕裂而导致大出血。本组9例中5例隔离肺病灶的异常供血动脉起源于腹主动脉,4例起源于胸主动脉,均用3枚Hem-o-lok夹闭后超声刀切断(近体循环动脉侧2枚,近隔离肺病灶侧1枚,两侧之间距离至少0.5 cm)(图2E),术中未出现血管断端渗血,术后无血胸。

3.4 胸管的留置与术后管理

不留置胸腔引流管的条件:①对隔离肺的异常供血血管夹闭稳妥,创面彻底止血;②关闭切口前用吸引器或纱布尽量将胸腔内积液处理干净,予止血纱覆盖手术创面;③术毕时胸腔镜监视下请麻醉医师鼓肺,确定各肺叶良好充气复张后再缝合切口。本组9例均未放置胸腔引流管,术后第3天复查胸片,均未发现有明显胸腔积液及气胸等。

综上所述,对婴幼儿叶外型肺隔离症,单孔胸腔镜技术可考虑作为一种较好的选择。术前对CT影像学资料的分析、术中准确稳妥地处理隔离肺的异常供血血管及术后呼吸道的管理等,均是顺利实施该技术的关键点。关于单孔胸腔镜技术与三孔相比是否具有优势,还需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单孔气胸供血
新生儿气胸临床分析
肺泡微石症并发气胸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辣语
气胸的分类及诱发原因
单孔腹腔镜手术后脐窝创面的简单缝合术
单孔腹腔镜手术切除左位胆囊1例报告
回回药方失荅剌知丸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6例疗效观察
经脐单孔腹腔镜在普外手术中的应用分析
48例自发性气胸患者行引流术后的舒适护理
三芪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气虚血瘀型)4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