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雷,杨 浩
(1.南召县云阳镇卫生院,河南 南阳 474676;2.南阳市张仲景医院,河南 南阳 473000)
肺部小结节大多是慢性炎症疾病引起的良性结节,与结核杆菌、霉菌及肺部出血等有关,因此可以诊断为炎性假瘤、错构瘤、结核球等多种良性疾病。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肺小结节诊断率逐渐增高,其中约30%~40%的结节被诊断为可疑恶性[1]。因此,如何准确鉴别肺部小结节病理性质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2]。多层螺旋CT具有高分辨率的优点,但扫描过程中需要注射一定浓度造影剂,常规扫描造影剂剂量通常较大,对患者有较大的辐射损伤。本文选取120例患者行低剂量CT造影检查,对比常规剂量检查效果,报告如下。
2018年3月~2020年4月在河南省南阳市张仲景医院和南召县云阳镇卫生院行胸部CT扫描的患者共240例。根据胸部CT扫描碘造影剂剂量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见表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表1 患者一般资料
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方法:患者仰卧位,双臂抱头进入扫描层,CT扫描开始时告知患者屏气,扫描线位于胸锁关节上方5 cm,设置扫描层厚0.5 cm,扫描范围由上至下为肺尖和肋膈角区域。研究组患者扫描参数设置:管电压130 Kv、管电流与曝光时间之积20 mAs,加权CT剂量指数CTDIw 2.37 mGY,剂量长度乘积DLP 109.40 mGY×cm。对照组患者扫描参数设置:管电压130 Kv、管电流与曝光时间之积80 mAs,加权CT剂量指数CTDIw 8.15 mGY,容积CT剂量指数DLP 289.57 mGY×cm。
肺小结节影像学定义:密度增高圆形或椭圆形阴影,单发或多发,边界清楚,直径≤3 cm,周围包裹含气肺组织,一般不伴肺不张及胸腔积液。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肺部结节影像学特征。比较两组患者肺部结节检出率,包括结节最大径<3 cm的肺小结节和结节最大径≥3 cm的肺大结节;以胸腔镜手术切除后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式诊断患者肺小结节良恶性,将诊断结果分为良性、不稳定和可疑恶性;比较两组患者胸部CT扫描辐射指数,包括加权CT剂量指数(CTDIw)和剂量长度乘积( DLP);⑤在低剂量多层螺旋CT中,分别实施3 mm、5 mm、8 mm层厚重建,观察结节边界清晰度,结节边界清晰度判定标准从模糊到非常清晰共分为5个等级,满分为5分。
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2 影像学特征比较
表3 两组患者肺部结节(最大径<3 cm)良恶性诊断结果比较
表4 两组患者CT扫描辐射指数比较
表5 低剂量多层螺旋CT不同重建层厚下结节边界清晰度比较
现阶段肺癌的主要诊断途径是肺部影像学筛查,常规X线胸片对于局部病灶直径<10 mm的微小结节诊断率较低,因此对于早期肺癌的鉴别诊断较差,容易延误病情,耽误患者治疗。如何有效提高肺小结节早期临床确诊率是预防肺癌发展的重要措施[3]。国外学者首次提出了低剂量多层螺旋CT扫描概念,并在胸部CT检查中应用广泛[4]。既往研究均表明,低剂量和常规剂量多层螺旋CT扫描在肺部结节诊断率方面无显著差异,但低剂量CT扫描辐射量更低,可能更加适用于健康体检者。基于此,本研究探讨多层螺旋CT常规剂量和低剂量扫描对肺小结节良恶性诊断价值,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肺部小结节良恶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患者加权CT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与常规剂量CT扫描相比较,低剂量CT扫描安全性更高,同时不影响肺部小结节检出率及病理性质的鉴别诊断。临床实际也发现,低剂量CT扫描肺部小结节病灶图像清晰度与常规剂量CT扫描相似,完全可以满足健康体检者的检查需求,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另外,我们比较不同重建层厚下肺结节边界清晰度发现,在低剂量多层螺旋CT中实施5 mm层厚重建时,对结节最大径<3 cm和结节最大径≥3 cm患者肺结节边界清晰度评分均较高,因此在临床检查中可以降低辐射剂量,适当增加重建层厚,以便获得最佳清晰度显示。有研究指出,辐射剂量与管电流存在线性关系,在低剂量多层螺旋CT扫描中降低管电流后病灶图像低对比分辨率可能发生一定程度降低,但高对比分辨率并不受影响,因此,低剂量多层螺旋CT扫描对肺部结节诊断准确率不受管电流变化影响,但可以降低辐射损伤,在肺部小结节病理性质诊断中应用价值较大。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对于鉴别诊断肺小结节同样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且安全性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