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潇
车祸伤可分为减速伤、撞击伤、碾挫伤、跌扑伤等多种类型,且临床以减速伤和撞击伤为主,且随着交通业的不断发展,导致车祸伤发生率呈上升趋势[1]。国内学者研究表明[2]:车祸伤患者中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cute traumatic coagulopathy,ATC)发生率较高,且多发生在患者创伤早期,由此引起不可控制的失血是车祸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简明损伤定级标准(abbreviated injury scale,AIS)-损伤严重程度(injury severity score,ISS)评分系统是临床上常用的损伤评估系统,能根据损伤的解剖部位、严重程度等,对患者全身不同的区域损伤进行评估[3]。借助AIS-ISS评分系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患者的损伤部位、严重程度,不仅能评价患者预后,亦可指导急诊外科抢救,尽可能缩短患者诊断时间,为患者后续治疗奠定基础[4]。但是,临床上车祸伤患者外科急诊抢救过程中AIS-ISS评分系统与凝血功能的关系研究较少[5]。因此,本研究以车祸伤外科急诊患者为对象,探讨AIS-ISS评分系统在车祸伤患者外科急诊中的应用及与凝血功能的关系,报道如下。
选择2020年3月—2021年4月车祸伤外科急诊患者76例作为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急诊救治,并对患者进行入院14 d追踪随访,根据患者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死亡组9例,男5例,女4例,年龄18~73岁,平均(58.71±6.85)岁;病程1~6 h,平均(3.41±0.69)h;体质量指数(BMI)18~29 kg/m2,平均(23.61±3.29)kg/m2;合并症:高血压1例,糖尿病2例;存活组67例,男39例,女28例,年龄19~72岁,平均(58.75±6.87)岁;病程1~7 h,平均(3.49±0.76)h;BMI19~30 kg/m2,平均(23.88±3.33)kg/m2;合并症:高血压7例,糖尿病5例。采用AIS-ISS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估,根据评分结果分为轻型组(ISS评分<17分)和重型组(ISS评分≥17分)。
纳入标准:(1)入组者均为车祸伤患者[6],送入急诊科救治;(2)均能完成AIS-ISS评分系统、凝血功能测定,且患者均可耐受;(3)具有完整的基线及随访资料。排除标准:(1)精神异常、认知功能异常或伴有凝血功能异常者;(2)伴有恶性肿瘤、车祸前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者;(3)血液系统疾病、伴有自身免疫系统异常者。
(1)常规急救干预。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常规给予急诊外科救治方案,如:健康宣教、用药指导、康复锻炼及并发症预防等;多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交流,积极询问患者疾病史、药物过敏史等,对患者身体状态进行全面评估[7]。(2)AIS-ISS量表评估。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急诊救治,并对患者进行追踪随访,根据患者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采用AIS-ISS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估,具体如下:量表中将人体损伤部位分为头颈部、面部、胸部、腹部、四肢及体表6个区域,每个区域均采用1~6分6级评分法评估,其中1分表示轻度,6分表示目前无法救治,分值越高,损伤越重。AIS-ISS是将身体3个重要损伤区域最高AIS值的平方和,总分1~75分,轻伤<17分,重伤≥17分;对于ISS>20分时外伤与死亡后果具有强相关性[8-9];ISS>50分存活者较少;根据评分结果分为轻型组(ISS评分<17分)和重型组(ISS评分≥17分)。(3)凝血功能测定。所有患者入院后取外周血3 mL,30 min离心,速度2 000 r/min,离心后置于低温下,备用。采用全自动凝血仪(型号TOP500)测定患者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水平[10]。(4)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软件对车祸伤患者AIS-ISS评分与凝血功能进行相关性分析。
采用SPSS 24.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行χ2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 (±s)表示,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软件对车祸伤患者AIS-ISS评分与凝血功能进行相关性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死亡组PT、APTT、TT水平均高于存活组(P<0.05);FIB水平均低于存活组(P<0.05),见表1。
表1 死亡组和存活组凝血功能比较( ±s)
表1 死亡组和存活组凝血功能比较( ±s)
组别 例数 PT(s) APTT(s) TT(s) FIB(g/L)存活组 67 10.59±2.14 41.04±3.59 17.45±2.41 2.43±0.51死亡组 9 16.42±3.59 54.31±4.63 26.39±3.35 1.67±0.43 t值 - 4.760 8.271 7.741 4.863 P值 - 0.000 0.000 0.000 0.000
车祸伤患者均完成AIS-ISS评分,患者中ISS评分<17分50例,≥17分26例;重型组PT、APTT、TT水平均高于轻型组(P<0.05);FIB水平均低于轻型组(P<0.05),见表2。
表2 不同AIS-ISS评分下凝血功能比较( ±s)
表2 不同AIS-ISS评分下凝血功能比较( ±s)
组别 例数 PT(s) APTT(s) TT(s) FIB(g/L)轻型组 50 9.63±1.69 39.68±3.43 16.93±2.36 2.49±0.54重型组 26 17.68±3.64 56.43±4.69 27.42±3.37 1.63±0.41 t值 - 10.693 16.108 14.168 7.755 P值 - 0.000 0.000 0.000 0.000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车祸伤患者AIS-ISS评分与PT、APTT、TT水平呈正相关性(P<0.05);与FIB水平呈负相关性(P<0.05),见表3。
表3 车祸伤患者AIS-ISS评分与凝血功能相关性分析
车祸伤属于高能量撞击引起的多发伤,与坠落伤存在一定差别。临床上,根据损伤原因统计,车祸伤居第一位,坠落伤居第二位,具有较高的死亡率[11]。既往研究表明[12]:车祸伤患者多为腹部和/或盆腔脏器、上肢伤,且患者伤后抢救的关键在于早期进行抢救,且患者就诊时间越短,救治效果越好,尤其是对于入院神志不清、伴有大出血、通气障碍患者。因此,对于车祸伤国内均强调伤后“黄金1 h”的抢救,尽可能缩短患者确定下治疗时间。
AIS-ISS评分系统属于临床上常用的预测、评估效果,能为损伤严重程度的评判提供较为科学、客观的良好标准,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既往研究表明:AIS-ISS评分系统能将多个损伤部位进行综合量化评估,不仅能反映单一器官的损伤程度,亦适用于多发伤,广泛用于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损伤患者中[13]。本研究中,入组患者均为车祸伤患者,引入AIS-ISS评分系统能快速反映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基于量化值帮助评估患者的客观损伤情况。本研究中,死亡组PT、APTT、TT水平均高于存活组(P<0.05);FIB水平均低于存活组(P<0.05);ISS评分<17分50例,≥17分26例;重型组PT、APTT、TT水平均高于轻型组(P<0.05);FIB水平均低于轻型组(P<0.05),从本研究结果看出,AIS-ISS评分系统能预测患者预后,评价患者疾病严重程度,且与患者凝血功能存在紧密的联系。同时,从本研究结果看出,车祸伤患者发生后常会引起凝血功能紊乱,且凝血功能发生率与死亡有关[14]。国内学者研究表明[15]:车祸伤患者发生后,凝血功能异常与组织低灌注引起蛋岛C-凝血酶调节蛋白系统过度活化,产生全身性抗凝及原发性纤溶亢进,进一步增加失血量,增加失血性休克及器官衰竭发生率。为了进一步分析车祸伤患者AIS-ISS评分与凝血功能的关系,本研究中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车祸伤患者AIS-ISS评分与PT、APTT、TT水平呈正相关性(P<0.05);与FIB水平呈负相关性(P<0.05)。因此,临床上对于车祸伤患者应加强患者AIS-ISS评分系统评估,预测患者凝血功能,评价患者远期预后,为临床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AIS-ISS评分系统用于车祸伤患者外科急诊中效果理想,能反映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且与患者凝血功能存在紧密联系,可指导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