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琴,谢 泉,杨文晟,黄思丽
(贵州大学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新型光电子材料与技术研究所,贵阳 550025)
硅化物被称为生态友好型半导体材料,由地壳中的无毒或毒性较小的天然元素组成,广泛应用于光电和热电设备,而Mg2Si属于最有前途的生态友好型半导体材料之一[1]。Mg2Si具有无毒,无污染,低密度,地壳成分丰富且成本低等特点,因此有望在中温范围内(500~800 K)成为理想的热电材料[2]。由于金属硅化物Mg2Si具有高吸收系数[3],适用于多结太阳能电池,并且具有高热电势率和低热导[4],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热电材料。
获得更理想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能的光电材料[5]一直是该领域的热点,而掺杂是改变材料光电特性的有效手段之一,它不仅调节材料的电子跃迁模式,而且改变其导电类型,从而提高材料对红外光子的吸收等。近年来,很多学者通过掺杂Te[5]、Sm[6]、La[6-7]、B[8]、Bi[9]、Sb[10]、Ag[11]、Al[12]、Li[13]、Co[14]、Ce[15]、Yb[16]、Nd[17]等不同的元素,对Mg2Si材料的光电性质、热电性能和导电性进行研究。目前尚未见K、Ti元素掺杂对Mg2Si的光电特性的报道。本文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探究了本征以及K和Ti掺杂后的Mg2Si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能,从理论上探究了K和Ti掺杂对Mg2Si有何影响。
图1 Mg2Si的单胞结构模型Fig.1 Model of Mg2Si unit cell
图2 Mg2Si的原胞结构Fig.2 Primitive cell structure of Mg2Si
使用Material Studio软件中的CASTEP模块来完成计算[23],在搭建模型后采用BFGS[24]算法进行几何结构优化,计算采用超软赝势来模拟离子与电子的相互作用,交换关联采用广义梯度近似(GGA)-RPBE来处理[25]。平面波的截断能设置为500 eV,迭代收敛精度为2×10-6eV/atom,每个原子受力不大于0.1 eV/nm,内应力收敛精度为0.02 GPa,采用Monkhorst-Pack形式[26]的高对称K点进行布里渊区积分,计算在倒格矢中进行,K点设置为7×7×7。为了得到的计算结果更加精确,先对晶胞结构进行优化后,在此基础上再次进行晶胞参数优化内坐标,两次优化完成后,进行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计算,最后对结果进行分析。
几何优化得到体系最稳定的能量,表1是几何优化后本征Mg2Si和K、Ti掺杂Mg2Si的晶格常数。从优化后的数据可以看出:未掺杂Mg2Si的理论计算晶格常数与实验值非常接近,平衡晶格体积与实验值相差不大,该结果表明所采用的计算方法是合理的。由于K的共价半径(0.203 nm)大于Mg的共价半径(0.136 nm),与Si成键时键长较长,掺杂后晶格常数和体积均增大。而Ti原子的共价半径(0.132 nm)小于Mg的共价半径(0.136 nm),与Si成键的键长较短,掺杂后晶格常数和体积均减小。
表1 几何优化后本征Mg2Si和K、Ti掺杂Mg2Si的晶格常数Table 1 Lattice constants of instrinsic and K,Ti doped Mg2Si after geometric structure optimized
2.2.1 能带结构
图3(a)为本征Mg2Si能带结构图, 图3(b)为K掺杂Mg2Si的能带结构图,图3(c)为Ti掺杂Mg2Si的能带结构图。为了便于比较掺杂前后的变化,计算能带结构时,第一布里渊区选择相同的高对称K点,最高占据态的费米能级设置在0 eV。从图3(a)可知,未掺杂Mg2Si是间接带隙半导体,价带顶位于Γ点,导带底位于X点,Eg为0.290 eV,与实验带隙值0.770 eV[27]相差0.480 eV,这是由于密度泛函理论会普遍低估带隙导致的,但理论计算与实验之间的误差,并不影响对Mg2Si电子结构及相关性质的理论分析[28]。
图3 Mg2Si的能带结构Fig.3 Energy band structure of Mg2Si
由图3(b)可以看出, 掺杂K后,价带顶和导带底都位于布里渊区高对称点Γ处, 计算所得带隙为0.666 eV,跃迁方向为Γ-Γ跃迁,即K掺杂改变Mg2Si材料的能带结构,使得价带顶和导带底的电子密度等值面上的能量发生变化,能带结构类型由间接带隙变成直接带隙,意味着电子更容易从价带跃迁到导带。K掺杂后的Mg2Si费米能级向价带移动,其光电传输行为的主要控制是空穴载流子,为p型半导体,主要原因是K原子会从Mg2Si中夺取一个电子,形成4s2较稳定的价电子排布,得到电子成为受主。由图3(c)可知,掺杂Ti后,计算所得带隙为0.707 eV,跃迁方向仍然为Г-X跃迁,跃迁的类型仍然是间接跃迁,价带和导带同时向低能量转移,费米面向导带偏移,为n型半导体,主要原因是Ti的价电子排布为3d24s2,容易失去电子成为施主。
2.2.2 态密度
本征Mg2Si 总态密度和分波态密度图计算结果如图4所示。从图4可以看出,靠近费米能级的价带分为2个区域,分别是-10~-6 eV区域的下价带,即低能级部分,以及-5~0 eV区域的上价带,即高能级部分,其中下价带的电子主要来源Si 3s轨道电子贡献,上价带主要是由Si 3p轨道电子贡献,少部分来源Mg 3s,Mg 2p轨道电子贡献,导带主要来源Mg 2p轨道电子贡献,少部分来源Mg 3s和Si 3p轨道电子贡献。
图4 Mg2Si的态密度图Fig.4 Density of states of Mg2Si
图5(a)是K掺杂Mg2Si的态密度图,从态密度中可以看出,杂质K原子对Mg2Si的导带贡献较大,而对价带的贡献较小,并且掺杂使Mg2Si的态密度整体向高能方向移动,即价带顶不再位于费米能级处。掺杂体系的价带和未掺杂体系相同,主要由Si 3s,Si 3p所贡献,而导带区域主要由Mg 2p和K 3p轨道电子贡献,少部分来源于Si 3p和K 4s轨道电子贡献。对于Ti掺杂Mg2Si,如图5(b)所示,掺杂体系的价带和未掺杂体系相同,主要由Si 3s,Si 3p所贡献,并且由于掺杂的影响,掺杂后在费米能级附近,主要由Ti 3d贡献,这主要是因为Ti 3d轨道有未成对的电子。导带主要由Mg 2p和Ti 3d轨道电子贡献,少部分来源Ti 3p和Mg 3s以及Si 3p轨道电子贡献。
图5 掺杂后Mg2Si的态密度图Fig.5 Density of states of Mg2Si after doping
与本征Mg2Si比较,掺杂前后Mg2Si的态密度图总体趋势变化不大,但在-8~0 eV内,Si原子的3p态电子峰值明显增大。
光学性质是半导体材料的重要性质之一,通过对光学性质进行研究,可以分析K、Ti掺杂前后Mg2Si的光学跃迁特性。通过复介电函数、吸收谱、反射谱、复光电导率和能量损失函数等分析K、Ti掺杂对Mg2Si光学性能的影响。
2.3.1 复介电函数
图6为掺杂前后Mg2Si体系介电函数的实部曲线图,由图6(a)可知,未掺杂Mg2Si的介电常数ε1(0)=20.52,K掺杂后的介电常数增加到 ε1(0)=53.55,Ti掺杂后的介电常数增加到 ε1(0)=69.25,由于掺杂后Mg2Si的静态介电常数极大提高了,说明掺杂对Mg2Si光学参数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图6 纯Mg2Si和掺杂Mg2Si的介电函数Fig.6 Dielectric function of pure Mg2Si and doped Mg2Si
图6(b)为介电函数的虚部,反映了电子的跃迁。未掺杂Mg2Si的主要介电峰在2.45 eV处产生,从图4的态密度图可知,主要是由Si 3p态和Mg 3s、Mg 2p态的电子跃迁所引起的。与未掺杂的Mg2Si相比,发现掺杂体系的介电函数虚部峰值下降,且在能量为零处都有电子跃迁。K掺杂后,Mg2Si介电函数虚部的主峰轻微偏移于2.49 eV处,峰值减小为10.08,且在0.43 eV处出现新的峰;Ti掺杂后,在0.66 eV处出现新的峰,Mg2Si介电函数虚部在2.45 eV的峰值39.20向低能方向有个非常微小的移动,峰值减小为16.64。从能带结构和态密度图可以看出,K、Ti杂质的引入引起了能带的偏移,使得介电峰也发生了移动,主要是由于体系中存在过剩电子,并且游离态电子极易被极化。
2.3.2 吸收谱
图7(a)为掺杂前后的吸收光谱。从图7(a)可以看出,未掺杂Mg2Si的吸收系数在3.17 eV处有一个峰,在4.91 eV处取得最大值2.39×105cm-1,在E>4.91 eV后,随着光子能量的增加,吸收系数逐渐减小到零。
掺K后,吸收谱的范围增大,吸收系数分别在E<1.70 eV以及E>15.47 eV的能量范围内大于未掺杂的Mg2Si,且吸收系数在4.78 eV处取得最大值1.32×105cm-1,随后随着光子能量的增加,吸收系数接近零;Ti掺杂后,吸收谱的范围增大,吸收系数分别在E<1.81 eV以及E>5.48 eV的能量范围内大于未掺杂的Mg2Si,且吸收系数在6.31 eV处取得最大值2.66×105cm-1,随后随着光子能量的增加,吸收系数接近零。
与本征Mg2Si的吸收系数相比,在E<0.5 eV时,本征Mg2Si几乎没有吸收,而K、Ti掺杂后具有一定的光吸收能力,且吸收边缘明显向低能方向移动,即发生了红移。在E>20 eV时,未掺杂Mg2Si的吸收系数趋于零,出现了“透明现象”,这意味着当红外光通过Mg2Si材料时不会被吸收,然而K掺杂吸收系数不为零,表明K掺杂后Mg2Si材料在高能区的吸收能力增强,且Mg2Si掺入Ti后的吸收系数在高能区均大于未掺杂的吸收系数。综合来看,掺杂弥补了本征材料在高能区和低能区零吸收的不足,说明掺杂改善了Mg2Si材料的光学性质。
2.3.3 反射谱
图7(b)为Mg2Si掺杂K、Ti前后的反射谱。从图中可以看出,在 8.82~9.78 eV的区间内,未掺杂Mg2Si的反射谱发生带间跃迁,反射率达到80%,这是因为Mg2Si在该范围内具有金属反射特性,大部分的入射光被反射了,并且相应的折射率减小。K掺杂后,在E>0.82 eV范围内,K掺杂Mg2Si的反射率低于未掺杂Mg2Si的反射率,反射谱范围减小,反射率峰值向低能方向移动,并且峰值明显降低。Ti掺杂后,反射谱范围增大,主峰位置向高能方向移动,在1.22~12.14 eV区间,Ti掺杂Mg2Si的反射率低于未掺杂Mg2Si的反射率,在E>12.14 eV范围内均大于未掺杂Mg2Si的反射率。
图7 纯Mg2Si与掺杂Mg2Si的吸收谱和反射谱Fig.7 Absorption spectra and reflection spectra of pure Mg2Si and doped Mg2Si
综合来看,K、Ti掺杂后,在可见光区的反射率逐渐下降,即掺杂总体上使得光的利用率增强,这有利于对光电子材料的应用。
2.3.4 光电导率
掺杂前后Mg2Si的光电导率实部与入射光子能量的关系如图8所示。从图8可以看出,未掺杂Mg2Si的光电导率实部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在E=2.62 eV处取得最大值11.99 fs-1,随后光电导率随着光子能量的增加呈逐渐减小的趋势,直至能量为24.91 eV时光电导率为零。
由图8可知,Mg2Si掺K后,在E<1.42 eV的能量范围,随着光子能量的增加光电导率呈逐渐增大的趋势,且大于Mg2Si的光电导率。在1.42~5.88 eV区间内,在E=2.86 eV处光电导率取得最大值3.27 fs-1,峰值出现的位置发生右移,峰值高度减小,且小于未掺杂Mg2Si的光电导率;在15.02~25.80 eV区间内,大于未掺杂的Mg2Si的光电导率。Ti掺入后,在E=1.05 eV处达到第一个峰值,在E=2.71 eV和E=5.37 eV处达到第二、第三个峰值,且在E=5.37 eV处取得最大值7.15 fs-1。在E<1.55 eV的能量范围内,随着光子能量的增加光电导率呈增大的趋势,且大于未掺杂的Mg2Si的光电导率。在E>4.40 eV后,光电导率先增大后减小到零,且大于未掺杂的Mg2Si的光电导率。
图8 纯Mg2Si与掺杂Mg2Si的光电导率Fig.8 Photoconductivity of pure Mg2Si and doped Mg2Si
2.3.5 能量损失函数
图9为K、Ti掺杂前后Mg2Si的能量损失函数。从图中可以看出,在12.01 eV处,未掺杂Mg2Si取得最大峰值为9.35。K掺杂后第一峰出现在8.45 eV处,而在10.99 eV处取得最大峰值为2.89,掺入K后Mg2Si的能量损失向低能方向偏移,且能量损失显著降低,这是由于游离电子导致离子体振频的关联消弱。掺入Ti后Mg2Si的能量损失函数有所增加,在14.30 eV处取得最大峰值为12.34,并且向高能方向移动,这是因为当光电子能量增加到达体系的固有振荡频率时,由于体系中存在的游离电子过剩,光电子能量损失随着体系振荡强烈而增大。
图9 纯Mg2Si与掺杂Mg2Si的能量损失函数Fig. 9 Energy-loss function of pure Mg2Si and doped Mg2Si
采用基于DFT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计算和研究了本征Mg2Si以及K和Ti掺杂后Mg2Si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1)几何结构的计算结果表明:K掺入后晶格常数和体积均增大,Ti掺入后晶格常数和体积均减小。
(2)电子结构的计算结果表明:本征Mg2Si的带隙为0.290 eV,是间接带隙半导体。K掺杂后禁带宽度为0.666 eV,能带结构类型从间接带隙变为直接带隙,而Ti掺入后禁带宽度为0.707 eV,仍然是间接带隙半导体。
(3)光学性质的计算结果表明: K、Ti掺杂Mg2Si后,静电常数ε1(0)从20.52分别增大到53.55、69.25,静态介电常数有明显的提高,即增强了光的利用。在可见光区的金属反射特性逐渐下降,说明掺杂对光的吸收和折射特性增强。K、Ti掺杂Mg2Si后光吸收带发生红移,扩大了光吸收范围,提高了光吸收效率,进而使可见光催化活性得到了增强,且掺杂体系在高能区也发生了光吸收,说明K、Ti掺杂Mg2Si后弥补了本征材料在低能区和高能区零吸收的不足,另外K、Ti掺杂Mg2Si后也引起复介电常数虚部、光电导率均产生红移,其中K掺杂Mg2Si后使得能量损失峰向低能方向移动,能量损失峰值强度明显减少。总而言之,掺杂明显改善了Mg2Si的光学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