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软土路基滑塌原因分析及治理

2021-10-25 04:17徐宇峰
工程技术研究 2021年17期
关键词:桩间路堤刚性

徐宇峰

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56

在公路工程建设中,软土是较为常见的特殊性岩土,因其承载力低、压缩性高、空间分布差异性大等特点,常制约着平原水网区高速公路建设的进度、工程质量与工程规模[1]。软土路基失稳破坏在工程建设中也时常发生,文章结合具体的工程案例,在整体稳定性分析满足要求时,即剪切滑动破坏下的稳定性系数较高,刚性桩加固治理段落仍发生了滑塌破坏,基于此,文章分析了该刚性桩治理路段的软基失稳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轻质土填筑治理方案。

1 项目概况

滑塌失稳段落为冲湖积平原地貌,地形平坦开阔,大多为农田及鱼塘。表层软土层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湖积、冲积层,主要由粉质黏土、淤泥质土夹砂土等组成,填方路段软土按成因类型属于湖湘沉积,钻探揭示厚度为3.4~12.5m,灰褐色,呈流塑状,高压缩性;下伏硬塑状粉质黏土,黄褐色,该层沿路线轴向方向稍有起伏;下部为侏罗系武昌群强风化泥质砂岩,砂质结构,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路基滑塌失稳段落K17+150~K17+345段路基段设计中心填高为7.1~8.9m,平均填高约8.1m,最大填高为8.9m。填方坡率为1∶1.5,护坡道宽1m。原软土路基治理方案如表1所示。

表1 原软土路基设计治理方案 单位:m

该段路基、路面工程施工完成后,于2020年12月25日在例行巡查中发现K17+160~K17+230左幅内侧行车道靠中分带位置出现纵向裂缝,裂缝宽度为2~8cm,至次日凌晨K17+160~K17+230段左幅路基陡然出现沉陷破坏,与右幅路基错台最大高度约5m,前后相邻路基亦出现纵向裂缝。根据现场勘察及地质雷达探测情况,该段路基左幅已经形成整体破坏,坡脚线外5~10m处地表有轻微隆起,右幅也已形成相对较轻的破坏。

2 滑塌原因分析

刚性桩复合地基有两种设计思路:(1)短而密刚性桩复合地基,与柔性桩复合地基类似确定桩间距及桩长,相当于利用刚性桩代替柔性桩,桩身范围内存在较大范围的等沉区,可近似看作复合材料地基、实体基础,属于传统的复合地基,破坏模式通常为剪切破坏[2]。(2)长而疏刚性桩复合地基,按照大承载力、大间距、大桩帽的原则进行设计,通常没有等沉区或等沉区较小,土拱效应产生后由刚性桩和桩间土共同承担顶部荷载,属于广义复合地基。在此模式下,当桩间土承担的荷载过大而土体强度又相对较低时,桩间土易产生绕过桩体的流状滑动,刚性桩破坏模式以受弯断裂为主,往往表现为“脆性破坏”,滑塌具有突发性,需限制桩间土沉降和位移来避免刚性桩受弯断裂,这类破坏类型被称为绕流滑动。

该段软土路基处于密集鱼塘及沟渠路段,路堤左侧坡脚大部分为鱼塘,坡脚处的临空面是路基下方流塑状软土较好的流通通道,会对路基稳定产生不利影响[3]。查阅施工记录,受疫情影响,复工后路基填土速率过快,软土层排水固结不充分,也成为此次事故的诱因之一。

经过现场补充勘察及地质雷达探测分析,路基区水塘密布,基本无硬壳层;软土呈流塑状,抗剪强度很低,且路基横断面方向软土层厚度存在空间差异,左侧软土厚度明显大于右侧;通过勘察坡脚软土隆起位置及现场清理处理,确定路基下软土发生了绕流滑动,刚性桩已断裂或已偏移倾斜;路基右侧路面层以下经雷达探测已出现拉裂破坏[4]。

3 强度参数确定

治理设计根据现场裂缝及坍塌产生过程对原地勘参数进行反算修正,确定参数后再进行治理计算分析。对原设计方案进行计算,该段落的路堤稳定性安全系数>1.3,表明此处复合地基采用整体稳定分析设计是不合理的,桩间土实际已发生绕流滑动。通过查阅施工记录及变更设计文件,K17+158~K17+440段路基填筑至4m高时,出现过纵向裂缝,临时反压治理后,经一段时间观测,裂缝未发展,此次路基及路面工程施工完成后,K17+160~K17+230段路基在短时间内出现沉降滑移破坏,推测原复合地基桩已破坏失效,综合两种破坏模式及实际情况建模反算,得出现状地基极限状态下淤泥质软土黏聚力c=8kPa、内摩擦角φ=2°。

4 治理方案设计

治理方案设计原则如下:(1)路基填筑在当前高度下发生沉陷、开裂破坏,在综合考虑稳定性、施工便捷性及工期要求的基础上确定变更设计方案;(2)根据现场勘察及地质雷达探测情况,发现路面结构层以下部位存在不密实现象,疑似裂缝类病害,且左幅疑似裂缝情况较右幅严重;(3)原加固管桩因路基产生绕流滑动破坏,且破坏过程短,因此反算时将管桩作为已完全失效考虑,不计入原加固管桩的作用;(4)不考虑原路基填筑中土工格栅等附加措施的作用。

基于以上原则,分别对K17+150~K17+345段滑塌破坏左幅全部挖除后填筑泡沫轻质土至路床标高,通过试算,右幅挖除保留至原路基2.5m高填土,卸载后填筑泡沫轻质土至路床标高,路基两侧在原征地范围内宽填20m(填土高度为2.5m)作为反压护道,以此为模型采用有限元计算分析,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路堤整体滑动安全系数为1.372,路堤整体稳定性满足要求。最终拟订的治理方案如图2所示。

图1 变更稳定性分析计算结果

图2 变更设计治理方案(单位:m)

轻质土路堤需考虑抗浮稳定性,该段路基段设计中心填高7.1~8.9m,平均填高约8.1m,泡沫轻质土底部标高14.1m,最大内涝水位为19.88m。因此最大内涝时路基浸水深度为5.78m。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进行抗浮稳定性计算,填土高度为7.1~8.9m,对应的抗浮稳定系数为1.09~1.27,抗浮稳定满足规范要求[5]。

软土路基需进行沉降计算,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进行沉降计算分析,工后沉降为0.167m,小于规范要求的容许工后沉降,即一般路段小于0.3m,涵洞通道处小于0.2m的要求[5]。

5 结论

(1)当桩间土的工程性质很差时,其承受路堤传递的荷载较大,因其流动性强的特性,刚性桩复合地基存在绕流滑动破坏失稳的可能性;(2)在软土性状很差且软基失稳的状况下,可采用轻质土进行治理;(3)软土路基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明确其空间分布特征,治理措施应根据空间分布进行调整,并在施工过程中控制路基填筑速率,预留足够的固结沉降时间。

猜你喜欢
桩间路堤刚性
膨胀土地铁车站深基坑桩间土失稳特征研究
自我革命需要“刚性推进”
路堤下CFG桩-筏复合地基桩土应力分析及地基反力模型探讨
加权p-Laplace型方程的刚性
路堤下CFG桩复合地基稳定分析方法探讨
锻锤的打击效率和打击刚性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试验成果分析
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堤临界高度研究
桩-筏(网)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现场测试研究
一线定位 彰显监督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