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山地猪业可持续发展分析

2021-10-27 00:23吴金亮张帅高新刘丁予
云南畜牧兽医 2021年5期
关键词:饲粮山地云南省

吴金亮,张帅,高新*,刘丁予

(1.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 2.云南省饲草饲料工作站,云南 昆明 650220;3.昆明阳宗海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农业农村局,云南 昆明 650502)

云南省是一个低纬度、高海拔、山区及半山区面积94%、河谷和盆地面积仅有6%的养猪大省。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条件成就了云南省极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特征和极具特色的山地养猪业,主要表现为生猪养殖体量大、山地分散性、饲粮本土自给化程度高、养殖周期较长、出栏体重较大、猪粪尿废弃物就地还田的生态特征[1]。本文以《中国畜牧兽医统计》数据为基础,分析云南高原山地猪业近年来发展概况。

1 云南山地猪业近3年生产情况

表1 云南省2016—2018年生猪生产及规模化程度

从表1可见,云南省2016—2018年生猪年出栏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全国排名分别为第8、第6、第6;而年末存栏排名则分别为第5、第5、第3。也就是说,因为非洲猪瘟云南生猪出栏和存栏排名均上升了2名,稳居全国养猪大省前列。但云南生猪年出栏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2018年比全国平均低19.10%,这说明云南高原山地生猪养殖速度低于我国平均水平。从规模化程度看,我国以年出栏猪达500头及以上的养殖场(户)为规模化养殖,2016—2018年全国的规模化程度分别为44.9%、46.9%、49.1%;云南相应年份为19.3%、21.7%、23.8%,均未及全国水平一半。出栏率低、规模化程度低、养殖体量不断上升等数据表明云南高原山地猪的总体情况以及其生态养殖特征的延续。

据2011年出版的《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共收录全国地方猪资源78个,其中收录云南省猪遗传资源10个(含地方猪培育品种2个)[4],占全国地方猪资源的12.82%。“十三五”期间,云南省又新审定了高黎贡山猪、丽江猪和通过国家品种委员会认定培育的新品系——宣和猪。证实高原山地猪生态养殖猪源的丰富性。

2 云南山地养猪的工业饲料

按照云南生猪存栏排名全国第3的养殖体量来说,工业饲料产量也该进入排名前十的位置,但情况并非如此。以2018年为例,全国生猪出栏数排名前十的省份分别是四川、河南、湖南、山东、湖北、云南、广东、河北、广西、江西;同年全国饲料产量过千万吨的省份11个,分别为山东、广东、广西、江苏、河北、湖北、辽宁、湖南、江西、四川、河南。云南当年的饲料总产量连500万t都不到,为207.5万t[5],其中猪饲料虽然连年两位数增长,但直至2020年也仅为367.7万t(见表2)。

表2 2016—2020年云南省猪饲料生产情况

表3 云南省2016—2020年生猪生产工业饲料支持情况

在云南省的猪饲料产品中,配合饲料和浓缩饲料量基本各占一半,若按350kg饲粮出栏1头猪计算,2016—2019年的配合饲料仅能满足年度出栏猪理论饲粮需要的7.10%~15.05%;浓缩料按25%的配合应用比例折算成混合饲料可以满足年度出栏猪理论饲粮需要的25.41%~31.35%。扣除工业饲料后,有78.22%~85.09%的猪饲粮是由非工业商品饲粮提供(与浓缩饲料配合应用的饲粮也属于非工业商品饲粮)。因此,不难推导出云南生猪70%以上由自有本土饲粮资源支撑,这部分本土饲粮资源难以运输、规模化和商品化[6],使用本土饲粮的正是高原山地生态养殖的分散养殖户。

3 云南山地猪业的地域性饲料

高原山地猪业非常特殊,作为一个非粮产区仍然拥有大部分产粮大省所没有的生猪养殖体量;在养猪盈利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多年的情况下仍能保持持续增长的养殖体量;在非洲猪瘟重创我国整体养猪业的情况下,养殖的数量和质量几乎不为所动。形成这些特殊性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最不能忽视的是云南高原山地环境所形成的生物资源多样性。因此,成就了多样性的杂粮、杂豆、经济作物、蔬果、林下资源的替粮效应,如大麦、马铃薯、蚕豆、豌豆、胡萝卜、蔓菁、辣木、构树、栎果[7]等都可以成为农户手中自种粮食外的饲粮,无声无息地支撑了养殖需要。如云南大麦,云南省是我国饲用大麦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皮大麦及青稞),自2009年始,饲用大麦的种植面积已达到11万hm2。据2016年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西南区育种岗位调研,云南大麦饲用量占70%~94%,调查的18个点平均饲用量达到81.1%、种用7.8%和大麦酒等其他用10.4%;按2015年总产84.3万t计,其中农家饲用68.4万t的大麦籽实(农家猪用54.7万t,其他饲养动物13.7万t)[8]。但时至今日,仍然没有一个本土饲料企业用于配合饲料加工,规模化养殖场也少有利用。其次是马铃薯,据报道,宣威和镇雄是云南省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的两个县(市)[9],最大种植面积曾达到4.67万hm2,可种植小春、大春、秋马铃薯,大部分均作为饲料用,周年供应。以宣威火腿著称的腿源猪的典型育肥后期日粮即马铃薯+胡萝卜、马铃薯+大麦+胡萝卜、马铃薯+玉米+胡萝卜等三种典型模式。至于杂豆,云南还广泛存在着一种猪杂豆型生态日粮,即蚕(豌)豆或杂豆日粮。蚕(豌)豆是云南省主要的小春作物,也是云南最为常规、普遍种植的冬春蔬菜,蚕(豌)豆常年种植面积在32万~35万hm2;豌豆种植面积14万~19万hm2。以2014年资料为例,云南省蚕豆种植面积为23万hm2,占全国蚕豆生产面积的33.2%,产量为48.9万t,占全国蚕豆总产量的34.25%,单产为2100kg/hm2,略高于全国平均单产。再累计豌豆的话,两者的种植面积超过35万hm2[10]。干豆籽粒或少量茎叶糠常被农户用于猪饲粮,有效地弥补了无豆粕及蛋白质浓缩饲料不足量引起的蛋白质缺乏。由于这些地域性的饲粮资源不宜运输或商品化,所以就地转化成猪饲粮是最经济、合理、生态的利用方式。

4 云南高原山地猪业的展望

如果云南猪业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化,则养殖最大投入物饲料只能依靠标准版的玉米-豆粕型日粮,仅饲料成本将比全国平均高10%~17%,而且猪场和废弃物处理用地建设成本高,养殖废弃物就地转化难,即使猪场建起了也很难可持续发展,更难完全替代现存的云南山地生态养猪模式。

要可持续发展必须仍然坚持符合云南山地特征的养猪模式,而且支撑山地猪业的因素必须可持续,这包括山地适度规模散养模式、多元化的地域性日粮模式、含地方猪血缘养殖等。

4.1 山地适度规模散养模式

这里的适度规模指年出栏50~500头生猪规模。如前所述,大规模养猪难以对分散的本土饲料资源进行规模化利用,养殖成本高,不可持续,而农户散养模式养猪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对于云南特殊的地理条件和资源环境来说,农户散养模式不仅对地域性饲料资源依赖性强、利用度高,而且养殖粪尿就地还田,环境排放压力小,更容易形成种养结合资源良性循环再生的模式,既适合发展家庭养殖,也可获得良好的综合循环农业效益。因此,根据云南农村和土地流转的情况,保护和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农户养殖无疑是一个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4.2 多元化的地域性日粮模式

受地理环境影响,地域性饲粮种类多、变化频繁、分布不均匀,总体规模和数量小,难以运输和商品化,也难以统一和标准化利用,但这部分饲粮又是节本降耗不可缺少的养猪物质基础,所以,应根据具体地域资源特点和条件,发展饲料转化效率高的多元化地域性日粮模式。地域性日粮不是舍弃工业饲料,而是以测料配方和精准营养的原则,充分利用工业饲料的优点,以工业饲料补充地域性饲粮不足的营养素和改善可消化利用率,配制针对品种、生理、生长阶段的精准日粮,实现地域性日粮工业化加工、利用和储存。

4.3 含地方猪血缘养殖

云南的地方猪资源丰富,虽然都具有适应性强、耐粗饲、肉质好的优点,适合作为差异化猪肉需求目标来发展,但这些地方猪资源具有分布地域性特征且各具特色,如滇南小耳猪不能运到高海拔的藏区养殖,反之亦然,藏猪也不适合在低纬度、低海拔的河谷地带发展。所以地方猪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地域性自然形成的农户散养模式。云南山地多样性地域特点也适宜鼓励发展基于含地方猪血缘的适度规模养殖。开发利用能驱动对地方猪的保种和选育,但育种工作不是散养农户有能力完成的,因此,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应开展联合保种、育种这一基础性工作。

4.4 优质优价的盈利支持

这是云南山地猪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即没有出现优质优价的盈利状况,这可能与过度多样化、无序化、特色品牌缺失有关。云南山地猪业应该加强宣传,逐步转变活猪调运和“外三元”“内三元”、土猪混合屠宰不区分的状况,以较明确的“外三元”“内三元”、土猪肉及分割肉品营销替代活猪营销,建立地域型、日粮型、品种型猪肉品牌;建立优质肉评价等级和标准;重塑和改良“宣威火腿”“德和罐头”“滇南小耳猪”等已有云猪肉品牌,只有加强和提升好产业链后端工作,才可能实现“云猪”“云腿”的优质优价反哺良性合理轨道。

猜你喜欢
饲粮山地云南省
技术创新永远在路上
——从我国第一代地铁车DK1到山地城市地铁车As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高粱型饲粮添加乳化剂和脂肪酶对良凤花肉鸡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影响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肉鸡消化酶活性及能量、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饲粮代谢能水平对3~8周龄如皋黄鸡生长发育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不同饲粮蛋白水平对台湾鳗鳅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山地建筑竖向设计分析
对云南省“农危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关于山地建筑设计要点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