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涛
(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山西 阳泉 045000)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是骨质疏松患者常见的疾病。该病的主要发病人群为老年人。椎体成形术是目前临床上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主要方法[1]。椎体成形术可分为单侧入路椎体成形术和双侧入路椎体成形术。使用哪种术式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效果更优是目前临床上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本文主要是探讨使用不同入路的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18 年10 月至2020 年10 月期间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60 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本次研究经该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为:1)病情符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2]中关于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诊断标准。2)患有单纯性压缩性骨折。3)患有原发性骨质疏松。4)椎体后壁完整,椎弓根未发生病变。5)签署了参与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书。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为:1)患有严重的心理或精神疾病。2)存在药物过敏史。3)患有严重的心、肝、肾等器官功能不全。4)有伤椎手术史。根据随机数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双侧组(n=80)和单侧组(n=80)。双侧组患者中有男35 例,女45 例;其年龄为62~79 岁,平均年龄为(77.39±1.05)岁;其病程为1 d~3 个月,平均病程为(15.53±1.24)d ;其中骨折部位为T8的患者有4例,为T9的患者有9 例,为T10的患者有5 例,为T11的患者有16 例,为T12的患者有15 例,为L1的患者有13 例,为L2的患者有10 例,为L3的患者有8 例。单侧组患者中有男39 例,女41 例;其年龄为61~82 岁,平均年龄为(76.21±1.54)岁;其病程为1 d~3 个月,平均病程为(15.22±1.72)d ;其中骨折部位为T8的患者有6 例,为T9的患者有9 例,为T10的患者有8 例,为T11的患者有14例,为T12的患者有14 例,为L1的患者有16 例,为L2的患者有6 例,为L3的患者有7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
为双侧组患者使用双侧入路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方法是:协助患者取俯卧位。在患者伤椎对应的皮肤上做一个切口。将椎体复位。使用穿刺针对伤椎进行双侧椎弓根穿刺,注意避免穿刺针突破椎弓根侧壁和椎体前侧皮质。将骨水泥调制成牙膏状。向椎体内注入3.5~7.0 mL的骨水泥。在骨水泥弥散后,逐层缝合切口。为单侧组患者使用单侧入路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具体的手术方法与双侧组患者基本相同,但术中对伤椎进行单侧椎弓根穿刺。术中为两组患者均使用C 型臂X 线透视机确认椎体复位的情况、穿刺针的深度和方向及骨水泥分布的情况。
记录两组患者术中使用X 线透视机的次数、术中的出血量、骨水泥的注入量及手术持续的时间。术前、术后3 d及术后6 个月分别使用X 线技术检测两组患者Cobb 角的度数及椎体中线的高度。
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单侧组患者术中使用X 线透视机的次数、术中的出血量及骨水泥的注入量均少于双侧组患者,其手术持续的时间短于双侧组患者,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
术前、术后3 d 及术后6 个月,两组患者Cobb 角的度数相比,P>0.05。详见表2。
表2 术前、术后3 d 及术后6 个月两组患者Cobb 角的度数(°,)
表2 术前、术后3 d 及术后6 个月两组患者Cobb 角的度数(°,)
术前、术后3 d 及术后6 个月,两组患者椎体中线的高度相比,P>0.05。详见表3。
表3 术前、术后3 d 及术后6 个月两组患者椎体中线的高度(mm,)
表3 术前、术后3 d 及术后6 个月两组患者椎体中线的高度(mm,)
导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发生的原因主要是老年人脊柱的骨密度降低[3]。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年龄越大的人发生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几率越高。该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椎体僵直、疼痛及运动受限。罹患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会为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可严重降低其生活质量[4]。使用椎体成形术治疗该病的手术切口小,操作简单,患者术后康复的速度快。部分学者认为,使用单侧入路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会导致椎体内骨水泥的分布不均匀,影响患者术后脊柱承重的能力,增加其再次发生椎体骨折的风险[5]。本次研究中,我们在术中使用C 型臂X 线透视机多次确认两组患者椎体内骨水泥分布的情况,在确定椎体内骨水泥的分布均匀后才完成手术。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单侧组患者(使用单侧入路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术中使用X 线透视机的次数、术中的出血量及骨水泥的注入量均少于双侧组患者(使用双侧入路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其手术持续的时间短于双侧组患者,P<0.05;术后3 d 及术后6 个月,两组患者Cobb 角的度数及椎体中线的高度相比,P>0.05。这说明,使用单侧入路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能在获得良好疗效的同时,减轻手术对患者造成的二次创伤,缩短手术持续的时间,减少医疗资源的消耗[6-8]。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单侧入路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时若出现椎体内骨水泥分布不均匀及手术难度较大的情况,应为患者改行双侧入路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从而保证其治疗的效果。
综上所述,使用双侧入路椎体成形术或单侧入路行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均可有效地减小患者Cobb 角的度数,增加其椎体中线的高度。但与使用双侧入路椎体成形术相比,使用单侧入路行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过程中使用X 线透视机的次数、术中的出血量及骨水泥的注入量更少,其手术持续的时间更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