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启,尹和宅,洪中华,童 蕾,钦梦婷,陈会林
高位肛瘘是肛肠科难治性疾病,瘘管波及肛门外括约肌深部,若术式选择不当,易致肛门失禁[1]。因此,在根治肛瘘的同时减少肛直环损伤,保护肛门功能,尤显重要。传统的切开挂线法属于高位肛瘘的中医外治法,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被临床沿用至今,但其对肛直环的慢性切割仍会导致肛门功能受损,引起不同程度的肛门失禁[2-3]。2017年1月~2019年6月,笔者在传统挂线的基础上,结合对肛瘘内口和肌间感染源的积极处理,采用潜剥虚挂法联合内口袋形缝合术治疗高位肛瘘,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高位单纯性肛瘘患者70例,SPSS16.0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5例,男性23例,女性12例;年龄最大62岁,最小25岁,平均(42.63±11.31)岁。病程最长15年,最短3个月,平均(5.13±0.78)年。对照组35例,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最大58岁,最小23岁,平均(39.57±11.41)岁。病程最长10年,最短2个月,平均(5.35±0.67)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术前准备:术前1 d晚开塞露40 mL塞肛1次,术晨开塞露40 mL塞肛2次行肠道准备,术前备皮。手术步骤:麻醉采用全麻或腰麻,患者采用截石位或俯卧位。观察组采用潜剥虚挂法联合内口袋形缝合术:1)内口与瘘管处理。探针自肛瘘外口探入,探明瘘管走行并从内口探出。沿肛瘘外口行椭圆形小切口,在探针指引下予以潜行剥离瘘管至肛门括约肌复合体外缘,再于此处至内口行放射状椭圆形切口,剜除内口(内口周围约0.5 cm黏膜及黏膜下层),切开内括约肌,开放内外括约肌间隙,暴露肛门外括约肌,潜行剥离跨过括约肌复合体部分的瘘管。内外侧切口间引入F12号(4.0 mm)一次性使用导尿管(江苏华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苏械注准20172660845),两端丝线结扎,成环形松弛状。再将外科乳胶手套袖口处弹性环取下,探针指引下穿过外括约肌,两端丝线结扎,使之成松弛环形。2)袋形缝合内口创面。修剪清除内口周围及括约肌间间隙炎症感染源组织,并袋形缝合内口近端及两侧创口。术后每日清洁换药,外侧切口肉芽新鲜后,拆除外侧引流管;内侧创口肉芽组织填充后,第14~20天予以拆除内侧虚挂线。
1.2.2 对照组 术前准备同观察组。手术步骤:麻醉采用全麻或腰麻,患者采用截石位或俯卧位。对照组采用传统实挂线疗法:探针自肛瘘外口探入,探明瘘管走行并从内口探出,沿探针从外口切开瘘管至括约肌复合体外侧缘,搔刮清除瘘管坏死腐败组织。橡皮筋在探针引导下自内口导入瘘管,从外侧切口引出,切开内口至外侧创面间皮肤及皮下组织,显露肛门括约肌复合体,收紧橡皮筋并丝线结扎固定,并在术后每2周予以紧线,直至瘘管全部被切开。
1.2.3 术后处理 合理选择抗生素,抗感染治疗5~7 d。术后进半流质饮食2 d,控制排便24 h。术后每日早晚清洁换药1次。
1.3 评估标准
1.3.1 疗效评估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创口愈合;显效:症状消失,体征改善,创口未愈;有效:症状、体征有所改善,创口未愈;无效:症状及体征均无变化。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3.2 术后疼痛评分 (术后第1、3、7天):釆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0分无痛,10分剧痛。
1.3.3 创面愈合时间 术后第1天开始,观察肛管内及肛周创面完全愈合时间。
1.3.4 肛门功能评分 采用Wexner评分法,20分为肛门完全失禁,0分为肛门括约功能正常。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学处理,根据临床资料特点,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采用t检验,若不符合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
2.1 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两组患者治愈率和总有效率相当(P>0.05),12个月后随访69例(失访1例,失访率1.43%),其中观察组随访35例,复发0例;对照组随访34例,复发0例。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创面平均愈合时间和肛门功能评分比较 见表2。经t检验,所有治愈患者中,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Wexner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创面愈合时间及Wexner评分比较
2.3 术后情况比较 见表3。经t检验,观察组术后第1、3、7天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在减轻术后疼痛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术后VAS评分比较
肛瘘以肛周持续的慢性炎症和窦道上皮间质化改变为主要病理特点[5]。手术是治疗肛瘘的主要方式,旨在消除肛瘘内口和上皮化病理瘘道,在减少肛门括约肌损伤的前提下治愈肛瘘,降低复发率[6]。高位肛瘘由于瘘管波及肛直环,若术中处理不当,易导致肛门失禁、肛门畸形,肛瘘久治不愈[7]。
传统中医挂线疗法,慢性切割瘘管,避免一次性离断过多括约肌,在治愈肛瘘的同时,不会导致完全性肛门失禁,是目前国内治疗高位肛瘘的主流术式[8]。但传统挂线疗法仍不可避免损伤肛门括约肌,导致不同程度肛门功能受损。现多提倡保留括约肌的虚挂线法,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肛门括约肌得以完整保留,肛门功能得到有效保护,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可以减轻到最低[9-10]。然而,虚挂线虽然操作简单、创伤小、对控制急性炎症效果较好,但因为没有解决内口和肌间感染源问题,成功率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疗效不确定,多作为其他手术方式的补充[11-13]。
本研究中,笔者以内口为中心椭圆形切除内口,切开内括约肌开放肌间间隙,搔刮清除肌间感染源,去除了内口和肌间感染源,达到了追本溯源的效果。此外,肛瘘治疗失败的另一原因是肌性肛管的高压区问题,炎性刺激下内括约肌维持较高静息压,在此压力下易致肛管引流不畅导致手术失败。本术式中,内括约肌的切开降低了肛管压力,且切口延至肛门外侧使粪便等感染物质可以顺压力梯度引流出肛管,及时清除感染物质,促进创面愈合。内口创面的袋形缝合不仅促进创面快速愈合,还有利于术中止血(黏膜下层血管丰富,血管断端易回缩,不易止血),且能防止术后大便冲击导致的出血。
本研究显示,潜剥虚挂法联合内口袋形缝合术治疗高位肛瘘,与传统实挂线法的治愈率相当,能明显减轻术后疼痛、缩短创面愈合时间、保护肛门括约功能,且较传统手术更能维持肛门外形,随访复发率低。但因本术式研究时间短,病例有限,仍需进一步的远期随访和更大样本量的临床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