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日渐突出。本文在“互联网+”视野下,对传统的建筑设计课程模式进行创新研究,促进相关教育活动能够顺利进行,激发相关教育活动迸发出蓬勃生机。
关键词:“互联网+”;建筑设计;创新研究
在“互联网+”的大局势下,建筑设计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实际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不高。针对这种现象,必须要注重强化教学模式的有效改进,为学生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该专业知识,并能够运用到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地方。本文主要对“互联网+”背景下建筑设计课程创新模式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应的创新管理设施与建议。
1“互联网+”的含义及特点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状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2011年百度联盟峰会上,李彦宏提出:“在中国,传统产业对于互联网的认识程度、接受程度和使用程度都是很有限的……他们没有互联网的思维。”这是互联网思维第一次被正式提到。互联网思维不是单纯的社会化营销或单纯的电子商务,它是在互联网对生活和商业影响力不断增加的大背景下,企业对用户、产品、营销,乃至对整个价值链和商业生态系统重新审视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系统性的思维。
“互联网+”最显著的特点是具有共享性,几乎任何行业都能够与其配合,产生更多的可能性。互联网+教育,包含教育的方方面面。互联网+课堂,可以改变学校课堂教育的组织模式;互联网+教学,可以改变教学方法、手段;互联网+学习,直接改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互联网+评价,使课堂与社会直接形成关联。从建筑设计类课程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以发现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越来越偏离社会发展轨道,只有借助“互联网+”技术促进课程模式改革创新,才能使建筑设计类教育更好地进行下去。
2建筑设计教学问题总结
2.1课程整合力度不够
建筑专业在日常教学中,常常将设计课程作为教学的重点,以培养学生较强设计能力为目标,忽视了设计课程与其他重点课程开设之间的联系。学生在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将其作为单独知识,不能进行关联性学习,也就无法将相关专业知识与建筑设计进行融会贯通,最终造成所学知识难以致用,很多建筑设计方案缺乏一定的可行性。加强建筑专业相关课程与设计课程的整合是提升设计能力和加强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
2.2教学模式陈旧
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也是当前建筑设计教学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严重制约了高校建筑设计教学工作的未来发展,同时也制约了高校建筑设计教学改革工作的发展进程。在实际教学时,大部分教师仍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工作,对学生进行讲解和示范,然后让学生进行学习和训练。随着我国建筑设计教学的发展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变迁,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已经逐渐不能够满足教学需求,因为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及其个体差异,课堂教学效果低下。并且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和影响下,教师往往将理论知识讲解与学生训练融合在一起,进行同步教学,范围忽视了与学生的有效课堂交流,不仅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问题和反馈,同时也使得课堂教学氛围比较枯燥。
2.3教学与实践环节脱节
在当今建筑类高校中普遍存在理论学习与实践环节脱节的现象。在建筑设计类教学进行地过程中,学生常常埋头学习老师讲解地理论知识,课堂氛围不活跃,对于学生来说缺少机动性,实践环节极少,这就会导致学生的思维被固定在一定的范围内,缺少创新思维。当学生对于理论知識有了更多的了解之后会出现学生的设计脱离实际,过于理想化,而导致设计无法真正实施。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无法充分与专业知识结合,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3建筑设计行业创新
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零售、餐饮、娱乐等行业运用互联网思维抓住了新机遇,为行业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那么建筑设计行业同样可以在这个转折点上结合互联网思维回望总结,思考行业未来。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建筑设计行业的创新,可以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3.1利用大数据进行科学、理性的设计决策
如果说大数据的核心意义对其他行业而言是技术和产品的创新,那么对建筑行业而言则在于从业者思维和意识的更新。相对于数据的获取,从业者更需要形成对已有大数据进行专业化分析和应用的意识与能力。数据越详尽、准确,场地规划设计施工的水平和质量就越高。例如,可以尝试利用手机定位数据分析用户活动空间分布特征,从而指导建筑空间的设计。
3.2利用互联网众筹创意与智慧,探索互联互助的设计模式
目前已经有相关机构以众筹为突破口切入互联网思维下的建筑设计新形势。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建筑行业新媒体发起了众筹网络课堂、众筹设计资料等众筹资金的方式,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众筹创意与智慧方面的探索。具有专长的城市规划师、建筑设计师、景观设计师、经济策划师等都可以加入网络资源团体,凝聚多专业力量开启无边界的互联互助设计模式。虽然这样的设计模式尚存在值得商榷之处,也略有些理想化难以落地,但积极尝试定能探索出一条可行的路径。
4建筑设计教学创新措施
4.1“互联网+教育”管理模式
利用“互联网+”的大背景,老师和学生可以从网络中获得大量地教学资源,使各科专业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老师提前整理好教学流程,掌握更加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在课程讲解时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相关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优化管理模式,设计符合建筑设计类课程教育模式。
4.2建设教学资源平台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将建筑设计类课程教学资源分解为素材库、题库、视频、课件等课程体系,将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使相关专业教学内容更加全面。同时,相关专业的专家在网络上开设网络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课程,可以任何时间、地点完成学习任务,通过网络的方式将教学资源纳入集成化的有序轨道,“互联网+”背景的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为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共享提供了有利条件。
4.3注重实践与实训训练
多媒体技术或者VR技术等技术手段是学生学习的新的突破点,结合“互联网+”背景帮助课堂更加现代化,满足学生所需,帮助老师更好的教学。同时将校外实训基地专家团队和实训项目与课堂进行对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实训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对于建筑设计课程有一个更加理性的认识,从而培养专业型人才。
5结语
“互联网+”背景为建筑设计类课程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能够帮助建筑类高校有序地进行课程创新,使课程的系统性更强,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相专业知识。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学生们能够有立足于实际的意识,在现实生活中遇见问题时能够找到更加合适的解决方案。创造更加合适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借助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提升自身能力,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悦:链接·服务——探析“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居住建筑设计教学的创新思考[J].居舍,2018
[2]张诗雅、腾天骥:“互联网+”视野下建筑设计类课程创新模式研究[J].通讯世界,2019
教研项目:2019年度吉林建筑大学“互联网+”背景下建筑设计课程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CXY201914。
作者简介:郑宝祥(1991.11),男,汉族,吉林延边人,吉林建筑大学建筑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历史建筑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