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dsDNA抗体分泌型B淋巴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的临床研究

2021-10-27 01:00:06董晓微朴文花
宁夏医学杂志 2021年10期
关键词:淋巴细胞特异性阳性率

董晓微,刘 璐,张 静,柴 华,王 伟,朴文花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属于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是由于产生大量自身抗体引起全身多系统、多器官受累,且反复性发作。若不及时治疗将可能导致受累器官及系统出现不可逆损害,进而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2]。临床治疗原则为早期实施个体化治疗,最大程度抑制疾病进展。而精确诊断技术对于早期治疗有着重要临床意义,随着临床对抗dsDNA抗体研究的逐渐深入,抗dsDNA抗体分泌型B淋巴细胞的诊断价值逐渐得到临床认可。抗dsDNA抗体是SLE标志性自身抗体及致病性抗体,但对于抗dsDNA抗体具体致病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3-4]。有研究显示,SLE的发病机制与细胞间相互作用存在密切联系,B淋巴细胞可以促使机体产生抗dsDNA抗体,继而引发SLE。基于此,本研究将对SLE应用抗dsDNA抗体分泌型B淋巴细胞诊断效果进行分析,实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风湿免疫科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40例SLE患者作为A组,同期收治的40例非SLE类风湿性患者作为B组,同期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C组。A组:性别(男/女)比为6/34,年龄21~64岁,平均(42.35±3.27)岁。B组:性别(男/女)比为7/33,年龄21~65岁,平均(42.47±3.13)岁。C组:性别(男/女)比为8/32,年龄20~64岁,平均(42.26±3.34)岁。3组SLE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SLE患者满足《2020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5]中的诊断标准,患者出现面颊部皮疹、光过敏、口腔溃疡等11项标准中的4项及以上标准;②SLE患者均为初治病例;③患者及体检者均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标准:①近期服用激素、免疫制剂等影响检测结果药物者;②既往出现心力衰竭、冠脉综合征等急性心脑血管事件、严重感染、血液系统疾病者;③不同意定期随访患者。

1.2 方法:所有患者及体检者均需要检测抗dsDNA抗体分泌型B淋巴细胞以及抗 dsDNA 抗体,选用试剂为GibcoRPMI 1640以及Cellix901细胞培养液(均来源上海英骏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离液(来源于天津市灏洋生物制品科技有限公司),抗dsDNA抗体IgG检测试剂盒(欧蒙医学实验诊断股份公司)。具体操作如下:提取4 mL外周血淋巴细胞,采用ELISA检测抗dsDNA抗体;经淋巴细胞分离单个核细胞,应用40 mL无血清培养液(Cellix901)平均混悬于细胞培养皿中,并置于37 ℃ 5% CO2孵育箱中培养72 h。提取足够的淋巴细胞,并采用流式细胞分选法纯化分离B细胞,确保B细胞浓度≥95%,再进行细胞培养,收集细胞,应用BD FACSAriaTMⅡ Cell Sorter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抗dsDNA抗体分泌型B淋巴细胞。

1.3 观察指标:观察对比3组抗dsDNA抗体分泌型B淋巴细胞以及抗dsDNA 抗体阳性率以及不同诊断技术的诊断效能。诊断效能包括敏感性(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特异性(真阴性/(真阴性+假阳性))、准确性((真阳性+真阴性)/总人数)。

2 结果

2.1 3组应用不同诊断技术的阳性率对比:A组的抗dsDNA抗体分泌型B淋巴细胞、抗dsDNA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B组、C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SLE诊断中,抗dsDNA抗体分泌型B淋巴细胞与抗dsDNA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应用不同诊断技术的阳性率(%)

2.2 不同检测技术的诊断效能对比:A组抗dsDNA抗体真阳性34例,假阳性1例,真阴性1例,假阴性4例。抗dsDNA抗体分泌型B淋巴细胞诊断SLE的特异性、准确性、敏感度均明显优于抗dsDNA抗体,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检测技术的诊断效能对比[n(%)]

3 讨论

SLE的发病病因与遗传、环境、细菌感染等因素均有着密切联系。相关研究显示,我国大陆地区患病率为(30~70)/10万,随着临床诊治技术及水平的不断提高,SLE诊治特征已经逐渐由急性、高致死性转变为慢性可控,且生存率也出现逐年增长趋势[6]。在精准医学的背景下,有必要对诊疗方案不断优化,严格控制SLE诊疗风险。相关研究显示,抗dsDNA抗体可能是SLE的直接致病因素,而SLE的发病机制与细胞间相互作用存在密切联系,抗dsDNA抗体分泌型B淋巴细胞可以促进抗dsDNA抗体生成,因此可用于临床SLE诊断[4]。

B细胞作用机制是通过细胞表面膜相关抗原受体进行特异性捕获及提呈抗原,继而诱导B细胞出现活化反应,产生大量自身抗体,结合自身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经过Toll样受体配体,保持B细胞高度活化状态。同时B细胞可以产生多克隆抗体及细胞因子辅助T细胞活化,继而参与SLE发病过程[7]。正是由于抗dsDNA抗体分泌型B淋巴细胞与SLE发病机制存在密切联系,且流式细胞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检测因子敏感性,因此该指标对于SLE有着较高的特异性及灵敏度,可以有效诊断及鉴别SLE患者[8]。由于该指标可以有效预测疾病的活动性,因此可作为评价病情活动的监测指标[9]。本研究结果显示,抗dsDNA抗体分泌型B淋巴细胞可以有效鉴别SLE,且抗dsDNA抗体分泌型B淋巴细胞诊断SLE的特异性、准确性、敏感度均明显优于抗dsDNA抗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原因在于抗dsDNA抗体属于SLE特异性抗体,而淋巴细胞减少是SLE最常见临床表现之一,也是诊断该病症是否出现血液系统损害的重要依据之一,抗dsDNA抗体及细胞高反应性均参与SLE的发病机制,因此采用抗dsDNA抗体分泌型B淋巴细胞检测具有较高诊断准确性。

猜你喜欢
淋巴细胞特异性阳性率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不同类型标本不同时间微生物检验结果阳性率分析
中外医疗(2016年15期)2016-12-01 04:25:39
BOPIM-dma作为BSA Site Ⅰ特异性探针的研究及其应用
重复周围磁刺激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效果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肝病相关抗体阳性率调查及其临床意义
密切接触者PPD强阳性率在学校结核病暴发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儿童非特异性ST-T改变
肌电图在肘管综合征中的诊断阳性率与鉴别诊断
探讨CD4+CD25+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在HCV早期感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