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论述优化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概念内涵,在教学探究中领悟概念本质,构建知识体系分辨概念特征,学习核心观念形成概念体系,实现数学课堂的高效达成。
【关键词】小学数学 概念教学 知识内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9-0137-02
数学概念是小学生应当掌握的基础知识,学生是否掌握扎实的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解题能力。受认知发展水平的影响,小学生思维能力较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不够全面、透彻,常常不知道如何准确地表述概念,无法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因此,教师要优化数学教学设计,深度挖掘概念的本质以突显知识内涵,关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高效学习数学知识的目标。
一、创设情境,了解概念
对小学生来说,数学概念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很多教师以教材为依据,照本宣科地为学生解释概念的定义。学生如果只是死记硬背,无法真正理解其内涵,那么需要灵活地运用概念来解决数学问题时,会常常感到束手无策。对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时,应当将概念和情境融合在一起,让学生理解概念形成的过程,体验概念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概念教学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快乐折纸活动,每名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折出图形,学生自发组成天使队、警长队和超人队,由组长统计小组成员折纸的数量,按照飞机、天鹅、青蛙、星星的顺序进行统计,天使队折纸的数量分别是10,5,7,20;警长队是12,4,6,26;超人队是8,10,12,15。教师让学生观察这些数据,看看能够得到什么信息。由于每个小组折纸的情况不一样,应该怎样表示每个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哪个小组完成得最好呢?对此,学生给出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警长队完成情况最好,因为数字26最大;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警长队中虽然26最大,但4是最小的数字。那么,怎么才能做到更加公平呢?学生提出可以将各组的4个数字相加,哪一组的总数最大,成绩就最好。教师顺势提出:如果每组的人数不一致呢?由此,进一步为学生引入了平均数的概念。
上述案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分析,并讨论如何正确解答,学生通过交流互动不仅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还理解了平均分的概念,真正抓住知识的本质内涵,能运用数学知识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概念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学生不应局限于理解概念含义,还应弄清楚由概念延伸出的特定含义,也就是理解概念的本质,这也是学生掌握数学概念的关键。教师要创新教学策略,将概念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透过生活现象总结概念的内涵,强化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中,教师给学生讲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之后,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师和学生玩一个猜物体的游戏,如棱长是3厘米的物体,有学生猜出是魔方,有学生猜测是充电器等。教师接着说出一个长6米、宽4米、高3米的物体,这个“庞然大物”应该是什么呢?教师提示学生“目前我们正处在这样的一个空间中”,但还有学生想到可能是集装箱。于是教师缩小了单位范围,将米改为分米,即长6分米、宽4分米、高3分米,猜猜是什么物体?这考查的是学生对生活经验的把握,如家里的烤箱、微波炉等都是这样的大小。那么,如果将分米改为厘米呢?学生由此联想到了许多生活用品,有牛奶盒、饮料盒等,随着教师不断变换数量和单位,学生找出了更多生活中不同的物体。
上述案例中,教师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概念教学,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直观、具体的物体,既巩固了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运用数学概念观察生活、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
三、自主探究,领悟概念
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如果只重视结论,忽略了引导学生对过程进行探索,长此以往,学生将失去自我探索的积极性,难以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只会等待教师或同学给出结论。为了改变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入体验、小组讨论和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探究概念的含义,找出概念形成的原因、过程及规律,由感官认知逐步过渡到理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圆周率》一课时,由于學生已学习了圆,对圆的直径、半径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师让学生准备硬纸板、剪刀和线绳等物品,首先在纸板上画出一个圆,随机确定圆的半径并将圆剪下来,用线绳测量以下几个数据并记录在作业本上:(1)圆的直径是多少?(2)将圆滚动一周,测量出圆的周长是多少?(3)算一算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多少倍?根据以上要求,每名学生至少做5次试验,并认真记录、汇报试验结果。经过统计全班学生的结果,最终得出结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教师给学生讲解这个固定的倍数叫做圆周率,用希腊字母π来表示。最后,教师讲解了圆周率的发展历史,从世界到中国、从古代到近代、从人工计算到计算机时代,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重要性。
上述案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讨论,在探究的过程中对圆周率建立了表象认识,了解圆周率的发展历史,更加深入地理解圆周率的概念。
四、构建知识体系,分辨概念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概念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有些数学概念分布在不同的章节,或是出现在不同的年级教材中。如果教师不将这些概念综合运用在一起,学生很难构建完整的知识链条,更不能利用概念系统地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各个概念间的联系,让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分辨概念特征,在充实单一概念的基础上形成概念链条。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质数和合数》一课中,教师先给学生讲解质数的定义,举例说明:2的因数有1和2;6的因数有1,2,3,6,这两个数中2是质数,6是合数。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区分几个概念,教师让学生了解质因数的概念并举例说明,例如数字18的因数有3×6,2×9;在这两组因数中,2和3本身是质数,但6和9都是合数。因此,2和3就叫做18的质因数,而6和9不能称为质因数。那么,有没有一组数字,它们的公因数只有1呢?比如5和7,5的因数是1和5,7的公因数是1和7,它们共有的因数是1。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三个概念,教师进行总结:质数只是一个数字,质因数虽然也是一个数字,但相对另外一个数字而言,它不能独立存在;互质数不是一个数字,它是相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字而言。
上述案例中,教师由质数入手,分别给学生引入质因数和互质数的概念,找到三个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让学生能够正确区分和理解概念,达到分辨概念特征的学习目的,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
五、学习核心观念,形成概念体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把握教学内容和要求,深入研读教材,掌握教材的主要概念,并以主要概念為核心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建立整体观念,从设计教学方案初期对概念进行深入分析,再整体分析单元内容,最后由单元拓展到教材的各个层面,引导学生对教材各年级的学习内容重点和难点知识有了整体把握,形成结构化的概念体系,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一课中,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百分数的概念,教师设计了一个情境:将铅笔盒中的6根铅笔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几根?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2根。教师追问:每人得到百分之几?如果平均分给2个人呢?学生分别给出答案,对百分数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让学生对“数”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教师让学生说一说整数、分数、小数的意义,它们和百分数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百分数是否可以化成小数,百分数是否可以化成分数。学生对几种数的表示方法互化进行讨论,小数化成分数只需要看小数点后面有几个零,就在1的后面填几个0作为分母,把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为分子即可;而分数化成小数,能除尽时化成有限小数,不能除尽的则化成无限小数。随着问题的深入,学生逐步理解了数学概念,形成数的概念体系。
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具体数据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百分数概念。通过教师进一步点拨,学生将“数”的概念联系起来深化认识,发现数与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找到其中互化的方法,逐步建立概念体系。
总之,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发展规律,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以教材为出发点凸显知识特征,优化概念教学,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深刻体会概念本质,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达成。
【参考文献】
[1]徐宏达.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实施的策略[J].新课程(综合版),2018(12).
[2]蒋萍红.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8(35).
[3]陈满英.将本质属性追求到底:例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J].湖南教育(C版),2018(12).
[4]戴园.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重点:从理解和明确概念入手[J].科普童话,2018(41).
【作者简介】陈本宇(1981— ),广西玉林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现就职于玉林市玉州区仁原镇中心小学,主要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