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艳艳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该病由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导致,其治疗原则是挽救濒死的心肌、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脏功能以及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1]。目前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较为有效方法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常规护理要求绝对卧床7 d,但临床护理发现绝对卧床超过24 h,可引起血流减慢、肠蠕动减慢、心理应激反应加重,表现为尿潴留、便秘、腰酸背痛以及焦虑,增加发生肌肉萎缩及血栓的风险[2,3]。鉴于此,本研究旨在讨论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生活质量及并发症的影响,报告如下。
选择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接受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4例,将2018年8月~2019年2月期间行常规护理干预的62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另将2019年3月~2020年10月期间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62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对照组男34例,女28例;平均年龄(58.96±4.23)岁;其中38例右冠状动脉病变,24例左前降支病变。观察组男35例,女27例;平均年龄(59.54±4.12)岁;其中37例右冠状动脉病变,25例左前降支病变。对比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患者对研究内容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告知患者绝对卧床休息7 d,期间只可被动进行活动四肢、翻身等动作,第8 d指导患者床上主动活动四肢以及坐起,第9~14 d指导患者根据个人情况,进行下床站立、室内慢走。
观察组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a)术后1~12 h,患者需绝对静卧禁止翻身;严密监测患者心率、血压的变化,如有异常,需立即同时医生处理;严密观察患者包扎敷料上的渗血情况,对有出血倾向的患者采取手法按压,或采取再次加压包扎预防出血;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可遵医嘱给予适当的预防心率失常、心绞痛的药物。b)术后12~24 h,逐渐抬高床头15°~30°,行被动翻身,帮助活动四肢关节,5 min/次,4~5次/d;c)术后24~48 h,指导患者行坐位或半坐位,指导其在非睡眠时间每小时进行一次主动翻身、主动活动四肢,3~5 min/次;d)术后48~72 h,悬吊患者双下肢,5~10 min/次,4次/d;指导患者床上自我进食,协助患者梳洗;e)术后4~5 d,指导患者行床边坐立,10 min/次,4次/d;协助患者室内慢走,5 min/次,2~3次/d;f)术后第6~7d,先协助患者走廊慢走,再指导其独自走廊慢走,10~15 min/次,2~3次/d;g)术后8~14 d,指导患者缓慢登台阶,台阶高15 cm,从5个台阶逐渐增加到10个台阶,10 min/次,1~2次/d;患者在康复锻炼的过程中,患者如出现自觉胸闷、出汗严重等体征时,应适当减少运动量。护理干预持续2周,期间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并遵医嘱指导用药及日常饮食等。
比较两组并发症情况:心绞痛、心律失常、出血、尿潴留。护理干预前后,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评估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包括躯体、社会、心理、综合、环境这5个领域,每个领域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表1 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 例
表2 干预前、后两组WHOQOL-BREF评分比较 分
AMI常规护理要求患者卧床一周,容易导致胃肠蠕动缓慢,进而引起便秘、腹胀等不适症状;并且平卧位排便容易导致患者精神压力大、自尊心等受挫,进而产生焦虑等不良情绪,排尿、排便也困难;长时间卧床导致患者腰酸背痛以及肌肉萎缩。而早期康复护理通过逐渐抬高床位,使膈肌下降、腹内压增加,有利于胃肠蠕动,减少便秘腹胀等不适;此外逐渐抬高床位,有助于腰背部肌肉的放松,排便时间缩短,同时也有利于维护患者的自尊,缓解焦虑不安的情绪。早期康复护理减少了患者绝对卧床时间,有利于血液循环,减少了血栓的形成;早期康复护理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让患者从坐立逐渐到慢走再到登台阶,有利于患者体力的恢复,降低心率失常、尿潴留以及各类心血管并发症[4,5]。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WHOQOL-BREF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早期康复护理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生活质量。但本研究纳入样本量较少,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局限性,仍需大样本量研究进一步证实。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情况,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