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昌勇,高丽,腾兆平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江苏 扬州 225200)
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活环境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急性脑梗死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1]。据悉,急性脑梗死疾病发病较急、病情进展快,若在短时间内没有控制病情,会严重损伤患者的脑部神经系统,进而给患者造成不可逆的损伤[2]。急性脑梗死疾病的发病原因在于患者的脑部血液循环存在障碍,进而出现脑组织缺血、缺氧等异常状况,其致残率、致死率常年来居高不下,严重威胁着我国居民的生命安全健康[3]。为进一步提高急性脑梗死疾病的救治效果,提高救治成功率,挽救患者的生命,实施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极为重要。阿替普酶是近年来新兴的溶栓治疗药物,其应用效果较好,应用于急性脑梗死疾病能有效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而挽救患者受损脑组织,促进血液正常流动,减少疾病损伤。本文就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9年4月至2021年1月规划为样本收集时区,并就该时区内于江苏省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行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治疗的72例患者作为本研究样本对象。基于不同治疗方法,均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45~88岁,平均(64.45±6.45)岁。观察组男17例,女19例;年龄45~88岁,平均(64.23±6.04)岁。纳入标准:①对象均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测确诊为急性脑梗死;②对象具完整的临床资料;③研究涉及治疗及药物耐受者。排除标准:①意识模糊、表达障碍者;②具心、肝、肾等器官及系统疾病者;③合并其它慢性及严重器官疾病者。负责医师均就医疗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诠释,对象信任了解后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内容也上报本院伦理委员会征得同意。分组后对象临床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对象均予以常规颅脑CT检查等,之后制定合理的治疗措施,告知药物使用情况。对照组对象予阿斯匹林肠溶片口服治疗(生产企业:Bayer Health Care Manufacturing S.r.l.(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71021),当NIHSS评分大于3分时,无禁忌证的非心源性患者发病后阿斯匹林使用剂量为200 mg/d,急性期后改为预防剂量。发病24 h内且无禁忌证的非心源性患者,NIHSS评分小于等于3分时,予阿斯匹林100 mg加氯吡格雷75mg双抗,氯吡格雷首剂负荷量为300 mg(氯吡格雷生产企业:Sanofi Winthrop Industrie、国药准字J0080090、规格75mg),双抗时间三周。观察组对象则予以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使用方法:阿替普酶0.9 mg/kg(最大剂量90 mg)静脉滴注,其中10%在最初1分钟内静脉推注,其余持续滴注1 h[4-5]。(阿替普酶生产企业名称:Boehringer Ingelheim Phama GmbH&Co.KG(德国)、国内联系单位:上海勃林格殷格翰药业有限公司、执行标准:进口药品注册标准JS20160047、批准文号:进口药品注册证号S20160054、S20160055)。
1.3 评价指标。依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NIHSS)评价两组对象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越严重。同时统计两组对象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不良反应包括:脑出血、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
1.4 统计学分析。研究涉及统计、运算、分析均予统计学软件SPSS 22.0处理。过程中计量资料(评分指标)予()表示,组间t检验;计数资料(发生率)予%表示),组间χ2检验。结果值予P表示,若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评分情况。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对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比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表1 两组对象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评分对比()
表1 两组对象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评分对比()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3个月对照组 36 74.34±6.45 46.45±4.34观察组 36 74.23±6.23 34.12±3.20 t - 0.074 13.720 P-0.941 <0.001
2.2 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观察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2.78%)显著低于对照组(16.67%),比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见表2。
表2 两组对象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表[n(%)]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渐严重,各类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威胁着我国居民的生命安全健康。而急性脑梗死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相较于其他慢性心脑血管疾病,其起病更急、病情进展更快,若在短时间内没有及时控制患者的病情,极易给患者的身体造成不可逆的损伤[6]。临床研究证实,急性脑梗死疾病的患者多伴有局部血栓,进而使患者动脉狭窄问题更加严重,使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引发脑组织坏死。若在患者急性脑梗死发病后未采取及时有效地进行干预和治疗,恢复脑梗死患者血液灌流问题,还会导致患者的病情进一步加重,进而使患者死亡。有学者证实,在超早期急性脑梗死阶段对患者实施治疗对疾病的诊治和预后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临床可通过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疾病,进而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水平。以往医生多采用静脉注射溶栓药物以及指导患者口服药物的方式来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但治疗效果有限[7]。
阿替普酶属于借转基因技术合成的药物,能与患者机体血栓中的纤维蛋白相互作用,进而形成复合体。阿替普酶应用于急性脑梗死疾病治疗,能通过药物强力的溶栓能力,促进患者脑部血液流通,达到恢复患者脑部神经功能的作用。研究证实,阿替普酶应用于人体后,对人体循环血液纤溶系统的影响较小,出现全身纤溶的概率极低,能有效降低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促进患者快速恢复。而依据本次研究提示,经阿替普酶治疗3个月的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34.12±3.20)显著低于对照组(46.45±4.34)(t/P值:13.720/<0.001);且该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78%)也显著低于对照组(16.67%)(χ2/P值:3.968/<0.05)。结果充分证实了该药物就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理想效果。
综上所述,在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治疗中应用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减少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损伤,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