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医学教育目标探讨“双导师三基地”在临床医学(妇产科)硕士专业学位教学中的应用▲

2021-10-27 05:59傅惠娇蔡序子刘绮文王雪峰
广西医学 2021年16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医学教育导师制

傅惠娇 蔡序子 刘绮文 王雪峰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妇产科,广东省广州市 510630,电子邮箱:15767999668@163.com)

【提要】 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难以满足临床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新型的教育培养模式“双导师三基地”势在必行。妇产科集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特征为一体,培养研究生的任务繁重。本文基于医学教育目标,分析“双导师三基地”培养模式在临床医学(妇产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中应用的必要性和科学性,探讨“双导师三基地”推行过程中存在的“短板”,并提出应对策略。

在现今医学教育目标的推动下,传统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弊端逐渐暴露,因此推行新型的教育培养模式势在必行。“双导师三基地”培养模式打破了“单一导师制”的发展僵局,为培养能够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带来巨大的福音。

1 医学教育的目标及模式

医学是集科学性和人文性为一体的、应用科学手段治疗疾病从而促进患者恢复健康的学科,是一种“人的医学”[1]。人们对疾病谱的认识和医学模式的演变引领医学教育目标不断地更新与发展。1995年我国教育部制订了全国高等医学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较广泛的社会科学知识、较宽厚的医学基础及较熟练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医学专门人才[2]。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医生必须拥有的基本核心能力广受关注[3]。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制订了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核心)要求涵盖7大领域[3]:(1)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2)医学科学基础知识;(3)沟通技巧;(4)临床技能;(5)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6)信息管理;(7)批判性思维和研究。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于2003年在中国评估了包括中山大学医学院在内的我国8所医学院校,结果表明,我国的医学生教育离“全球医生”的教育需求差距甚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使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国内传统医学课程内容及教学模式,以激发医学高校对医学教育改革的决心[3]。单一导师制起源于德国,目前德国医学教育强调教学与科研并重,基本目标在于“培养在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都合格的医学人才”[4-5]。可见,医学教育的目标不再是仅仅局限于培养具备专业医学知识的医学生,而是培养具备医学理性思维和感性道德传统的医学生[6]。医学教育模式随着医学教育目标的改变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2 临床医学(妇产科)硕士专业学位“双导师三基地”培养模式推行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近年来,“灌输式”“专科化”“单一导师制”等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的弊端与局限在临床实践中逐渐暴露,医学教育目标的多元性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终将被淘汰。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研究领域广泛,往往不局限于本学科,例如妇产科疾病的复杂性、孕产妇的特殊性以及日益受到重视的女性保健等,使得妇产科不仅仅是一门临床医学,也是预防医学,这也使妇产科医师的责任更大。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妇产科医师的主要途径之一,妇产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需要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在科研上对妇产科相关疾病领域(如宫颈癌、卵巢功能不全、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等)进行深入的研究,而临床任务的繁重以及科研基础知识获取渠道的限制,使得妇产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单一导师指导下,往往只开展临床病例资料分析等较为轻松、简单的临床课题研究,很少进行相关机制的研究探索。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难以满足目前临床上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新型培养模式“双导师三基地”势在必行。

2009年我国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7],明确了“创新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确保培养质量”,首次提出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8]指出“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明确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双导师三基地”培养模式的推行是响应国家政策之举。“双导师”是指临床导师和基础导师,“三基地”包括研究生学院、住院医师规培医院和基础实验室,如图1所示。“双导师制”即每位研究生将由2名导师指导,导师的分工各有侧重,互相补充,临床导师重在培养研究生临床实践技能和临床医学理论教学,基础导师则给予学生科研理论和实验技能的教学,重在培养科研思维和技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除了在研究生院、住院医师规培医院接受专业知识的教育,还新增了在基础实验室的系统学习。2名导师指导下的优势互补、相互协作,有利于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同时有利于导师的自我提升,也有利于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

图1 “双导师三基地”培养模式结构图

3 临床医学(妇产科)硕士专业学位“双导师三基地”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我国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推行的“双导师制”已有11年,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实行“双导师制”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高校逐步增多。周文辉等[9]于2019年对全国118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的82 458名研究生开展教育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三年级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拥有校外导师的比例为43.0%,研究生总体满意度为201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但对课程教学、科研训练、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的满意度较低,提示“双导师制”仍然存在“短板”,需要不断改进并予以完善。

3.1 缺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有的导师“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理念根深蒂固,观念陈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我国大部分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双导师三基地”实施过程中以毕业论文答辩为考核目标,相关测试更是局限于教材知识点,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消极地参与实践活动,能力得不到提升[10]。导师应当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把“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贯穿于培养硕士研究生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1)在课程结构、教学方法、考核体系、临床实践以及科研实验技术的培训等改革中,始终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造和创新能力;(2)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研究,促进师生关系的建立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探索乃至动手实践;(3)院校方面应“以学生为中心”来审视教学制度,调整学位政策、考核政策和奖励政策等,以利于学生的发展。

3.2 临床导师与基础导师缺乏契合度 临床导师大多来自高校的附属医院,基础导师则来自合作单位(如研究所或高校基础学院等)或本领域相关的专家,二者在指导研究生学习上优势互补。导师作为研究生能力提升的督导者,发挥各自优势为研究生的培养保驾护航,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导师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其原因是:(1)导师任务繁重,临床导师通常身兼数职,除了担任硕士研究生的临床教学、院校授课外,还要忙于行政事务,导致工作重心偏离研究生的教学工作[11];基础导师需要完成所在单位的本职工作,导致其参与度不高;(2)院校没有健全的导师间沟通渠道,导师间的交流仅限于研究生的论文开题报告、中期报告、毕业答辩,平时联系甚少,更有甚者竟素未谋面。为增进导师间的契合度,导师们需要合理调整时间,积极参与研究生的指导工作,共同明确教学目标,制订阶段性目标,定期进行交流总结;培养单位需要提高对“双导师制”的认识,重视教学机制的建设,搭建临床教学与基础教学的合作平台,为导师间的合作交流提供渠道。

3.3 培养单位相关政策的缺失 自2009年至今,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和教育部多次发文强调“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足以体现国家对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决心和立场[12],但是培养单位对政策的解读不一,有的单位没有将“双导师制”真正落到实处,缺乏管理体制、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师资队伍、奖金制度等方面的建设,导致“双导师三基地”培养模式落实不到位。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当完善管理体制,明确各项制度的管理与职责,形成文本性的规章制度,健全监督体制,加强“三基地”间的联系与合作,只有“三基地”紧密配合,互相融合,相互渗透,学生才能获得完整的、系统的、规范、严谨的培训,才有利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13];其次是加大投入,完善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建立雄厚的师资队伍,包括人才引进、提高导师的待遇、改善教学条件、加强导师的培训等方面;再就是设置规范化的实践学习教育体系,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临床技能与科研能力,夯实学生的医学理论基础,采取课程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明确学生在“三基地”的具体学习目标与任务。

4 结 语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技日新月异,只有不断发展、自我更新,才能够实现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够满足我国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在临床实践中,我们意识到传统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进步,而“双导师三基地”培养模式能够更好地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水平,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虽然我国“双导师制”已经推行多年,但其覆盖面仍不足,还有许多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改进之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健全的“双导师三基地”培养模式将为我国培养一批又一批能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的高层次人才。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医学教育导师制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稿约
导师制联合进阶式教学在临床医学专业来源的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成效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常用名词要求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循证医学教育在麻醉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重大突破!我国医学教育认证质量获得国际认可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衔接困境和思考
在职硕士全国联考将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