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 何时补齐协同育人的“短板”

2021-10-24 05:21本刊编辑部
教育家 2021年36期
关键词:短板协同育人

本刊编辑部

当前,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已经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規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成为我国“十四五”期间重要的教育议题。从宏观层面说,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升华,是将儿童变成人才的地方;从微观层面看,社区教育是社会教育的终端体现,儿童生活在社区中,儿童发展在本质上是由其在家庭、在学校、在社区的经历所构成的。协同育人的目标,正是积极建立家校社相结合的立体式、全覆盖育人网络,发挥不同主体各自的优势。然而实践中,社区教育往往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成了协同机制中的“短板”。

有学者指出,现代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概念窄化,过分强调教育的工具性,而割裂教育的社会性和社区性。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社区是儿童的重要教育资源,它的功能无法被家庭和学校完全替代。缺少了与社区的接触和交往,儿童被困在刷题的角落里:在抽象的知识学习中,他们的活动范围和活动资源都在萎缩,精神世界也走向封闭,现实感愈发薄弱。儿童成长离不开社区的大课桌。让孩子了解社区、了解身边存在的问题,从而逐渐理解和参与社会,学会建立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能有效避免孩子陷入学习和生活的无意义状态。

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培养能够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发出的强烈信号。创新并非凭空而来,儿童对知识的渴望还需匹配恰当的方法,才能迸发出新的生命力。解决“需求”问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实践环节,避免创新沦为空中楼阁,为育人改革指明了方向。社区为创新人才的孕育提供了百花盛放的大讲堂。从兴趣爱好出发,融入社区,儿童在熟悉的环境里换个视角认识世界,在实践和碰壁中调整策略,逐渐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社区教育在地化的育人方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为保障创新素质培养的针对性添上一把火。

疫情改变了世界的生态,也加快了教育转型的脚步。当终身学习成为席卷世界的潮流,养成学习的习惯和获得继续学习所需的各种能力,才能应对来自各方面的变化和挑战。现代终身教育体系囊括了学前、学校和继续教育,其终身性、全民性、灵活性等特点,决定了社区教育要在开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以生态治理的思维审视,城市化进程中,缺失了社区教育的弥合,“化人”的任务会更加艰巨;在社区教育短缺、无法跟进育人需求的情况下,家校也将在孤岛困境中徘徊。社区把孩子带入多元包容的存在,是培养整体思维的活教材。重塑学习环境,打破学科界限,社区教育将教育乃至社会转型的治理问题囊括其中,也成为撬动教育转型的重要支点。

新时代社区教育,亟待探索新内涵,赋予新价值。这是遵循儿童成长规律的要求,是满足社会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也是推动教育转型未来发展的命题。

不同于义务教育拥有强大的政府支撑、丰富的优质资源、完善的格局体系,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还不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战略背景下,社区教育的发展要朝向何方?怎样建立符合家校需求、满足儿童成长需要的社区教育服务体系?社区教育如何有效整合地方政府、学校、社区、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多方资源?又如何在儿童发展取向下,反哺社区居民,实现长足发展?本期“聚焦”,我们带着疑问,探索补齐“短板”之道。

猜你喜欢
短板协同育人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聚焦短板弱项 精准发力施策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木桶短板理论”更具人生价值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京津冀协同发展
中国电子政务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