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娟
(大同市第一人民医院,山西 大同 037004 )
宫外孕又称之为异位妊娠,是指受精卵于子宫腔以外的其他部位着床发生的妊娠,常见的有输卵管妊娠、腹腔妊娠、卵巢妊娠等。宫外孕是产科常见的一种急危重症,主要表现为腹部疼痛、阴道的不规则出血等,如不能及时诊治可能导致患者腹腔大出血,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宫外孕的临床治疗主要有手术治疗与药物保守治疗两种,对于患者发现早、腹部包块小、无明显出血症状且生育要求强烈的患者可采用药物保守治疗。甲氨蝶呤、米非司酮是临床保守治疗常用药物,甲氨蝶呤其通过干扰细胞DNA、RNA的合成使得异位妊娠孕囊萎缩、脱落以达到治疗目的,但存在肝肾功能损伤及治疗后血清HCG无明显下降等问题;米非司酮是通过拮抗孕激素受体使得绒毛膜坏死从而达到杀灭胚胎的目的[1]。本次研究拟研究两种药物联合作用治疗宫外孕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选取2017~2018年大同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收治的宫外孕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符合第八版《妇产科学》中关于宫外孕的诊断标准:停经史,部分在停经后有阴道不规则出血,血HCG结果阳性,超声检查可见孕囊位于子宫腔外。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9例,年龄21~39岁,平均(27.62±5.96)岁,其中初产妇32例,经产妇17例,停经32~58d,平均停经时间(45.6±7.2)d。对照组49例,年龄22~40岁,平均(28.13±6.05)岁,其中初产妇33例,经产妇16例,停经30~56 d,平均停经时间(46.5±7.1)d。本次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讨论通过,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P>0.05)。
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肌肉注射,0.4 mg/(kg·次),1次/d,连续应用5 d为1个疗程,在治疗的第3天、第5天化验血HCG,若血β-HCG下降<15%则加用1个疗程,直至HCG恢复至正常水平。观察组在应用甲氨蝶呤基础上,加用口服米非司酮,25 mg/次,1次/12 h,连续应用3 d。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评价标准[2]:显效:患者腹痛、阴道出血等症状消失,腹部超声检查盆腔包块消失,血β-HCG恢复正常;有效:患者腹痛、引导出血症状明显改善,腹部超声检查盆腔包块明显缩小,血β-HCG水平下降>20%;无效:患者腹痛、阴道出血等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腹部超声检查盆腔内包块增大甚至出现胎心搏动。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对比两组患者经治疗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包括患者腹痛缓解、盆腔包块消失、血β-HCG转阴、孕酮恢复正常及月经复潮等时间。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例
表2 两组患者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d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例
手术是治疗宫外孕的有效手段,但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慢且对患者的生育功能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有强烈生育要求希望保守治疗的患者逐渐增多。有调查显示,约15%的异位妊娠患者保守治疗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3]。
甲氨蝶呤与米非司酮作为宫外孕保守治疗的常用药物,甲氨蝶呤可以抑制四氢叶酸的合成,使得嘌呤、嘧啶合成降低,同时抑制RNA、DNA及蛋白质的合成,从而达到抑制胚胎与滋养细胞发育、分裂的目的。米非司酮同炔诺酮结构相似,是一种拮抗孕激素受体的药物,通过抑制孕酮的作用使得蜕膜、绒毛组织变性坏死,另一方面米非司酮可以促进内源性PG释放,可以通过刺激子宫收缩促进胎盘剥离,促使宫颈扩张将坏死组织排除,有助于血β-HCG恢复[4]。本次研究使用两种药物联合应用保守治疗宫外孕,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腹痛缓解、盆腔包块消失、血β-HCG转阴、孕酮恢复正常及月经复潮等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表明甲氨蝶呤与米非司酮联合应用治疗宫外孕,治疗效果及患者各项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均明显优于单独应用甲氨蝶呤组,且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无显著性差异。
综上所述,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用于治疗宫外孕临床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未发生明显增加,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