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材料”到“学习材料”的实践思考

2021-10-22 08:32肖芳
中国教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学习材料转化

肖芳

【摘 要】“生活材料”是幼儿园内常见、常用的材料,但是“生活材料”并不直接等同于“学习材料”。教师常在一日活动中频繁使用“生活材料”,但往往缺少对其学习价值的深入思考和研究。笔者认为,从“生活材料”向“学习材料”的转化可以实现低成本、高效用的幼儿教育。

【关键词】生活材料 转化 学习材料

“生活材料”是指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材料,如瓶子、纸杯、盒子、盖子、树枝、纽扣、弹珠等,是幼儿在生活中容易看到、接触到的材料。“学习材料”这一概念早在1987年被日本教育界提出和接受。“学习材料”这一概念从尊重个性、推进多样化教育和学习立场出发,强调必须重新审视教科书的性质和用途,特别强调了教科书作为学生使用的“学习材料”的性质。然而,在幼儿阶段,孩子的学习方式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我们的“学习材料”与日本教育界提出的“学习材料”的概念有相同之处但也有所不同。我们同样站在儿童的学习立场,将“学习材料”作为尊重幼儿个性发展,推进多样化教育的一种方式,但不同的是,我们所指的“学习材料”并不强调纸质材料,而是一种生动鲜活,幼儿看得见、摸得着、支持幼儿学习发展的实物材料。在日常生活中,这类材料比比皆是,但如何将常见的“生活材料”转化成富有教育价值的“学习材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话题。

一、“生活材料”向“学习材料”转化的价值所在

1. 便于收集,经济耐用

现代社会是一个物质十分丰富的社会,生活材料充斥在整个社会之中,包罗万象,这些材料有的源于自然,还有的在超市、商场随处可见,是非常容易收集并且经济耐用的材料。换个角度来说,这也是对生活材料的二次利用,是一项环保之举。

2. 幼儿熟识,铺垫经验

幼儿的学习一方面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另一方面也依赖于材料的支持,而“生活材料”是幼儿在生活中很容易就能接触到的,是他们所熟悉的。幼儿对一部分“生活材料”是有深入接触的,如纸盒、瓶子、树枝等,对这些材料的外形、触感、大小、重量等都有感知,积累了对“生活材料”的粗浅经验,而这些经验很好地为“生活材料”向“学习材料”的转化以及后期“学习材料”的更好运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灵活多变,创意无限

“生活材料”之所以受幼儿园的青睐,是因为它除了拥有经济耐用的优点之外,还具备创造性、灵活性、多变性等特质,而这些特质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学会学习和实践创新”两大素养以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培养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的良好学习品质是不谋而合的。“生活材料”的灵活多变、玩法的无拘无束,势必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在“玩材料”的过程中获得核心素养与学习品质的发展。

二、“生活材料”向“学习材料”转化中存在的问题

1. 问题一:将“生活材料”简单等同于“学习材料”

在班级环境创设、游戏区域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丰富的“生活材料”,教师已经形成了收集、整理“生活材料”的意识与习惯。教师将摆放在班级中的“生活材料”都等同于“学习材料”,一些所谓的“学习材料”确实撑起了班级一派“繁荣”的景象,但是这仅仅是“生活材料”的一种搜罗与陈列方式。很多材料没有开发玩法或操作提示,学习的价值没有被挖掘,一学期甚至一学年下来没有使用的痕迹,蒙上了厚厚的灰尘,这是将“生活材料”简单等同于“学习材料”的必然结果。

2. 问题二:缺少“生活材料”向“学习材料”转化的敏感度

此外,很多教师缺少将“生活材料”转化为“学习材料”的敏感度,也就是说对“生活材料”的学习价值没有意识,不能很好地将其与课程以及幼儿关键经验的发展建立联系。比如,现在比较常见的一些布料,教师会觉得这样的材料司空见惯,除了手工制作似乎没有更大的学习价值。其实,这是教师缺乏教育敏感度、观察力和创新性的表现。教师不缺乏材料,缺乏的是对材料开发与利用的眼光和智慧。

3. 问题三:转化后的“学习材料”支持动力不足

一些教师具备了“生活材料”向“学习材料”转化的敏感度,可以非常巧妙地将“生活材料”转化成“学习材料”,引导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获得某些方面的学习与发展。但是在一阵热情过后,这些“学习材料”似乎便就此失去了再利用的价值。其实,这显然是教师对已转化的“学习材料”后續学习价值的开发与利用认识不足。目光只局限于眼前的教育是不可能走向深远的。

三、“生活材料”向“学习材料”转化的恰当时机

1. 当幼儿出现探究兴趣时

“生活材料”向“学习材料”转化的时机,首先应基于教师对幼儿日常行为的细致观察,当幼儿对生活中的一些材料产生探究兴趣时,这便是“生活材料”向“学习材料”转化的良好时机。比如,幼儿对纸杯产生兴趣时,教师应及时把握这样的时机,结合幼儿的发现、思考、需求等,对材料进行学习性的转化。

2. 当教师面临教育问题时

当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时,他们会对自身的教育行为和幼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行为产生一定的思考。比如,在一节关于测量的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投放了原有教具中既定的测量工具(即纸质的鸵鸟的步长、小蛇的身长等),试图引导幼儿进行自然测量、比较,了解不同度量单位测量相同长度,其测量结果是不同的。纸质的测量材料容易破损,而且这样的计量单位也脱离了幼儿的生活实际,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思考利用一些生活中幼儿常见并且可以用来作为测量工具的段状材料,如积木、绳子、小木棍等,进行“生活材料”学习化的转换,由此解决教育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

3. 当课程实施产生需求时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对“学习材料”是有比较大的需求的,尤其是在目前幼儿园班额相对比较大的情况下,当课程实施产生“学习材料”需求而园所无法个性化地全部满足时,利用“生活材料”来替代“学习材料”是十分有必要的。比如,我们曾经引进了一套品牌数学课程,虽然课程体系完备,但是因班额问题总是会出现操作材料不够的情况,如用于称重的小熊数量不够,此时,就需要思考将一些适宜的“生活材料”转化成可以用于替代小熊称重的“学习材料”。

四、“生活材料”向“学习材料”转化的实践思考

1. 善于筛选加工,开发优质“学习材料”

“生活材料”须经过一定的筛选和加工,才能成为真正优质的“学习材料”。“生活材料”向优质“学习材料”的转化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利用好原生态的“生活材料”转化而成的“学习材料”,但是对这类材料的收集要做到全面、丰富、多样。如纸杯,我们要有意识地收集大小、形状、颜色各不相同的纸杯,并且准备幼儿人数三倍以上的数量,这样才会为幼儿建构最大化的学习探究空间。二是对“生活材料”进行半加工后转化的“学习材料”。如瓶盖,我们除了投放足够数量、不同类型的瓶盖外,还可以对瓶盖进行人为的加工,在瓶盖上打上大小、数量不同的洞,引发幼儿利用班级中的各类材料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探索。三是对转化而来的“学习材料”添加关联性材料。由此可见,筛选和加工“生活材料”是成就优质“学习材料”的必经之路。

2. 敢于联想创造,尝试探寻多样途径

教师之所以会缺乏教育的敏感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容易循着前人的脚步前行,没有自己的想法,跳脱不出自我,同时,也缺乏挑战和突破自我的勇气,害怕麻烦、害怕失误。另一方面是缺乏对教育目标和教育途径之间关联性的深入理解。教育目标是相对固定的,但教育途径却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能达成教育目标,教育途径完全可以百花齐放,无拘无束。所以,教师必须具有挑战固化模式的勇气,学会大胆联想和创造,殊途同归就是自身成长、教育风格逐步形成的最好证明。

3. 勤于纵横连通,开启创新学习思维

“学习材料”对幼儿后续学习发展支持动力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关键经验和操作方式的固化。“学习材料”好比是一个能触发幼儿学习兴趣和促进幼儿发展的原点,这一原点如果止步,那么它仅仅只是一个点,我们要尝试让这个原点纵向生长、横向开花。就格子布这一学习材料而言,纵向生长的原点是欣赏格子画的美,继续纵向延伸的方式须基于观察儿童的进一步学习需求。

记得曾有生物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将跳蚤随意向地上一抛,它能从地面跳起一米多高,但是如果在一米高的地方放一个盖子,这时跳蚤会跳起来撞到那个盖子,而且是一再地撞到盖子。过一段时间后拿掉盖子,会发现,虽然跳蚤继续在跳,但是已经不能跳到一米高以上了,直至跳到生命结束都是如此。为什么呢?理由很简单,它们已经调节了自己跳的高度,而且适应了这种情况不再改变。这就等于给自己所跳的高度设了限,无论多么用力都跳不出这个高度,即使這个盖子已经不在了,但是对于跳蚤来说,这些盖子已经深深地盖在它们的心里,它们也就不再想着如何去改变、突破了,这就是著名的“跳蚤效应”。回归从“生活材料”到“学习材料”这个话题,这则故事给了我们一定的启发,“生活材料”要真正实现向“学习材料”的转化,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要给自己设限,“生活材料”向“学习材料”的转化是有无限可能的,要努力去改变、去突破,去完成挑战,始终相信自己是可以做到的。只有带着这样的心理,我们所转化而来的“学习材料”才是富有灵性和生命力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市科教新城幼教中心)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

猜你喜欢
学习材料转化
小学数学课堂探究的“破”与“立”
基于多元视角统合学习材料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浅谈问题学生的转化
浅谈学困生的转化
数学探究中提升学生智慧的路径研究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构建有效数学课堂的策略探讨
巧用学习材料 消除思维盲点
学习材料的选择、组织与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