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振华
[摘要] 思维导图是一种类似“树结构”的有效思维模式。思维导图使思维的过程可视化,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最大限度激发潜能。以部编一年级语文教材为例,利用思维导图识字,建立形象思维;利用思维导图学词,训练发散思维;利用思维导图说话,培养创新思维。
[关键词] 思维导图;阅读教学;部编教材
“读书是阅读教学之本,思维是阅读教学之魂。”思维是抽象的,怎样才能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可视?思维导图可展示学生思维的过程,使思维过程可视化,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最大限度地使大脑的潜能得到开发。一年级孩子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导致注意力易分散,所以可以采用他们喜爱的教学方式,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图是生动的,是形象的。那么,我们如何结合教材,合理使用思维导图,有效训练孩子们的思维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一、利用思维导图识字,建立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简单地说就是利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它是通过对事物形象的概括而产生的。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运用文字和图片促进有意义学习的教学形式,将汉字学习化静为动、化繁为简,把静止、烦琐的汉字形象化、简单化,使学生在学习中建立图文联结,帮助准确理解和记忆,既符合大脑的理解和记忆规律,又培养了孩子们的形象思维。
师:这么简单的一个“人”,古人是怎么把它造出来的呢?(出示“人”的文字图片)看到这些人字,你想到了什么?图中的人在做什么事?
生:他在叠被子。
生:我觉得他在洗衣服。
生:我认为他在擦地板。
师:刚才三个小朋友想到的都是在干活,你还想到什么?
生:鞠躬!
师:对,古人觉得做人首先要有礼仪,见面的时候会冲着对方弯腰致敬,深深地鞠一躬。古人就根据平时的样子造出了古代的“人”字,后来就慢慢地演变成了现在的“人”字。
这样的教学,当“人”字再出现在孩子们面前时,就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符号,而是一幅生动的画面,一则美丽的故事,更是一种心灵的熏陶,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品行的养成:懂礼仪、会劳动的人才能真正称为人。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次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对所学的象形文字进行归类记忆,从而加以巩固。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感受汉字的构字原理,了解汉字从古至今的演变,建立图字联结,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最后,再利用思维导图归类,增强学生记忆的效果,提升学习汉字的能力。
二、利用思维导图学词,训练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作为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其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呈现出多维发散状。思维导图强调学生思维发展过程的开放性、多向性、发散性、跳跃性和综合性,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已有信息与所学知识有机融合,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如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汉字的形象、汉字的演变等认识“人”字的字形,理解了字义,紧接着再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人”字的组词。
师:老师给“人”字找朋友时有什么特点?
生:它们是反义词。
师:我们来试试。我说“好人”,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坏人。
师:中国人——
生:外国人。
师:这样成组的词语还有很多,一个一个记要记8个,现在一组一组记只要记4组就够了。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教学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中“读一读,说一说”时可以引出如下思维导图。
图的中心是“车”字,一条条或红或绿的弯弯的线,就是在给“车”字找朋友时散发出来的思维路线,这样就能把一组一组词画出来。有了前面“人”字的铺垫,又有了现在“车”字的示范,就可以让学生着手学着“涂鸦”了。他们可以独自完成,也可以三三两两合作。
学生在组词绘图的过程中进行分类,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能帮助学生有条理地识记、存储知识,并主动探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使他们感受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提高词语学习的能力,并促进思维发展。
三、利用思维导图说话,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走寻常路,用自己獨特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个性,挖掘学生特长和爱好。
(一)导图导言,打开天窗
有教师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小公鸡和小鸭子》时,为了引导学生用联系生活的方法来理解“偷偷地”这一词语的意思,发出提问:“小朋友,你们有没有偷偷摸摸地做过什么事情呀?”或许在孩子们概念里“偷偷摸摸地做”一定不是好事情,于是他们使劲地摇头。教师继续引导:“你们都没有吗?老师可做过哦!”听了老师的话,孩子们睁大了眼睛。“去年,女儿过生日时,我为了给她一个惊喜,偷偷地在他的书包里放了一张贺卡。”教师的举例,顿时让孩子们打消了顾虑,纷纷举起了手:“姐姐生日时,我偷偷地在她的书包里放了一张贺卡。”“同学生日时,我偷偷地送了一支笔给他。”此时,教师提醒道:“有不一样的吗?”可是一连几个,孩子们的答案还是雷同的生日和礼物。这时候,如果做一个思维导图,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呢?带着孩子们一边画图一边引导,让他们借助视觉上的直观,减少思维的重复。这样就打开了思路,创新的多了,答案也丰富了。
(二)导图导论,精彩纷呈
在创新意识培养过程中,讨论显得尤为重要。面对问题,通过讨论的方式,让思维相互碰撞,激发灵感,学生既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又能学习别人有价值的观点,甚至还能激发新观点的产生。比如,教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口语交际“小兔运南瓜”时,教师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并根据他们的回答做了思维导图。
经过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哪种方法最合适?并且课后布置孩子们想办法去搬各种形状的重物。当然,这样做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运南瓜,更是让学生明白在不同的情形下可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思辨中体味发现的喜悦,感受创造的快乐。
获取知识的最有效的方式往往不是单一听讲,而是亲身实践,这样无疑更能培养人的创造性。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在生动和谐的氛围中,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讨论,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导图导行,主动求异
创新不是人云亦云,不是简单模仿,而是敢于挑战、标新立异。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主动求异,面对问题多个心眼,换位思考,从多维度去论证,并将结果进行比较,探究事物的本质。比如,在指导学生进行看图写话时,教师出示来自绘本《想吃苹果的鼠小弟》的两幅图。见到了熟悉的鼠小弟,孩子们顿时就兴奋了,他们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
孩子们的思维被唤醒了,一个一个都急着复述自己熟知的故事。他们一边说,教师则一边在黑板上做着思维导图。说了四五个,发现孩子们都是在复述《想吃苹果的鼠小弟》的故事,于是教师这样引导:“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鼠小弟模仿别的小动物摘取苹果,可是都没有成功。谁有办法让鼠小弟摘到苹果呢?”孩子们的思维顿时打开了,他们有的说用石头砸,有的说用树枝打,还有的说用渔网捞。“谁又能想出小动物们互相帮忙的办法呢?”“大象给鼠小弟摘了又大又红的苹果。”“有一次,大象的一颗牙齿掉进了鼠洞里,鼠小弟也热情地帮了忙。”……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以想出跟别人不一样的答案。
总之,思维导图直观形象,能帮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网络;而合理运用思维导图,有利于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并摆脱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乐趣、获得成功。为此,教师应善于运用思维导图,开启学生思维,让学生乐于思考、学会思考、深入思考,从而顺利建立知识体系,提高语文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