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从菊 苏亭羽
【摘要】爨碑又称二爨,乃“南碑瑰寶”,位于云南曲靖市内,极具史料价值,也是很重要的文献资料。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爨龙颜碑》和《爨宝子碑》,在书法史上有极高的地位。
【关键词】爨碑;书法价值;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6-0083-02
《爨龙颜碑》和《爨宝子碑》在书坛上地位极高,国家的第一批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列表上,便占了一半。二爨对研究新旧书体具有极高的意义,并且高度吻合了清代书体创新,反思潮的需要。爨碑中的文献意义和刀石笔法,古朴典雅极具韵味。
一、爨碑的历史渊源
“爨”,随姓而来。魏晋南北朝,爨氏统领云南南部地区,晋宋至隋唐时,,爨氏分为东西两部分,中心便在当时味县。爨氏祖先为中原人士,“汉末,采邑于爨,因氏而族焉,后南迁至云南,并繁衍为大姓家族,官至州牧,位高权重”。
爨氏统治时,正值中原战乱频繁,无闲暇之力顾及边境。故爨氏虽奉中原为正朔,然早已成为云南主宰者,正称“开门节变 ,闭门天子”。就民族而言,西东二爨分别为白蛮和乌蛮,即白族和彝族的祖先。有学者表示,爨文化的合成包括汉文化、当地民族文化及其他文化多样化融合发展。可见爨文化与爨人的组成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乃多元化的结合。
研究发现,爨碑于大众眼前的爨文化间,汉文化部分显著突出。一是“二爨”碑文之汉字,乃隶书向楷书过渡阶段之书体。这样的字体被历史家、金石家、书法家所赞赏,推崇至极,因此被认为代表着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艺术的极高水准;二是“二爨”让人受益的除了书法之外,文辞优雅,极具美术和艺术价值;三是这段碑文非史料记载,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史料不足,极具史料价值;四是碑文其中有很多字句显示土著文化的质朴与洒脱,这些土著文化在字里行间均有体现。以上的种种,表明爨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由此可见,爨文化上承古滇文化之精髓,下启南诏、大理文化之先河,集多种文化因素于一身,可见,它在云南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爨碑书法艺术及其书法价值
(一)大爨碑
《爨龙颜碑》始建于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二年(公元458年),同《爨宝子碑》相比,碑身较大,故称“大爨”,乃现存晋宋间云南最有价值的碑刻之一。通高3.38米,上宽1.35米,下宽1.46米,厚0.25米,碑阳正文24行,行45字,共 927字。现存陆良贞元堡小学。该碑除了记述墓主的身份信息和爨龙颜的事迹之外,还记述了爨氏的由来、家族世系、爨姓家族入滇过程等。
爨龙颜碑,辞藻富丽别致,文笔干脆凝练,文本富有情韵,作为南中知识分子爨道庆,文学修养可见一斑,于书法而言,更是妙笔生花!此碑笔画力度雄强,结体意趣别致,别具风格趣味,叫人流连忘返。且运笔方中带圆,笔画沉毅雄拔,古朴厚实,更是书法艺术上的“奇葩”。
有人将它与《中岳嵩高灵庙碑》相比,“淳朴之气则灵庙为胜,隽逸之姿则爨碑为长”“魏晋以还,此两碑为书家之鼻祖”。此碑点画、笔画和结体多变,章法疏密相间,空灵跌宕,字与字之间相互顾盼,秀润而庄严,温纯尔雅。此碑于结构,各部均匀,筋骨遒劲,虽为正书而隶意正浓,又饶有稚拙之趣,并富有如玉如动的节奏感。此碑对后世影响极深,风流遗韵,至今未已。阮元世称其“乃云南第一古石 ”,可见此碑不仅对云南地区意义深刻,对中原来自全中国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书法界美誉其为:“布势如同精工画人,下笔犹如昆刀切玉。”此碑文看似方正平整,但细品之下,险劲简古,别有趣味,非同凡响,多气魄多变化,雄壮威严,自成一气,又浑然天成,别具匠心,实为北魏碑之先河!细细地去品此碑,可以穿越时光,去看看历史的打磨,让我国文化愈发璀璨耀眼,它冲破束缚,走在时代前沿,一直未被发现,却“此时无声胜有声”般破土而出,惊艳的是无尽的时光与岁月。
(二)小爨碑
《爨宝子碑》全称《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刻于东晋太亨四年。乾隆四十三年出土于云南曲靖南七十里扬旗田,现存曲靖市第一中学“爨碑亭”内,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高190厘米,宽71厘米。《爨宝子碑》记录了碑主爨宝子的生平。爨宝子,建宁同乐人,年十九即就任建宁(今云南曲靖)太守,身处中原战事仍频,而爨氏统治南中(今云南、贵州和四川南部)的强盛时期。公元399年,霍、孟二姓火拼同归于尽,爨姓便为最强大的势力。爨宝子虽为弱冠,却极善于审时度势,一方面对中原王朝表示服从,一方面实行民族平等,团结政策,为政勤勉,人民安乐且各得其所。故于他去世后,官民皆悲恸不已,特意为他刻石立碑,寄托哀思与崇敬之情。
此碑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康有为曾在《广艺舟双楫》中评其为“宝子碑端朴,若古佛之容”,又云“朴厚古茂,奇态百出,与魏碑之《灵庙》《鞠彦云》皆在隶楷之间,可以考见变体源流”。此碑与北魏《中岳嵩高庙碑》风格大致相似。让人难测的是书圣王羲之去世仅30年后,此碑便立了,但和右军书风之清雅俊逸大为迥异。大巧若拙,大气卓然,雄强厚实,奇姿万千是它的风格。“寓飘然于挺劲,杂灵动于木讷”,这样的评价于它恰好,其脱胎于汉隶笔法,这才波磔犹存,它的体态情趣全于隶楷间。
有学者将《张黑女》《元怀墓志》等这些成熟的魏碑与小爨碑相比较,后者独特妙处更是一目了然。它的“原生态”在碑上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小爨碑用笔方峻挺拔,起收果断,神秘莫测,犹如山间老木,芬芳馥郁又妙不可言。观之会愈发沉寂其中,无法自拔,愈看更是会如同神往远方,心神惬意,忽而自由豁达,如同发现世外桃源,放空心神,回归自然,融入清境。
小爨碑的刻文结体奇特,形象古拙,其笔法非常严谨,含蓄凝练,又因为它处在隶书到楷书的关键转变时期,所以它点画的书写也是楷书与隶书相互杂糅。人们喜爱它的灵活多变,古趣盎然,虽然看似毫无章法,却更是千姿百态,奇姿百出,它的千变万化让人迷醉其中。将其点画雕刻于碑石,更是雄强朴茂,凝重粗犷。学书者,必先临其优秀碑帖,从古中得法,思考研究,渐得其法。
正所谓“笔墨当随时代 ”,学习爨碑,追其根源,渐渐进入佳境。可以透过单字笔法和文字叙述,穿越时空,去看见历史上那一位弱冠男子用其羸弱身躯担起了责任,人们为他的坚贞不屈与满腹才华而惊羡,也为他的英年早逝觉得惋惜。没有弱冠的谦恭,哪来流芳的潇洒。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 ”,观碑而叹,那段历史至今仍是佳话,那些笔画,古朴典雅让人神往。此碑中,书法比隶书坚挺,比楷书更显淳朴自然。这种浑然天成的笔法和表达方式让当下更多的学书者深深着迷。人们了解到自然天成而又情趣盎然的构字方式,永远是它最大的魅力所在。
(三)爨碑的艺术特征与地位
《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具有重要的史料、文化、艺术等价值,获得美誉“南碑瑰宝”。爨碑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更成为其所处地域的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为研究南中地区历史文化发展和民族思想精神提供佐證史料的同时,更成了中国书法艺术与文学的宝库。
“二爨”不仅于我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关于我国古代边疆少数民族历史与六朝书法。爨碑留存其演变递嬗之迹于书法艺术由隶变楷,更是研究南北书派的重要遗存物。“二爨”看似一脉相承,但各具特点,风格迥异,更为爨文化的标志性实物。于“二爨”自身,二者并非完全类同的碑石。其间有半个世纪的书法演进有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隶楷之变的不同阶段。
三、爨碑的继承与发扬
为了更好地发展弘扬爨文化的书法艺术于文化,建议可以从下列五个方面着手:
1.将爨碑列入保护文献,增设爨碑文献研究的内容;2.鼓励临习碑帖,学习其中笔法和感受其中石刻的质朴味;3.开设更多爨碑学习活动,围绕爨碑开展文创设计;4.将爨文化发展传播,可通过影视题材、小视频、民间文学等方式增加传播途径;5.将爨碑书法文化运用到日常生活之中,加强大众对爨文化的认同感。
书法家颜新元评价“书法创造的契机在于各自的生活感受与不同的理解,在于审美活动中各自设定的不同角度,更在于审美标准的发现与创造。”或许爨碑的出现或偶然或故意,对它的发现也是比较偶然和忽然的,但现在人们的生活中,爨碑没有成为必然,但是却是不可或缺的。人们对它的美随着时间的打磨,愈加发现爨碑的质朴之美和独特之美。
“二爨”,非名家所书,也不讲究笔法,具有的是独特的刀味、石味、生活味、野味、洒脱味,于方寸之中,书法汉字竟然展现得那么别具趣味,展现得那么壮阔和巍峨。和南北朝正统的名家书家的严守法度,笔意结构,书卷气息形成强烈的对比,爨碑,乃是魏晋时期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
参考文献:
[1]黄啸,彭英.爨宝子碑[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
[2]李呈修.爨宝子碑集联[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3]慕容翊.中国古今姓氏辞典[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万从菊,女,本科生,美术学书法专业。
苏亭羽,通讯作者,女,艺术学硕士,教授,北京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国画创作和民族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