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经济学的融合发展
——基于循证逻辑的证据研究

2021-10-23 01:36魏丽莉魏志鹏
兰州学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循证经济学证据

魏丽莉 陶 杰 魏志鹏

一、引言

所有的社会科学研究,本质都是通过解决社会问题来改善人类生存境遇、提升生活福利(1)魏丽莉、斯丽娟:《循证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1页。,而被誉为“社会科学皇冠上的宝石”的经济学,近年来却在经济决策、政策实施和成果应用中面临着巨大挑战。这些挑战与经济学研究密切相关,而学术研究的基础是证据。学者们多从经验的角度出发,采用公开可得的宏观与微观数据作为证据,构建模型对研究假说进行验证(2)田国强、李双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银行流动性创造: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经济研究》2020年第11期。(3)廖福崇:《基本公共服务与民生幸福感:来自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经验证据》,《兰州学刊》2020年第5期。(4)曾建光、伍利娜、王立彦:《中国式拆迁、投资者保护诉求与应计盈余质量——基于制度经济学与Internet治理的证据》,《经济研究》2013年第7期。;或基于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理论,通过模型或实验证据,对消费者、企业家等个体的经济行为进行研究(5)范进、赵定涛、洪进:《消费排放权交易对消费者选择行为的影响——源自实验经济学的证据》,《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第3期。(6)靳卫东、高波:《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企业家创新行为的经济学分析》,《经济评论》2008年第5期。(7)何浩然、张杰、裴朋圆等:《独生子女的信任歧视及其来源:来自经济学实验的证据》,《经济评论》2021年第1期。(8)李彬、白岩:《学历的信号机制:来自简历投递实验的证据》,《经济研究》2020年第10期。;或基于准自然实验,结合特定方法得出研究证据(9)孙雪娇、翟淑萍、于苏:《柔性税收征管能否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来自纳税信用评级披露自然实验的证据》,《中国工业经济》2019年第3期。(10)周波、赵国昌:《中国间接税税负归宿研究:汽车市场准自然实验的证据》,《经济研究》2020年第3期。,以增强研究结果的科学性与精准性,可见证据在经济学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但要注意,主流经济学以“理性经济人”为基本假设,研究过程过度依赖于严格的假定限制和抽象的数学模型,这种看似“严谨”的研究范式正在将现代经济学不断推离真实世界,丧失了决策指导的科学性、经济预测的有效性及其作为社会科学的实践意义,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争论和质疑(11)魏丽莉、斯丽娟:《循证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1页。。

因此,经济学必须睁开眼睛,观察现实世界(12)金碚:《经济学:睁开眼睛,把脉现实!——敬答黄有光教授》,《管理世界》2019年第5期。,以时代变革与社会需求为背景,以解决实际经济问题为导向,促进交叉融合、创新研究范式,推动决策领域和实践层面“科学化”,从而达到最佳的政策效果与治理状态(13)魏丽莉、张晶、斯丽娟等:《循证经济学的逻辑推演、范式变革与发展前景》,《图书与情报》2018年第3期。。

经济理论的创新根植于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沃土,在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格局的进程中,新文科具有关键作用。这是一种超越传统文科,融合理、工等外部学科要素,以新时代、新经济及新产业为背景,以继承创新、交叉融合为主要建设途径,以打破“科学共同体”的固有认知(14)马骁、李雪:《创新与融合:学科视野中的“新文科”建设》,《中国大学教学》2020年第6期。,带动文科建设拓展新思维、形成新范式、构建新格局为本质(15)龙宝新:《中国新文科的时代内涵与建设路向》,《南京社会科学》2021年第1期。的包容性人文社会科学框架(16)王铭玉:《新文科——一场文科教育的革命》,《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17)段禹、崔延强:《新文科建设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向》,《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18)安丰存、王铭玉:《新文科建设的本质、地位及体系》,《学术交流》2019年第11期。。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人类社会及文明的发展与哲学社会科学有着密切联系,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培养高素质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至关重要,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成为坚定我国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19)樊丽明:《“新文科”:时代需求与建设重点》,《中国大学教学》2020年第5期。(20)周毅、李卓卓:《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中国大学教学》2019年第6期。。在此背景下,2018年教育部颁布“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2020年全国新文科建设工作会召开,进一步提出了发展新文科的时代与社会诉求(21)李凤林:《加快建设“新文科” 主动引领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2020年第1期。(22)宁琦:《社会需求与新文科建设的核心任务》,《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文科背景下经济学研究理念的科学性、指导决策的有效性以及服务社会的实践性是其融合发展的迫切需要。

基于经济学面临的巨大挑战与国家战略的重大需求,循证理念的引入恰逢其时。循证理念最早源于医学,在广泛运用于医学各个分支后,迅速与社会科学深度融合,为其融入经济学提供了重要借鉴。循证理念的核心是基于当前可得的最佳证据,围绕管理者、研究者、实践者及实践对象四方利益主体进行科学的证据分析,从而准确、明智地做出决策(23)杨克虎、魏志鹏:《探索新文科背景下循证社会科学新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2月8日。(24)魏志鹏、杨克虎:《循证社会科学视角下的新文科建设路径研究》,《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25)魏丽莉、杨颖、杨克虎:《循证经济学研究的进展与趋势》,《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年第3期。。一方面,以循证理念解决经济学问题,能够搭建研究与实践的双向通道,借助证据研究最大化考虑各利益主体的现实需求,从而实现研究过程的科学性、经济决策的有效性以及成果应用的实践性;另一方面,循证逻辑与经济学的结合具有天然的逻辑自洽性。学者Ian Shemilt指出经济问题是循证实践的重要部分(26)Shemilt I, Mugford M, Byford S, etal.,“Incorporating Economics Evidence”, Cochrane Handbook for Systematic Reviews of Interventions: Cochrane Book Series, 2008,pp.449-479.,而经济学几千年来的思想流派及方法演变多元化突出、交叉性较强,其本质也是从证据生产到证据实践的过程(27)魏丽莉、王馨雅、杨克虎:《从理论驱动到数据驱动:循证视角下经济学证据的演化与发展》,《图书与情报》2018年第6期。。

本文基于新文科的建设背景,尝试以循证逻辑探索经济学融合发展的科学性、有效性以及实践性问题。为更好地勾勒循证理念运用于经济学的研究思路,借鉴现有学者成果,在循证医学和循证社会科学的前期基础上,构建了证据来源、证据生产、证据评价以及证据实践的全证据链(28)魏丽莉、斯丽娟:《循证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24-44页。。循证逻辑下结合定量与定性研究的证据分析,增强了本文研究的科学性;时间纵向视角下聚焦利益主体的研究脉络,提升了研究结论的有效性;而研究框架的科学构建,深化了研究成果服务经济社会的实践性。从证据源出发的生产与评价过程总体概括为证据转化,是本文研究的主体,在此基础上,证据实践部分是总结证据研究的结论,对应形成政策建议服务于循证实践。

二、经济学融合发展的证据研究框架构建

证据是人类在形成证明性推理的认识过程中所使用的材料(29)Bentham J., Hildreth R.,“Principles of Legislat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Nursing .1965,12,pp.1-87.,是循证研究的核心要素。循证理念下的经济学研究主要是获取、整合、分析、判断各类证据,最终形成高质量的决策证据。从证据演化历程的角度溯源,这一过程包含证据来源、证据生产、证据评价、证据实践四个环节(30)注释:循证经济学中,政策实践指南环节目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理论较为空白,无法加入本文的证据链进行深入研究,故而剔除。,以利益主体为脉络形成证据链条,进行科学的生产、评价、转化和运用。基于此,本文构建了经济学融合发展全证据链分析框架(图1),四个环节两大步骤形成全方位一体的研究范式,环环紧扣、相互影响,推动研究过程趋于科学、研究结论更加有效、研究成果指导实践。

图1 循证逻辑下经济学融合发展的全证据链框架图

为更清晰地理解全证据链框架,将证据来源、证据生产及证据评价整合为证据转化,是证据实践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全证据链的第一步骤。

如图1,证据源是全证据链的开端,是证据研究的基础。由于经济学研究以人类及其所处的社会为研究对象,具有不可控性和复杂性,因而其证据来源区别于循证医学,不局限于初次研究,而更加宽泛和多元。本文的证据来源有以下三种:基于实验的证据源包括自然实验与田野调查两种,由于政策文件的自身特性,国家政策的实施会给被实施者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本文认为政策文件属于基于实验的证据源;基于文献的证据源为初次研究文献,本文重点分析其研究进展与特征;基于事实的证据源包括企业行为、经济现象、大数据三种。其中,企业行为是在政策、文化、法律以及自身管理决策结构等的交互影响下做出的现实反应,经济现象指现实中发生的一切可观察到的宏微观经济事实,大数据则是一个多样化的巨大数据集,是对全世界每一位互联网使用者所做事情的即时记录(31)魏丽莉、斯丽娟:《循证经济学》,第69-72页。。高校行为与企业行为类似,其教育改革也是在内外部交互影响下做出的反应,因此本文将其设定为基于事实的证据源,体现典型高等学校的教育改革现状。多元化的证据源为文章分析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是科学性的关键体现。

规范的证据生产将为证据评价奠定良好基础。区别于循证医学和循证社会科学采用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法,经济学对应不同来源的证据,生产方法有所不同。政策文件作为实验类证据运用文本量化方法进行分析,初次研究作为文献类证据源通过文献分析方法体现其特征,高校改革作为事实类证据,以演绎推理法进行生产加工。不同的证据生产方式充分考虑了不同利益主体的需求,促使政策实践效果更加科学有效,具体分析过程见下文。

证据评价是经济主体做出最优选择的基本前提。结合经济学自身特性,先对三类生产得到的经济学证据进行分类,包括数据类、研究类、理论类证据;再对证据进行主观度、数据误差和研究规范程度等方面的分级,证据质量由低到高分别为初级证据、有效证据和可靠证据(32)注释:循证经济学中完整的证据评价需要经过分类、分级,撰写推荐表以及编制报告规范条目清单,过程繁杂,无法详尽于本文,且因本文证据转化部分的研究重点是证据生产,因而对证据评价部分简化处理,只纳入分类与分级过程,其余环节剔除。。高质量的证据评价会大力促进经济决策的有效性,为循证实践夯实基础。

证据实践是证据实践主体做出最优选择的过程,是全证据链的第二步骤。主要围绕管理者、研究者、实践者三个利益主体(33)注释:循证经济学中实践者主要进行证据推广,实践对象主要进行证据检验,二者均有接受政策的功能。由于本文中选取的实践主体为高校,既有学科建设政策的设计与推广,又以自身发展检验着政策效果,因此将实践对象的内容并入实践者,最终形成三方利益主体。进行。管理者定义为政府机构,制定出台政策措施,为经济证据提供推广平台;研究者为专家学者,通过文献研究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和证据支撑;实践者主要指高校机构,响应管理者的政策要求、借鉴研究者的相关成果,推动循证实践。三方利益主体互为助力,促进证据结论有效转化为循证实践,增强实践意义。

三、循证逻辑下经济学融合发展的证据转化

本部分为全证据链的第一步骤——证据转化,从证据源出发,结合各自的特征进行证据生产,重点分析了三种证据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同时结合分类与评级对研究证据进行评价,为第二步骤——证据实践提供良好的决策基础。

(一)证据来源

1. 基于实验的证据源——政策文本

政策文本是政策分析的真实凭证。政策文本量化作为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其目的在于测量政策内容中本质性的事实和趋势,通过将政策文献中非量化、非结构化的信息转化为定量数据,以此推断政策制定的前因和实施的效果。截至2021年4月,在教育部官方网站中对历年《教育部公报》(前称《教育部政报》)进行检索,并以百度、必应等搜索引擎作为辅助,得到了1978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政策文件,根据内容进行筛选后纳入109份原始政策文件进行研究。

2. 基于文献的证据源——初次研究

经济学学术论文是社会科学领域研究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体现的是写作者综合能力的运用。主要包括著作、期刊论文、会议论文等,具备相对严谨、规范的研究范式,同时也符合循证理念和方法的要求,作为证据源,有科学、易保存、易收集的特点。在中国知网中以“经济学”AND“学科建设”“经济学”AND“新文科建设”为主要检索词进行检索,共得到1259篇文献,经过筛选后最终纳入892篇文献。

3. 基于事实的证据源——高校改革

基于实验和事实的证据往往不可分割,作为实践者的高校,其教育教学改革往往离不开特定阶段的政策指导。将典型高校课程建设与各阶段国家教育改革政策以及战略导向相结合,探索经济学学科建设在不同时间阶段的特征变动情况,作为基于事实的证据源。

(二)证据生产

1. 政策文本分析

政策计量与文献计量的理论方法一脉相承,更加主张对政策外部属性特征的研究,从文学的角度而言,词语是一篇文章中最小的语义单位,经济与社会现象的发展深切影响着词频数量的波动变化。因此,通过政策文本的主题词等特征的计量分析,有助于揭示政策演化的逻辑和路径,从顶层设计的角度为循证决策提供依据。基于此,本文对政策文本中意义相近的关键词进行规范化处理,最终统计出词频最高的15个典型关键词(表1),分三个阶段进行分析(34)注释: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要“根据同行评议、择优扶植的原则,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重点学科”,到2007年共进行了3次评选工作,作为经济学研究基础的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位列其中。因此,重点学科的启动、建设以及深入发展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国家高等教学的发展历程,能够更清晰地展现学科建设的阶段性变化。基于此,将1978年至今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分析,以更好地体现经济学在重点学科建设中的发展变化。。

(1)1978—1992年:政府统筹管理,服务经济发展

如表1,1978年为改革开放初始阶段,经济社会亟须快速的恢复与发展,1985年,国家全面开展了教育体制改革。因此该阶段的政策文件着重统筹安排,借助政府力量进行教育改革,积极招生、恢复办学,注重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其中,“国家与政府管理”(89次)与“经济社会发展”(75次)频次最高,体现出该阶段国家教育改革措施以统筹调控为主,重点服务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建设;“技术”与“职业”(40次和36次)、“人才培养”(33次)是该阶段集中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重要体现;同时,“招生”“办学”以及“专业”(12次、12次、11次)体现出各大高校招生工作逐渐开启,重新办学、重设专业,着力增加高素质人才储备。

表1 1978—1992年国家政策文本关键词词频统计

(2)1993—2005年:建设学科工程,完善教学基地

如表2,在20—21世纪的过渡阶段,学科建设逐渐成熟,高等教育改革随着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进入有计划的建设阶段。因此,该阶段学科工程与教学基地的建设是政府关注的重点,经济学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愈发重要。其中,“人才培养”(149次)、“教学改革”(1006次)、“985工程”(201次)、“学科建设”(116次)等关键词是大型高校建设工程发展、快速培养高质量学校的重要体现;从“基地建设”“经济学”“学术研究”“实验室”及“课程建设”等(106、84、58、46、42次)中可以看出经济学在政策文件中的频次增加,其重要性愈发显著。

表2 1993—2005年国家政策文本关键词词频统计

(3)2006年至今:科技创新驱动,文理交叉繁荣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明确提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基于这一重大战略,科技创新的理念迅速融入各行业发展,重点学科建设进入深入发展阶段。如表3,“科技”(2597次)与“创新”(1892次)是当前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深度融入科技革命的关键体现;“经济学”(1726次)与“金融”(430次)频次远超前两个阶段,金融发展愈发关键;“理学”(1556次)与“文化发展”(470次)体现了文理交叉发展及文化传承的要求;“专业设置”“资源建设”“教材建设”等(1509次、998次和336次)反映出当前学科建设进程中,专业设置与教材建设是重要步骤,学科资源与平台至关重要;“学科评估”(515次)与“双一流”(391次)则表明当前双一流学科建设体系下,学科评估是评价高校学科建设水平的关键标准。

表3 2006年至今国家政策文本关键词词频统计

(4)典型关键词综合分析

整体观察三个阶段,提取典型关键词分析,从管理者的角度给出了学科发展的战略导向,即经济学融合发展离不开时代大势与社会需求。

根据前文分析,“人才培养”频次由33上升为149,进而增加到1635次,侧面反映出国家教育改革政策中对人才培养的关注越来越高。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确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国策,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下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提出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2007年这一战略又写入了党章和党的十七大报告,是党和国家面对时代挑战提出的重大战略。而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高等教育建设,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

另一典型关键词“创新”则从0频次,逐渐增加到249,进而上升为1892次。与人才战略不同,我国对创新发展关注的时间年限较短,1978—1992年间国家政策尚未涉及创新发展的有关内容;2002年,党的十七大及全国科技大会中提出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确立了新时代下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创新驱动发展进程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着力提升学科建设创新能力,探索更加符合经济发展的创新型学科类型及教学方式,是适应经济发展,相应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

2. 初次文献分析

传统的经济学对研究类证据源主要采取文献综述的方法进行分析,循证逻辑下,为了获取更高质量的证据,我们基于已有的经济学研究,通过筛选、整理、整合等步骤,对所得的研究文献进行整体分析,产生较高质量的研究证据。本文中对文献进行初步的量化分析,形成二次研究的基础。延续第一部分证据生产中划分的三个时间阶段,探究研究者文献发表的年份趋势以及研究热点。

(1)1978—1992年:聚焦社会主义建设,提高生产力水平

该阶段符合要求的文献共87篇,随年份发表呈现较大波动(图2),1981—1988年文献数量稳步增加,1989年有明显下降趋势,跌至3篇,1990年以后又有所回升,但总体呈下降趋势。综合来看,该阶段研究进展良好,保持稳步态势。

图2 1978—1992年研究文献随年份变动趋势

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全国兴起了读书热潮。各专业领域专家学者及研究成果数量均有明显增加。从表4的词频分布来看,该阶段经济学学者重点关注的领域包括:主流经济学(27次)、基本建设经济学(25次)、“技术经济学”(18次)以及农业经济学(18次)和生产力经济学(17次)。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目标主要为发展生产力,学科建设也充分响应国家战略,以服务整体经济发展为主;从学科类别来看,世界经济学(12次)、生态经济学(11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8次)、政治经济学(5次)、国民经济(4次)、经济史(2次)等均参与了学科改革进程,学科类别更加多元化,以服务经济建设为主要目标。

表4 1978—1992年研究文献关键词词频分布

(2)1993—2005年:聚焦基础理论研究,关注区域经济发展

该阶段纳入241篇研究文献,发表数量较第一阶段有明显增加,呈波动上升趋势。1993年为8篇,1997、2002年为19和25篇,2005年达到峰值40篇。此时文献发表趋势活跃,发展态势良好,研究者对于学科建设的主题关注不减,可知国家政策出台尚未间断,连续性较好。

图3 1993—2005年研究文献随年份变动趋势

如表5,该阶段学科建设重点在于基础学科,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基础,着重推动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主流经济学(55次)、金融学(37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22次)、理论基础(18次)、政治经济学(12次)等体现出增强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夯实学科基础是学者研究的重点;研讨会(23次)是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的体现,有助于为学科建设提供崭新的发展思路;学科交叉与融合(7次)、经济哲学(4次)则体现了交叉融合的重要作用;国民经济(8次)与区域经济学(6次)表明经济学研究服务国民经济、助推区域发展的关键地位。

表5 1993—2005年研究文献关键词词频分布

(3)2006年至今:立足经济社会现实,细化专业建设发展

如图4,该阶段纳入研究文献668篇,文献发表趋势呈现波动发展态势。2006年为57篇,是该阶段文献数量的峰值;2008年与2018年有明显下跌趋势,可能是受自然灾害及经济波动的影响。文献发表数量高于前两个阶段,体现了国家政策对学科建设的要求不断细化,研究者关注度不断提升。

图4 2006年以来研究文献随年份变动趋势

2006年以来,我国教育改革进入新的阶段,经济学专业更加多元,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体现。表6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70次)仍然在经济学发展阶段中具有独特地位,经济学学科建设(64次)占比大幅上升;人才培养模式(31次)、课程与专业建设(28次)、双一流建设(16次)、学科评估(11次)等展现出学者们对国家重大政策的精准把握,经济学学科建设步骤逐渐细化;中国经济学(7次)、现实问题研究(6次)、学科定位(5次)则是经济学研究立足现实,着力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瞄准学科定位,推动中国化与创新发展的体现。

表6 2006年以来研究文献关键词词频分布

(4)典型关键词综合分析

研究者证据为实践者提供了来自学术研究的决策依据,同时也紧扣国家重大战略与社会发展需求,是有效性和实践性的重要体现。

结合前文,随着时间的变动,“政治经济学”从5次,增加到12次,进而为23次,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8次增加到22次,目前达到70次。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及政治经济学在我国经济学发展中长期占据主要地位的体现。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发表讲话,2021年1月,《求是》杂志上再一次发表重要文章《正确认识和把握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推动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从而指导经济实践。

3. 演绎推理分析

事实类证据源主要来源于对客观现象的描述,通过演绎推理法探究高校学科建设的发展态势、个性特征及其与国家政策方针的内在联系,以期从个别经济事实中总结出一般理论。首先,基于一般事实提出假设,高校的教学发展动态随国家政策变动的阶段化特征明显,本文认为高校的学科建设态势与国家大政方针紧密联系;其次,收集有关的数据源,以1998年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中的13所高校为研究对象,挑选每个阶段的学科建设典型高校,进行整理总结,形成合理完善的证据(表7);最后,对所形成的证据进行理论探究,为社会现实提供指导和参考作用。

1978—1992年,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工程启动,指导经济学学科发展。南开大学三门课程入选国家重点学科名单,西南财经大学有一门课程入选省级重点学科名单,政治经济学是该阶段经济学的主要课程,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学发展遵循社会要求的实践性体现。

1993—2005年,“211工程”与“985工程”相继启动。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基地建立,为重点学科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支持;学科评估的出现标志着学科建设监督机制不断完善。复旦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均有研究院被批准为重点研究基地,南开大学列入国家重点学科的专业数量增加,高校间的学科建设竞争逐步加强。

2006年以来,重点学科建设深入发展,精品课、重点研究基地、教材建设等多方面促进了学科发展。同时“双一流”建设启动,我国高校教育改革进入新阶段。此时高校教育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复旦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在学科评估中优势明显,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精品课与教学团队建设,南开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以及南京大学经济学专业与课程建设等深入贯彻了双一流高校建设的要求,经济学学科建设有效性不断提升。

高等学校作为教育改革的实践主体,是管理者政策方针的推广者,响应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需要,在教学改革、精品课程与研究基地建设等方面积极作为,在推动经济学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影响力。但从实践者自身来看,这些措施与高校自身的资源、平台、历史结合欠缺,不够有针对性,且与研究者的理论成果联系不够紧密,需要进一步转变思维,守正创新。

表7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学科建设随国家政策变动情况

(三)证据评价

对证据源生产以后所得证据质量不一,为此需进行科学的证据评价。循证医学中常使用“报告规范”“方法学质量”与“严格评价”等方法进行评价,证据分级标准在各组织、机构以及学者的推动下不断趋于完善,目前处于综合考虑“证据体”的阶段。但经济学证据大多不是随机对照试验,难以采用上述方法衡量研究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尚未形成统一标准。

为此,结合本文的三种证据源及经济学理论与实证两大研究方法,首先将证据进行分类,并对应进行分级,以便决策者筛选出可靠的证据用于最终的证据实践。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根据Thomas提出的三条证据评价原则(35)注释:相关性、充分性、真实性。,探索性的提出经济学研究证据的评价原则:科学性、严谨性、适用性,进而将研究证据分级为初级证据、有效证据、可靠证据,证据质量由低到高。

根据以上评价原则,对本文的研究证据进行评价,结果如下:政策文本为数据类证据,符合统计分析的前提假设,样本较大,论证效率较高;初次研究文献为研究类证据,检索较为全面,文献具有科学性;高校改革为理论类证据,其背景与现实一致,与要解释的现象一致。考虑三部分证据均为当前可得的最佳证据,将其综合评为有效证据,证据质量较高,具有较好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实践性,可以推荐作为证据实践的决策依据。

四、循证逻辑下经济学融合发展的证据实践

经过证据的来源、生产、评价等流程以后,运用证据才是终极目的。证据实践作为本文全证据链的最终环节,综合考虑三方利益主体,基于前文评价的有效证据,总结证据研究结论、提出循证实践路径,完成了证据从原材料到成果的最终转化,是实践性的关键体现。

(一)证据研究结论

中国经济的发展实践和巨大成就为经济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的证据源,从全证据链的视角来看四十年来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与特征,可知经济学发展随国家政策的变化深切体现了各阶段时代背景与社会发展要求下经济学的融合发展特征,但在决策科学性、研究有效性以及路径实践性方面仍有不足。

1. 宏观统筹下的管理者决策科学性不足

教育改革政策往往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联系紧密,政府作为管理者,其各阶段政策关键词呈明显融合发展态势。第一阶段中政策关键词在于恢复发展经济,人才培养以实践与职业性为中心,着力恢复高等教育办学。第二阶段以建设学科工程为主,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推动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进一步结合,为高校经济学学科建设提供了重大战略导向,推动经济学专业改革,完善相关教学基地。第三阶段是我国学科建设繁荣发展期,创新驱动与交叉融合是这个时代的主题。改革政策以双一流建设为核心,紧密联系新产业、新技术,经济学更加关注二级学科领域,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增加,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目前政府的教育改革政策主要基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偏向宏观顶层设计,各类学科改革政策对高校间的学科建设差异考虑较少,故而产生了实践者等高校学科建设的“路径依赖”问题;同时,决策更多地取决于决策者的一般经验或者政策偏好,对于实践者的实施环境和条件限制考虑不足,对研究者生产的大量成果少有参考借鉴,囿于传统教育模式,新时代智能化、信息化等体现不足,决策的科学性欠缺;加之新文科建设理念的提出时间较短,各项政策与措施还未能同步,未来应进一步加强。。

2. 热点追踪下的研究者科研有效性欠缺

第一阶段中,文献研究聚焦社会主义建设,技术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基本建设经济学、农业技术经济学等体现了该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第二阶段聚焦基础理论研究,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为基础课程,为区域经济建设与国民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第三阶段立足经济社会现实,细化专业建设发展。21世纪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式变动较大,经济学教育也从基础理论为主转向多元化的专业建设。基于现实的经济问题,课程建设也出现了城市经济学等细分方向,在双一流建设的战略导向中,不断提升学科建设质量,促进创新发展,更加明确学科定位,为新文科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另一方面,现有文献仍以传统经济学研究范式为主,学科建设的研究文献中尚未出现“循证理念”“证据研究”“循证决策”等词,研究创新有所欠缺;同时,科学研究的有效性不足,所提的决策落地困难,加之学者们的研究以自发性为主,少有大型、专业的智库平台作为支撑,以证据为核心的循证智库尚不成熟,因此,研究成果与实际发展贴合不紧密,不利于指导实践。

3. 证据推广中的典型高校改革实践性不强

实践者方面,典型高校积极抓住每一阶段的教育改革热点,从时代背景与发展必要性、教学模式探索、新型经济学学科建设等方面做出了努力。其中教育改革以及学科建设的实践充分结合了管理者、研究者的证据生产结果,是现有证据的有效推广,对于优化经济政策、传到相关信息起到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实践者的发展进程存在着一定路径依赖,在国家重大经济学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往往只有少数典型优质的高校实践较好,利用其丰富的学科平台资源,以及深厚的学术积淀,与时俱进实现创新发展;但位于中等发展阶段的高校实现跨越发展较为困难,部分前期发展较好的高校近年来也遇到瓶颈,学科建设进步困难、特色尚未体现,推广路径的实践性也体现不足;实践者作为全证据链中的关键主体,以证据推广为主要目的,根据表7可知,目前实践者的措施更多是遵循已有路径,创新性改革措施较少,对研究证据的推广不足。

(二)循证实践路径

循证逻辑下经过证据研究的最终结论,为循证实践路径提供了高质量的决策依据。未来,经济学应深度融入新文科建设战略背景,推动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学者献智有效、高校推广实践的融合发展路径。

1. 强化管理者在科学决策中的引导作用

循证决策要发挥更大的力量和作用,需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多参与,将信息化、智能化、大数据等纳入政策制定的考虑中,推动实现经济学跨学科、跨领域的多元合作模式,形成管理者、研究者与实践者的三方协作主体,互为助力,循环并进,推动以政府为代表的管理者做出更加科学、规范的实践决策。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政府应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响应社会发展需求,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级别、类型的地区及高校,有针对性的出台相应改革政策,引导高校充分融入新文科建设,为研究者以及高校建设的实践者提供良好的决策引导与借鉴。从经济学学科建设的历史沿革情况可知,学科建设是一个较为漫长且有时滞性的过程,为保证经济学充分发挥学科特质、融入新文科建设,政府有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出台更加细化的学科建设规划政策,结合经济学学科特性,确保政策措施能够贯彻新文科理念,精准对接,有效落实。

2. 提升研究者在循证智库中的关键作用

智库与学术机构对提升科学研究有效性具有关键作用。我国目前的研究者多来源于高校教学部门,学术交流的方式多为研讨会、论坛等,优质的智库与机构平台匮乏,现有经济学研究已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要求。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构建中国的学术话语体系至关重要,亟需借鉴循证理念,各领域、区域的学者们应联合起来,凭借各类学术交流平台,加快现有智库资源的整合,推动形成一批高质量的循证智库,广泛吸引更多有影响力的学者进入其中,将学术资源与人类智慧紧密结合,突出发挥统筹分析、政策咨询等的有效作用,为中国学术话语能力的提升做出重要贡献。同时,学者的研究要立足中国特有的经济现象,学者要循证智库的建设基础上提升自身的关键作用,注重学术研究与经济现实的贴合,进而加快经济学研究范式的改革创新,推动循证经济学不断发展,为实践决策提供更高质量的研究证据,实现经济学的科学化进程。

3. 推动实践者在证据推广中的守正创新

高校作为政策的实践者,其学科建设规划必定是以国家战略导向为主。不同于管理者和研究者偏向于证据的生产,实践者更加注重证据推广。结合前文分析可知,目前经济学学科发展较好的典型高校,均是基于国家重大战略的推动实现了快速发展。因此,各高校作为实践主体,要紧抓新文科这一战略机遇,把握当前热点经济专业,积极主动补短板,结合自身学科建设、师资力量、基础设施等条件,更重要的是因地制宜,制定适合自己的经济学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充分推广管理者与研究者提出的有效证据,促进循证决策的有效实践。同时,高校应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守正创新,探索更加开放、有效的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借鉴已有的优秀研究成果,充分融入循证等新型理念和方法,在更加优质的学术智库与平台建设基础上,创新产出一批经济学学科建设成果,提升经济学专业教学科研能力,从而在新文科建设的浪潮中实现飞跃。

猜你喜欢
循证经济学证据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循证护理在上消化道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循证医学教育在麻醉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探讨循证护理在急诊烧伤患者中的价值
《循证护理》稿约
简明经济学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手上的证据
家庭暴力证据搜集指南
手上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