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晓利
(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四川 西昌 615000)
肺癌作为临床中十分常见的一种肿瘤疾病,肺癌早期准确诊断并及时采取治疗对患者预后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因为各个因素影响,早期患者通常难以发现疾病,等到确诊时病情已经步入中晚期阶段,这时已经耽误最佳治疗时机,从而给临床治疗增添加大难度。临床针对中晚期肺癌大多需要采用放射技术进行治疗,但是以往传统放射治疗存在较大的并发症发生风险,并且放射剂量应用有限,无法对病灶进行有效清除,所以难以合理控制病情发展,最终导致大多数患者出现疾病复发[1]。近几年以来,临床中逐渐采用立体定向放射方法进行治疗,该方法疗程相对较短,放射剂量大,可以给予肿瘤开展聚集式照射,从而合理清除患者病灶。基于此,此次就立体定向放射与传统放射疗效展开探究。
1.1 一般资料。此次研究主要从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接收共65例肺癌患者当作研究对象,入选标准:患者均经过临床检查确认符合肺癌疾病诊断标准、已自愿签署研究同意书。排除标准:排除治疗禁忌证、精神疾病、身体重要脏器衰竭患者。利用随机分组法进行分组,分成常规组(32例)与研究组(33例)。常规组男20例,女12例,年龄54~75岁,平均(62.14±2.55)岁,病程1~3年,平均(1.12±0.23)年,其中肺腺癌8例、鳞状细胞癌13例,肺腺鳞癌6例、未分化癌5例。研究组男22例,女11例,年龄55~74岁,平均(62.53±2.42)岁,病程1~4年,平均(1.15±0.21)年,其中肺腺癌9例、鳞状细胞癌11例、肺腺鳞癌7例、未分化癌6例;将两组资料对比后发现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常规组应用传统放射技术治疗,主要给予患者前后野、原发灶、纵膈前后对穿照射,如果放射剂量达到40 Gy/20 f/28 d后,需要在斜野或侧野上避开脊髓,并把剂量增加至60 Gy/30 f/42 d[2]。研究组应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需要先给予患者体质进行合理评估,如果患者体质相对较差,并且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则需要直接开展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其他患者则需要先采用常规放射治疗,方法与常规组一致,接着采用CT检查观察患者病灶残留情况,当明确患者并未存在炎症、血象正常且远处并未存在转移症状,则可以给予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严格根据要求制定和各个非共勉照射野性状与大小适应有机玻璃模块,并针对6~7条弧开展多角度与全方向无重复照射,6MV-X线,5 Gy/次,1次/2 d,共进行6次,剂量为30 Gy/6f/12 d[3]。另外治疗期间给予对症治疗,预防并发症。
1.3 观察指标。检测统计治疗前后患者FEV1、FEV1/FVC与6分钟步行距离等肺功能指标;并应用生活质量评分量表对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情况进行评估,分值共100分,分数越高则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高。临床疗效评估标准如下:患者接受治疗后,如果病灶彻底消退,且一个月时间内未产生新病灶,则可以评估疗效为完全缓解;若是病灶缩小范围超过一半,且1个月时间内未产生新病灶,则可评估为部分缓解;如果病灶缩小25%~50%,没有新病灶产生,则可评估为好转;如果治疗后患者病灶缩小低于25%,则可以评为稳定;若是患者病灶并未缩小甚至增大,并且产生新病灶,则评为疾病发展;治疗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好转)/总例数]×100%。观察统计治疗后患者刺激性干咳、放射性肺炎与急性腹泻等并发症情况,同时1年后随访调查患者生存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数据主要通过SPSS23.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采用χ2进行检验,并用(n/%)表示,如果处理分析结果P<0.05,则可以表示统计学数据有差异。
2.1 肺功能改善情况。如表1数据统计所示,治疗前两组肺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治疗后,两组患者肺功能均取得改善,但相比下研究组FEV1、FEV1/FVC与6min步行距离指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统计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
表1 统计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
组别 例数 FEV1(%) FEV1/FVC(%) 6min步行距离(m)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常规组 32 34.15±6.54 38.61±7.53 31.41±7.53 33.59±7.64 371.39±14.47 393.24±15.11研究组 33 34.27±6.17 42.58±7.96 31.24±7.48 48.58±7.85 373.25±13.58 406.41±14.37 t-0.0761 2.0644 0.0913 7.7987 0.5345 3.6016 P-0.9396 0.0431 0.9275 0.0001 0.5948 0.0006
2.2 临床疗效。经过疗效评估统计后如表2所示,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疗效评估统计(n,%)
2.3 生活质量情况。经过评分量表统计后如表3所示,治疗后研究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统计生活质量评分()
表3 统计生活质量评分()
组别 例数 生理职能 精神健康 躯体功能 心理健康常规组 32 63.54±3.85 63.17±5.22 65.56±6.11 68.14±5.36研究组 33 75.14±4.02 73.65±5.73 75.85±6.03 73.58±6.22 t - 13.3441 8.6573 8.3297 4.2423 P - 0.0000 0.0000 0.0000 0.0001
2.4 并发症情况。治疗后观察统计,常规组患者中有4例患者出现放射性食管炎,3例患者出现刺激性干咳,2例患者引发放射性肺炎,总发生率28.12%;研究组患者中有1例患者发生放射性食管炎,1例患者出现刺激性干咳,1例患者发生放射性肺炎,总发生率9.09%;两组对比后,显然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显著(χ2=3.9101,P=0.0479)。
2.5 随访调查患者生存情况。患者治疗1年后进行随访调查,结果发现常规组患者中有6例患者病情恶化死亡,26例患者生存,总生存率81.25%;研究组患者中只有1例患者死亡,32例生存,总生存率96.96%;两组生存率对比,研究组显然更高,组间对比差异显著(χ2=4.1777,P=0.0409)。
肺癌作为现阶段临床中十分多见的恶性肿瘤疾病,肺癌发生和日常生活中吸烟或者长期吸入有害气体有着一定关系,一旦引发肺癌,则会给患者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致死率较高[4]。以往临床中主要采用传统放射技术治疗,但是如果想要有效治疗患者局部病灶组织,则需要加大放射剂量,但是剂量过大时又会导致患者产生并发症,所以传统放射技术治疗效果存在一定局限,难以得到提高。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是近几年广泛应用的一项治疗技术,该方法可以对患者病灶进行有效局部治疗,以控制病情发展,同时还可以降低患者肺功能损伤,促使肺组织及功能得到合理恢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由于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可以针对病灶组织进行聚集性放射治疗,所以局部照射剂量较高,促使治疗具有针对性,避免对其他周围组织造成伤害,降低并发症发生[5]。本次结果中,研究组肺功能指标、生活质量评分、治疗有效率与随访1年生存率均高于常规组,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综上所述,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相比传统放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可改善患者肺功能,延长生存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