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夸以成状 沿饰而得奇
——《诗经》中的“夸张”美辞品析

2021-10-26 09:03
关键词:诗经手法

张 震

(丹东市语言学会,辽宁 丹东 118000)

“夸张”是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或事物,通过超乎客观事实的极度描写来达到强烈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夸张”能够追其极、喻其真,描绘出真实具体的状貌,充分表达出某些难以表达的事理。“夸张辞”与事实之“真”表象相悖,但能突出事理和物象的本质,并不违背实质之真。夸张手法又有唤醒受众好奇心,引起情感共鸣的特殊吸引力,王充在《论衡》中说:“世俗所患,患言事增其实;著文垂辞,辞出溢其真,称美过其善,进恶没其罪。何则?俗人好奇。不奇,言不用也。故誉人不增其美,则闻者不快其意;毁人不益其恶,则听者不惬于心。”[1]129王充的这段话虽然对夸张持否定态度,但却揭示出了夸张手法有唤醒接受者好奇心,引起情感共鸣的本质特征。借助于“夸张”修辞手法能更显明地突出事理和物象的实质,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引起受众情感共鸣,收到披瞽骇聋的修辞艺术效果。钱锺书先生《管锥编》中有对“夸张”的认识,他说:“盖文词有虚而非伪,诚而不实者。语之虚实与语之诚伪,相连而不相等,一而二焉。是以文而无害,夸或非诬。”[2]166先生认为夸张是表达愿望强弱的手法。黄侃先生总结“夸饰”的意义和作用说:“总而言之,文有饰词,可以传难言之意;文有饰词,可以省不急之文;文有饰词,可以摹难传之状;文有饰词,可以得言外之情。”[3]180

陈望道先生对“夸张”的定义是:“说话上张皇夸大过于客观的事实处,名叫夸张辞。说话上所以有这种夸张辞,大抵由于说者当时,重在主观情意的畅发,不重在客观事实的记录。我们主观的情意,每当感动深切时,往往以一当十,不能适合客观的事实。”[4]115

吴士文先生定义“夸张”修辞格说:“故意扩大或缩小客观事物的原样,使人仍感到它真实而合理。这种修辞方式叫‘夸而有信’,简称‘夸张’。”[5]95

“不重在客观事实的记录”“夸而有信”,故意言过其实,通过具体的“象”反映客观事物“真”的本质,是“夸张”辞格最主要的美辞功能。《诗经》中先民们运用“夸张”美辞载歌载舞时咏唱的诗篇,给人以激情、热烈的审美感受。

笔者综合采用陈望道、吴士文先生对“夸张”的定义和分类并融入个人品析理解,依“夸张”修辞手法的表达方式,从“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视角,结合实际用例,品析《诗经》中运用的“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美辞。

一、言峻则嵩高极天——《诗经》中的“扩大夸张”美辞品析

“扩大夸张”就是为了收到更为形象、深刻的表达效果,把表现事物特征、作用、形象、数量等的方式故意言过其实,向长、多、深等方向夸大其辞。

表达时间之长、数量之多、程度之深的“扩大夸张”修辞手法在《诗经》咏唱中的运用尤为突出。如:

(1)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王风·采葛》)

周振甫先生转引方玉润的解释说:“夫良友情亲,如同夫妇,一朝远别,不胜相思,此正交情浓厚处,故有三月、三秋、三岁之感也。”[6]105余冠英也说:“这是怀人的诗。诗人想象他所怀的人正在采葛采萧,这类的采集通常是女子的事,那被怀者似乎是女性。”[7]78诗人说:“我思念的人啊,一日不见你,就仿佛已久别三月、三秋、三岁。”“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进而“如三秋兮”“如三岁兮”,将一日夸张得如三月、三秋、三年般长久。

杨合鸣先生评赏说:“此诗篇幅短小,内容单纯,但由于运用了夸张手法,从心理上加以刻画,又使人感到内容充实,情意绵长。诗人抓住别离恨时长这一典型心理,用率真的语言反复咏唱。时间由‘三月’而‘三秋’,由‘三秋’而‘三岁’,夸张的程度由小而大,表示相思之情也愈益浓烈,故而能强烈地拨动读者的心弦。”[8]79

运用“扩大夸张”手法,合理地进行艺术夸张,“极言相思迫切一种情绪”[9]222极易唤起受众的情感共鸣,有造微入神之妙。

(2)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此诗为男子自述专情于某女子之作。此诗意谓:走出东门,看见美女如云。

《毛诗正义》曰:“如云,众多也。”[10]345

杨合鸣先生说:“这是男子钟情一位女子之诗……此诗写得很别致,艺术上也很高明。诗人走出东门一看,哟嗬,出游的女子多极了,宛若天上的云朵。‘如云’二字正是形容游女众多,再仔细一瞧,游女岂是众多,而且美丽,如同遍野的白茅花。‘如荼’二字,正是形容游女貌美。”[8]99朱光潜先生说:“它的语气是‘惊叹的’,它的音节是低回往复的,它不是叙一件事,而是流露一种感情。”[11]176

运用“扩大夸张”修辞手法,用“如云”形容数量之多,用“如荼”夸饰貌美程度之极,凸显形貌,抒发情思,给接受者留下了更多的审美想象空间。

(3)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诗经·秦风·黄鸟》)

郑玄笺云:“如此奄息之死,可以他人赎之者,人皆百其身。谓一身百死,犹为之惜,善人之甚。”孔颖达疏曰:“如使此人可以他人赎代之兮,我国人皆百死其身以赎之。爱惜良臣宁一人百死代之。”[10]373朱熹解释说:“若可贸以他人,则人皆愿百其身以易之矣。”[12]85程俊英先生说:“‘如可赎兮,人百其身!’人民痛惜好人死于残酷的殉葬制度,不仅呼天而表示情愿死一百次……事实上虽无此事,但感情上却可以有此设想;这正是夸张的特点。”[13]351

人生只能死一次,不可能一而再,再而百,这是事实,诗人运用“扩大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出了真实的、强烈的爱憎情感。

(4)干禄百福,子孙千亿。(《诗经·大雅·假乐》第二章)

这是群臣歌功颂德的赞美诗。

孔颖达疏曰:“以此求天之禄,则得百种之福,子孙亦勤行善德,以求天禄,则得千亿,言其多无数也。”[10]540孔颖达认为“百”“千亿”是“言其多无数”的夸张辞。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言子孙众多,可也;言千亿,增之也。夫子孙虽众,不能千亿,诗人颂美,增益其实。”[1]130认为“千亿”是“增益其实”的夸张之辞。程俊英先生更是直接说明:“千亿,虚数,极言其多,是夸张的修辞。”[13]821

运用“扩大夸张”修辞手法,以“百”言得福之多,以“千亿”说得禄之厚,无限颂美溢于言表,显露出祈福祝愿、喜悦诚挚的情感。

(5)旱既大甚,则不可推。

兢兢业业,如霆如雷。

周余黎民,靡有孑遗。

昊天上帝,则不我遗。

胡不相畏,先祖于摧?(《诗经·大雅·云汉》第三章)

这一章写的是周宣王祈神求雨。“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二句并不是描写事实,而是夸张死亡者数量之多,令人怵目惊心、惨不忍睹。

东汉王充《论衡·艺增篇》曰:“夫旱甚,则有之矣;言无孑遗一人,增之也。”又曰:“而言靡有孑遗,增益其文,欲言旱甚也。”[1]130-131这段话意思是说这两句是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增益其文”,以突出遭旱损失的惨重。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夸饰》说:“说多则‘子孙千亿’,称少则‘民靡孑遗’。……辞虽已甚,其义无害也。”[14]419指出了运用夸张修辞虽然是言过其实的极度描写,但却能通过形象的夸张来追其极。“靡有孑遗”四字的描述虽非事实,但却传神地凸现了深遭荼毒的真实,“扩大夸张”修辞手法的运用,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收到了传难写之意、摹难传之状、得言外之情的审美效果。

《孟子·万章上》:“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15]215如按字面意思理解,周朝就没有人了,这显然不是事实。孟子虽然没明确说“周余黎民,靡有孑遗”是用了夸张手法,但却认识到对这类表达手法要有正确的理解,孟夫子认为这是运用夸张修辞手法表达的范例。

(6)崧高维岳,骏极于天。(《诗经·大雅·崧高》第一章)

这是尹吉甫为申伯送行的诗。

孔颖达疏曰:“崧,高貌。山大而高曰崧。骏,大。极,至也。”[10]565

这首诗的起首二句“崧高维岳,骏极于天”为后人所激赏。方玉润说:“起笔峥嵘,与岳势竞隆。后世杜甫呈献巨篇,专学此种。”[16]553程俊英先生说:“倒是首章前二句‘崧高维岳,峻极于天’,突兀而起,雄伟峥嵘,气势壮阔。”“气概不凡,先声夺人。”[13]889杨合鸣先生也说:“发端起笔突兀,造语雄奇。四岳大山,高耸云天。”[8]296

“崧高维岳,骏极于天”夸张修辞手法的运用先声夺人,渲染出高大伟拔的气势,出神入理。“扩大夸张”的审美表达手法对后世的沿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诗经·周颂·噫嘻》)

《诗经正义》曰:“终三十里,言各极其望也。”孔疏:“三十以极望为言,则十千维耦者,以万为盈数,故举之以言,非谓三十里内有十千人也”。王肃云:“‘三十里天地合,所之而三十则天下遍。’此申毛之意也。言人目所望,三十里而天地合,于三十里外,不复见之,是为极望也。”[10]592《传》《疏》的解释非常明显,指出三十和十千都是虚数,都是夸张之词。方玉润亦同意此说,认为:“《诗》本活相,释者均呆,又安能望其以意逆志,得诗人言外旨耶?”[16]599可见夸张言过其实的艺术手法,已滥觞于此诗。

二、论狭则河不容刀——《诗经》中的“缩小夸张”美辞品析

“缩小夸张”与“扩大夸张”相反,就是为了收到更为形象、深刻的表达效果,把表现事物特征、作用、形象、数量的方式故意言过其实,向小、近、少等方向缩小其辞。

表达程度之小、距离之近、数量之少、时间之短的“缩小夸张”修辞手法在《诗经》的咏唱也有运用。如:

(8)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谁谓宋远,跂余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谁谓宋远,曾不崇朝。(《诗经·卫风·河广》)

向熹先生说:“这是侨居卫国的宋人,思念家乡而不能回去的抒怀之诗。用语夸张,意在言外。”[17]181

郑玄笺云:“谁谓河水广与?一苇加之则可以渡之,喻狭也。”“谁谓宋国远与?我跂足则可以望见之。亦喻近也。”“不容刀,亦喻狭小。”“崇,终也。行不终朝,亦喻近。”[10]326

余冠英先生说:“本诗只说黄河不广,宋国不远,而盼望之情自在言外。”又进一步解释说:“‘一苇杭之’是说用一片芦苇就可以渡过黄河了,极言渡河之不难。”又解释“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说:“以上两句言宋国并不远,一抬脚就可以望见了。这也是夸张的形容法。‘曾不容刀’也是形容黄河之狭。”又说“曾不崇朝”句:“‘崇:终。’从天明到早饭时间叫‘终朝’。这句是从卫到宋不消终朝的时间,言其很近。”[7]66-67

怀乡念旧的诗歌中,“夸张”是情出一格的表达手法。钱锺书先生《管锥编》云:“《笺》:‘一苇加之,则可以渡之’,亦极言河狭,一苇堪为津梁也。……‘跛予望之’谓望而可见,正言近耳。……盖人有心则事无难,情思深切则视河水清浅;歧以望宋,觉洋洋者若不能容刀、可以苇杭。”[2]164是极言情思深切的表达手法。

诗人运用“缩小夸张”修辞手法,不求客观事物的真实,把广阔的黄河缩窄到不仅可以“一苇杭之”,而且又“曾不容刀”;将卫、宋之间遥远的距离缩短为不仅可以“跂予望之”,而且可以“曾不崇朝”。创造出一个情感上的意境,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了思乡迫切、急不可耐的归心似箭,产生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给人以真情实感胜于客观事物真实的感觉,因而产生同感共鸣。

(9)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诗经·魏风·十亩之间》)

《笺》云:“古者一夫百亩,今十亩之间,往来者闲闲然,削小之甚。”[10]358“桑地十亩而成一区域,甚言其狭小也。要之风人情性之言,不必屑屑求合,诗中言多则曰‘则百斯男’,言少则曰‘靡有孑遗’,言广则曰‘日开国百里’,言窄则曰‘一韦杭之’,《十亩》亦此类也。”[18]705

“十亩”运用“缩小夸张”修辞手法追极喻真地形容出地域环境狭小的状貌,表达了事理的真实。

(10)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诗经·大雅·灵台》第一章)

此诗皆述民乐之辞也。此句意谓:开始规划建造灵台,先设计,后营建。百姓都主动来帮忙,工程没几天就完成了。刚开始时,文王一再叮嘱,交代进度不要太急迫,以免扰民。但是百姓如儿女侍奉父母般,都争先恐后来帮忙,所以完成得如此快速。

朱熹:“不日,不终日也。……文王之台,方其经度营表之际,而庶民已来作之,所以不终日而成也。”[12]99朱熹解释为建造速度快、时间短,不久就可完成。宋代严粲《诗缉》释“不日”谓:“今曰:不日,不多日也。今人言不久为不日。”[19]370不日,犹言不久,严粲也解释为建造用时短。林义光说:“因庶民来者益多,灵台不日可成。”[20]323也释“不日”为因人多,建造灵台不用太多时日。

“庶民攻之,不日成之”运用“缩小夸张”修辞手法表现速度之快、时间之短,形象地描绘出庶民众人竭忠尽力劳作的状貌。

刘勰说:“故自天地以降,豫入声貌,文辞所被,夸饰恒存。”[14]956从开天辟地以来,凡是表现声音状貌的,只要通过文辞表达,就存在着夸张表达手法。

东汉的王充在《论衡》中就举出过夸张修辞手法在《周易》《尚书》中的用例:“《易》曰:‘丰其屋,蔀其家,窥其户,阒其无人也。’非其无人也,无贤人也。《尚书》曰:‘毋旷庶官。’旷,空;庶,众也。毋空众官,置非其人,与空无异,故言空也。”“今《易》宜言阒其少人,《尚书》宜言无少众官。以少言之,可也;言空而无人,亦尤甚焉。”[1]131

“精言不能追其极”“壮辞可得喻其真”[14]419。微妙的道理不易说明,即使用精确的语言也不能完全表达出来;具体事物虽容易描写,用有力的文辞更能体现出它的真相。

在《风》《雅》《颂》先民的咏唱中,通过极具艺术魅力的扩大或缩小夸张美辞,使诗歌的内容更加形象生动,事物的本质特征更为突出,表达的情思更为真切,给人以深刻的感染,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同感共鸣,充分展现出夸张修辞手法的审美表现力和感染力。

《诗经》中先民们以其“精言”“壮辞”的咏唱,展示出激情奔放的崇高之美;以其“精言不能追其极”“壮辞可得喻其真”的夸张修辞手法作为一种审美表达技巧,使所要表现的内容更为具象生动,使事物的本质特征表现得更加突出。“夸张”表达技巧对后世的审美表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绚丽多姿,长盛不衰。

猜你喜欢
诗经手法
拟人手法真多情
层递手法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画与理
品读诗经
七步洗手法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