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英美文学是世界文学中一抹不可忽视的色彩,为世界文学宝库贡献了诸多财富。但是,英国文学与美国文学存在很大的不同,在不同的历史发展背景下,它们所呈现的特点都是独一无二的。为了从文化意向的角度分析这两个国家的文学作品,文章选择了较有代表性的且较为大众所熟知的英美作品《鲁滨孙漂流记》和《老人与海》,以两部作品的文化意向作为对比分析的对象,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英美文学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 文化意向;《鲁滨孙漂流记》;《老人与海》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8-0030-02
文学作品乃是作者的精神产物,而作者的思想精神离不开其所生长的国家和土地。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能够在欣赏其语言、故事的同时,结合作家的创作背景,体悟作品中的文化意向,从而获得对作品更加深刻的认知,进而丰富人们自身的思考。对于《鲁滨孙漂流记》和《老人与海》这两部作品,很多人都能对故事情节进行复述,但是对其文化意向理解不深。因此,本文以这两部作品的文化意向作为对比分析的对象,希望能够为广大读者丰富认知提供参考。
一、两部作品的背景对比
英美文学是英美文化在时代发展中的重要产物,标志着西方文学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的重要地位[1]。
(一)《鲁滨孙漂流记》的背景
1.小说诞生背景。该作品诞生于英国文学的新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期,因而内容读起来不乏一丝浪漫色彩。英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文学一直处在发展之中。英国的文学作品往往融合了自身的国家背景,其政治、历史等体系因素都能够在相关作品中看到。在《鲁滨孙漂流记》中,其作品主题就紧紧围绕国家形态展开,即作品的故事背景就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而主人公也是不折不扣的资产阶级。这是一个关于资产阶级命运主题的故事。
2.小说内容的文化背景。《鲁滨孙漂流记》是日记式作品,由英国著名小说家丹尼尔·笛福所写。故事发生在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下,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人物英国人鲁滨孙(主人公)不幸在一次海难中孤身流落荒岛,与家人失去了联系,并且整整28年。28年里,他一边与荒岛的环境和生态抗衡,力争活下来,一边还屡次尝试自救和从荒岛逃生。尽管主人公在孤独与“无尽”的时间中饱受折磨,但是他依然坚强不屈,甚至与荒岛环境自成一片和谐,还收留了一个野人,取名“星期五”。荒岛部分是作品的核心,是第二个部分,讲述了他从前的资产阶级生活和带“星期五”回归旧的生活环境的事情。可以说,《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人物精神始终没有脱离鲁滨孙作为资产阶级的本质。
(二)《老人与海》的背景
1.小说诞生背景。美国国家诞生较晚,所以其发展历史要远远短于英国,同理,其文化发展相对也起步晚。但是美国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快,文学发展速度也较为迅猛[2]。整体上看,美国文学分为 50年代新旧交替时期、60年代实验主义时期、70年代多元化发展时期共三个阶段。文学发展的起初阶段,美国文学带有一定的英国文学色彩,但是随着自身政治、经济等各项国家事业的发展,其自身特色慢慢凸显,演变为独特的文学特色。《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力作,诞生于50年代新旧交替时期。这部作品围绕美国文化和美国人这一核心,国家本土色彩很强烈,也具备很浓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
2.小说内容的文化背景。《老人与海》故事内容中,主人公为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3],作为渔夫,他已经84天没有捕鱼收获了,然而他不会无功而返,而是继续坚持,并且在第85天遭遇了巨大的大马林鱼。于是,最精彩的故事开始了,人与鱼展开了命运的激烈搏斗。老人用他丰富的经验、沉着的精神、坚韧的力量最终战胜了鱼,甚至又继续与闻到血腥味而来的鲨鱼作战斗。尽管故事結尾略带悲剧色彩,但是小说内容在当时引发巨大的轰动,获得了文学巨奖美国普利策奖、诺贝尔文学奖的肯定。故事中的老人看似没有对抗凶猛的对手的优势,但是依然以顽强的精神战胜了巨型鱼类,哪怕最终结果是他失败了(捕获的鱼肉被分食),但是他的精神却是屹立不倒的。
与《鲁滨孙漂流记》相似的是,两个主人公都处于绝境,都在不断对抗绝境,其精神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是细细咀嚼,两个故事的文化背景差异也是明显的。《老人与海》歌颂勇者的对抗困境、不屈不挠精神,也倾向于表达对自由精神的追求。
二、两部作品的文化意向对比
(一)二者表现手法对比
《鲁滨孙漂流记》的日记式写法突出了故事叙述的“航海”主线,因为主人公是一个喜欢航海冒险的人,而作品的三个部分,就成了主人公叙述自己航海不同阶段经历的一本“日记”。通过鲁滨孙的自述,读者可以发现其所生活的英国资产阶级社会环境下的种种矛盾。而“航海”经历则成为推进情节发展的动力[4],其中的英雄事迹要为故事的不断转折服务。鉴于故事叙述的人称特点,整个故事像一个人在回忆自己的生平经历:第一部分先“回忆”三次的远航冒险故事,第二部分集中“回忆”荒岛余生的不平凡,是第四次远航的意外遭遇,第三部分则海阔天空,28年的荒岛生活结束,讲述归来后的新际遇。核心部分即第二部分中,作家描写的关于主人公对抗环境的故事是带一丝轻松、幽默感的,这也契合了人在劫后余生“讲故事”时的调侃心态。整体上,作家塑造了一个不畏艰难环境,勇于用智慧解决生存问题、开辟生存路径的人物形象。
《老人与海》是第三人称叙事[5]。作者在作品中将主人公(老渔夫)的原生环境尽量剥离,而把他放在孤绝的大海上,且80多天毫无所获,面临环境、精神、身体的多重折磨。作者对故事的设定很戏剧化,其中很少有人类社会的复杂因素干扰,而更多地突出老渔夫作为“人”的设定,虽然故事元素少,却矛盾尖锐突出。这样的表现手法使得故事的精彩程度随着矛盾主线的升级而越发升级,紧紧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抓住人情绪上的共鸣。因此,将该作品的内容主线理解定义为人和环境的矛盾并不为过。在故事中,矛盾对立面有老渔夫和大海、风雨;老渔夫和大马林鱼;大马林鱼和鲨鱼;老渔夫和鲨鱼。重重的矛盾在出现、发展、升级、结束中起起落落,带给人丰富的阅读体验。而作品也塑造了一个自强不屈、永不言败的活灵活现的老者形象。
(二)二者文化底蕴对比
《鲁滨孙漂流记》中的核心故事看似远离现实,像是虚拟和想象,但是却融合了大量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这和它诞生的时期有关,使得作品既有新古典主义文学色彩,又有现实主义文学色彩。28年的荒岛余生部分,读者能够在字里行间窥见人类社会文明:鲁滨孙给野人起名“星期五”,一个人类工业文明下的常见词汇;鲁滨孙坚持和狗说话,每天记日记,自己研究制造船只,甚至还有过在得到种子后种植以及尝试畜牧的经历。所有这些相关的智慧、技能,都是资本主义下的工业社会带给主人公的,他似乎成了人类改造陌生自然环境的代表,象征着人类文明对大自然的“战胜”。而这其中的精神与英国的文化底蕴是契合的。英国文明面对冒险精神的想要却不敢要的态度,恰好用鲁滨孙的勇敢反映了出来。
《老人与海》中,作者设定的主人公乃弱势群体[6],又被安插在似乎绝对劣势的环境中。此时,垂垂老矣的渔夫面临的一切未来都是未知的,就好比人类要面临的一切也是未知一样。而老渔夫在与大马林鱼、鲨鱼搏斗中获取了胜利,可以说,未知的未来中既蕴藏着危险,同样也蕴藏着机遇。这和美国当时的社会环境较为契合。美国在黑暗中崛起,面临无数困境,也最终在自由精神下开辟出一条生路。因此,弱势的老人也可以用“人”最本质的力量战胜恶劣环境,转变局势,杀出血路,那么美国自由社会的人们,自然也能够用“人”的力量使自身强大起来、繁荣起来。因此,《老人与海》的文化底蕴离不开孕育该作品的美国环境。
《鲁滨孙漂流记》与《老人与海》这两部文学作品是英美两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凝聚着两个国家的集体智慧。虽然这两部作品都是以海洋为背景展开的,故事的主人公也都是有着顽强意志的普通人,但是,从文化意象的角度来说,《老人与海》是美国文学作品的代表,表现的是对当时黑暗不公社会的一种抗争与批判,是对强权势力的一种不妥协以及对自由的渴望;《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文学作品的代表,表现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与自由的追求和向往[7]。
三、结语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其特色和价值。分析其思想内涵、理解作品深意,需要站在其文化背景中进行深度挖掘。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也一样,必须立足于其文化意向,将文化意向作为切入点,会发现作品有很多可欣赏之处。文章通过对比《鲁滨孙漂流记》《老人与海》,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同时在海上发生的故事,故事线发展却大大不同,而其中的文化背景、文化底蕴的不同就是造成故事不同的最大根源。但是,作为读者,更应该关注作品的审美价值,并不断在阅读中收获属于自己独特的理解,形成自己的审美观。
参考文献:
[1]王磊.浅析英美文学中的文化意象——以《老人与海》和《鲁滨孙漂流记》为例[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16(003):15-18.
[2]罗惠卿.在《鲁滨孙漂流记》和《老人与海》的对比中看英美文化差异[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33(001):26-27.
[3]袁琦.《鲁滨孙漂流记》中的殖民主义解读[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13(001):117-119.
[4]阳安然.浅析鲁滨孙身上体现的十八世纪初“英国式”人物的四大特征[J].校园英语,2019,(27):247-248.
[5]巩坚.基于生态文学视野的《老人与海》研究[J].海外英语,2019,389(01):157-158.
[6]唐玉芹.对生命的自我认证与超越——海明威《老人与海》赏析[J].文化产业,2020,162(17):59-60.
[7]陈丽芳.英美文学中的文化意象对比分析——以《鲁滨孙漂流记》和《老人与海》为例[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9,040(005):78-80.
作者简介:张馨月,女,江苏省徐州經贸高等职业学校,助教,研究方向: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