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历史与历史中的城市

2021-10-26 04:41曹世祎
今古文创 2021年36期
关键词:公共领域大众文化

曹世祎

【摘要】在中国社会史、近代城市史研究领域,王笛的《走进中国城市内部》是一部集史学理论与个案研究于一体的著作。其方法论价值,尤其值得关注。在问题意识上,该著从对民众历史的重新建构角度追求宏大的理论意义,关注大众文化和中国社会文化、公共领域中民众与国家权力的冲突,展示作者逐渐转变历史研究范式以及探索城市历史过程中的思想观念。在理论与方法上,打破传统史学路径,凸显了微观史和新文化史的叙事风格和民众与公共生活之间的关系。在结构上,既总结了民众历史研究的进步与局限,又注重对图像文学等历史资料的运用,以及大众文化研究中的发展与问题。当然,无论在理论、概念还是叙述方式、问题阐释上,该著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关键词】王笛;大众文化;公共领域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1)36-0050-02

中国的城市每天都在发生变化,现在从南到北旅行,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县城,似乎都在向着一个固定的格局靠拢。当走在熙熙攘攘的旧街古巷,琳琅满目的是加工后的现代化商品和发展旅游的功利,而这座城市象征性保留的一点旧建筑也仅仅成了不那么和谐的点缀。作者在关于中国城市的研究中,并没有对20世纪初以来的现代化城市重建做出更多的溢美之词。他注意力放在腹地城市的公共空间、下层民众、大众文化和地方政治的关系上,以微观历史的方法与视角完整地阐述在这本书中。

一、《走进中国城市内部》的创作

王笛作为国内新文化史和微观史写作的代表人物,从其第一本专著《跨出封闭的世界》将视角聚焦于长江中上游的区域研究,到《街头文化》聚焦于一个城市,再到《茶馆》聚焦于成都街头的一个个茶铺,关注茶馆与顾客以及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王笛的著作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而王笛新著《走进中国城市内部——从社会的最底层看历史》则是在人们就这两本书的方法、观点以及写作曾提出的各种问题的基础上,从微观历史的方法、大众文化的理论、城市研究的实践三个方面展示作者的思考。不仅囊括了他在从事《街头文化》和《茶馆》研究时探索的问题,也包括不少那两本书中无法系统表述的一些想法。不同于作者以往的著作是对某一个问题的个案研究,这本书是作者对于以往个案研究的理论总结。作为微观史、社会史研究成果的总结,亦有不易忽视的价值。

二、《走进中国城市内部》的内容

《走进中国城市内部》全书分列三大篇章:微观历史的方法、大众文化的理论和城市研究的实践。微观历史的方法部分主要从微观史与大众文化研究,文学、图像与历史的真实和叙事、重构与历史书写等方面进行讨论,体现了作者从精英到下层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书写城市历史的方法。大众文化的理论部分系统梳理了西方有关主要成果和讨论的问题,如新文化史、微观史和大众文化与近代中国社会等,通过中西对比以及民众与国家冲突与影响,表述了大众文化研究的意义与前景。城市研究的实践部分主要是作者以微观历史眼光和方法研究公共领域中的士绅、官僚,以及城市下层民众的生存策略,特别是公共生活与国家控制的一些成果,来具体实践微观历史和大众文化研究的路径。

在历史研究中,学者通常在新资料和新对象的发现上进行史学研究的突破,理论方法则是学者阐述历史切入的角度,理论的革新尤为重要。当其他学科介入到历史学中,就可以从同样的主体、事件、人物中看到过去没有意识到的问题。作者在第一篇章:微观历史的方法中指出从《跨出封闭的世界》到《街头文化》以至于《茶馆》,他是如何在学术兴趣、学术观念和学术方法上进行转变。引导我们在研究一般民众、日常生活时,应该重视那些发生在大众生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事件。作者通过“三幅图的故事”形象地阐述了图像资料的珍贵以及运用的解读与局限。图像作为文字资料的补充,可以直观地重新认识城市的过去,但图像文本与城市本身之间又有相当的差距,图像的呈现不仅包含着摄影者本身主观的选择,也包括浏览图像的我们主观的理解。正因如此,作者多个方面提醒学者在使用图像资料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强调客观、保持怀疑的态度、了解记录者的思想经历、多学科多维度解读图像以及注意图像中缺失的东西。这不仅是王笛在微观史研究中使用图像史料的方法,也对其他学者在分析解读图像、音像等史料时的思路有所启发。

第二部分大众文化的理论,主要阐述了大众文化与公共空间研究中的概念界定。作者开篇介绍了西方新文化史的发展以及理论渊源,并以史景迁《王氏之死》、罗威廉《红雨:一个中国县七百年的暴力史》为例介绍了新文化史和微观史与中国历史研究,以此来帮助读者理解西方史学新趋势对作者关于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影响。作者以茶馆研究为中心,通过挖掘在成都茶馆中所发生的形形色色的大小事件,建构茶馆和公共生活的历史叙事和微观考察,从而再现城市的公共生活方式和文化形象。这不仅可以将读者带入到城市内部,也为读者观察中国城市及其日常生活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学者在进行民众和大众文化研究的时候,经常涉及地方、国家、街头、社会、日常生活等词汇,对这些词汇理解的偏差,会影响到读者深化对大众文化的研究。作者将中国的茶馆与西方的酒吧、咖啡馆相比较,从中发现他们在公共领域和公共政治上的相似之处,从而在空间和时间的转换中找到研究的参照物,对中国与西方公共空间的活动异同的考察帮助我们加深了公共领域中精英、民众和国家权力的认识。

第三部分城市研究的实践中作者以四川袍哥为例,考察他们的隐秘语言,以此来揭示他们的政治思想、身份以及行为,观察在清政府的镇压下,一个特定的社会集团怎样创造了一种特殊的语言,这种语言又如何成为帮助其组织及其成员生存的工具。同时以成都为对象,探索茶馆作为社会生活和地方政治的中心,是如何体现20世纪初城市社会、公众日常生活以及政治生活的演化和变迁,由此引出了公共生活与国家控制。下层民众为生计挣扎以及维持权力的时候,街头经常成为各种力量的争夺对象。正因如此,作者尝试从大众文化的角度切入,从下往上的角度观察辛亥革命,揭示大众文化是如何來动员民众的。正是作者并非对“乞丐”等群体进行简单描述与刻画,也不是为了给既有历史结论的事例进行补充,而是通过对下层民众的广泛关注来分析重要历史事件,这应当是社会史“自下而上”的一大要义吧。在这一篇章,作者运用了许多以往学者还不曾使用的档案材料,如《成都市政府工商档案》《成都省会警察局档案》《成都市文化局档案》等等,作者还使用1949年马悦然在成都茶楼上做过的一个采访录音,将口述资料与新文化史、微观史的研究结合起来,体现了研究成都城市历史的实践过程。并从《成都日报》《国民公报》的角度探索历史时间背后的虚虚实实,这种方法的运用在学术研究中意义重大。

三、《走进中国城市内部》的价值

第一,以小见大,从微观折射宏观。作者不仅通过研究茶馆来分析小商业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同时为读者详细阐述作者在以茶馆作为社会最基本单位进行研究时,是如何反观国家重大的历史事件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读罢此书,可以发现历史研究并非只是“阶级关系——社会政治斗争”这一单方向的解释历史的思路,而可以立足不同的社会要素、社会成分,多层次、多维度的探索历史,把握多样化的社会结构关系。第二,由政治的历史转向日常社会生活的历史。新史学提倡整体史学,多元的研究对象以及跨学科领域研究,使得历史学研究展示了强烈的生命力。但我们以大众的、微观的角度选择处于历史中心地位、能够以小见大的“碎片”进行研究,但研究的成果却不应仅仅仍是微观的。我们在研究“碎片”的过程中时时防范“碎片化”的意識,才能对大众文化和微观事件的有更深一步的认识。第三,资料运用方面更加翔实。在《走进中国城市内部》一书的写作中,王笛研究茶馆的过程为例,展示其广泛详尽的史料基础,以成都市档案馆丰富的茶馆档案为支撑,结合地方报刊中与茶馆相关的资料,探求地方性文件与官方文件的相关联系以弥补档案的不足,更涵盖了旅行者和访问者的游记、私人日记以及竹枝词等文学资料,并且书中使用了大量丰富的图片,是民众生活百态最直观的展示。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以真实的史料为基础,研究别人未及的领域,避免了历史研究中烦琐论证,使得该研究开阔了新的史学研究视角。

正是人们对《茶馆》与《街头文化》提出的各种问题,促使作者将自己大众文化和下层研究的思考加以总结。在品读作者前两部著作的同时,这本《走进中国城市内部》可以作为理论的参考,也可作为对其中问题的解答,着重表现了作者在对城市研究中的实践以及问题意识的思考。作者在本书的内容的呈现上,难以避免有着明显的重复之处。例如作者在第七章详细介绍了茶馆作为公共空间与西方酒吧的异同之处,并考察了茶馆是怎样演变成社会政治空间的,但在第十一章,作者以茶馆与中国城市社会生活为题,再次指出茶馆作为中国社会的缩影来类比西方的酒吧、咖啡厅。但对于这本书的价值来说,这是瑕不掩瑜的。

总之,王笛的《走进中国城市内部》是继“三部曲”之后的又一力作,把读者带入到民众历史研究的一个探索过程,不仅感受到作者在研究茶馆、街头文化、袍哥等社会因素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更像是同读者在探索城市历史进行的思想上的对话。作者的学术观点以及学术态度都引导读者在历史研究中开发新的思路与视角。

参考文献:[1]王笛.走进中国城市内部——从社会的最底层看历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王笛.街头文化:成都的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李金铮.小历史与大历史的对话:王笛《茶馆》之方法论[J].近代史研究,2015,(3).

[4]王笛.近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叙事方法的思考[J]. 史学月刊,2006,(5).

[5]马敏.追寻已逝的街头记忆——评王笛著《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J].历史研究,2007,(5).

猜你喜欢
公共领域大众文化
新时期我国大众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既要“阳春白雪”,也要“下里巴人”
北大教授力挺《创造101》:大众文化不是草履虫
浅析“大众文化”
论共享理念在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中的正确定位
中国语境中的公共道德与公民道德辨析
公共领域道德缺失问题的解析与研究
新型主流媒体与主流价值观的建构
理解公民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