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岚
(防灾科技学院 文化与传播学院, 河北 三河 065201)
灾害文学研究是对以灾害为主要创作题材的文学作品进行研究。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灾害与文学结合的研究, 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截至2021年4 月30日,在中国知网上采取“灾害”主题和“文学”主题的检索方式,可以得到5071条结果,其中期刊论文4874篇,学位论文118篇。研究主要集中在2008年6月以后,有3776条成果,占比75%左右。以“灾害文学”为主题进行检索,得到154条结果,其中期刊论文125篇, 2008年6月以后的研究成果138条,占比90%左右。读秀学术搜索显示“灾害文学”的典型学术专著很少,只有《痛定思痛:灾难文学的研究》[1]、《自然灾害与当代文学书写研究》[2]和《宋代灾害文学研究》[3]等几部。对比文学作品中对灾害记录和书写的普泛性,目前有关灾害文学的学术研究著作极其有限。在系统梳理和认真分析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发现,现阶段灾害文学研究的主线是沿文学史脉络进行灾害书写和叙事的梳理,同时开展以作品体裁、灾害类型为切入点的专题研究,积极尝试跨学科的交叉研究与探索。
(1)中国古代灾害文学书写和叙事的梳理与研究
自然灾害作为文学创作的重要内容,自先秦以来便作为一个文学母题延续至今,早已成就一部脉络清晰、成果丰硕而形式多样的灾害文学发展史[4]。学者们从中国古代文学史各个阶段的文学作品中,选取与灾害相关的内容进行研究,也尝试对某一朝代或阶段灾害文学作品进行了综合研究。但由于古代文学作品中与灾害相关的作品数量庞大,受文章篇幅等原因限制,期刊论文很难对某一朝代或阶段的灾害文学作品进行深层次的论述,所以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硕博士学位论文方面。从2014年开始,按中国古代文学史阶段划分为线,对阶段内文学作品中灾害书写的整体梳理与分析,基本上已经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全过程。如李伟[5]、李为[6]对先秦文学作品中对灾害的载录和资料进行汇辑,对灾害书写的文学特征、文化价值展开了分析。路美玲[7]梳理了东汉散文、诗词、赋中的自然灾害书写,并对蕴含的哲学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文化思想内涵进行研究。也有选取某一阶段的某种文学作品体裁展开深度研究的,如宋丹丹的《汉魏六朝灾害赋研究》[8]、熊倩的《清代粥厂诗歌研究》[9]等,这些成果尽可能穷尽一个朝代的某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对其进行全面的总结与剖析,在研究深度上有一定的进步。
(2)中国现当代灾害文学研究
现当代时期的灾害文学研究集中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以张堂会、周惠为代表的学者对现当代灾害书写进行了整体梳理,勾勒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灾害书写的立体化图景,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张堂会[10-13]是较早进行现当代灾害文学研究的学者,研究主要从民国时期一直论述到当下。现当代灾害文学研究比中国古代灾害文学的研究更为系统和深入。张堂会在综合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公开出版了《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现代文学书写》[14]与《自然灾害与当代文学书写研究》[2]两本学术专著,书中研究视野宽广、史料丰厚,成为研究我国现当代灾害文学的必读书目。周惠的《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灾害书写》[15]聚焦于20世纪,在对比古今灾害观的基础上,研究现代文学灾害书写在文学观念、文学体式等方面的新变化,他认为文学与灾害是主题类型和文学现象的关系,探寻归纳灾害文学的主题诉求。王嘉悦[16]则对古代和现当代灾难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叙事中心的迁移和灾难意识进行分类,对灾害文学通史的勾勒有一定帮助。这些成果对现当代文学中灾害文学史料的整理与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
(1)诗歌是灾害文学作品研究的集中点
在灾害文学研究实践中,学者们尝试以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为切入点展开,目前诗歌的研究是古代灾害文学作品研究的集中点。既有对某一阶段灾害诗歌的纵向梳理与研究,如杨静[17]等进行的康雍乾三朝灾害诗歌主题变化与灾害信仰的研究,束洁[18]对唐代自然灾害题材诗歌进行的系统整理与研究等。也有选取与一次灾害相关的诗歌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如史哲文、闫丽从体现“癸未大水”[19]、“丁戊奇荒”[20]的晚清诗歌分析灾患诗歌的书写规律和主题呈现等。在现有研究成果中,除了诗歌以外的其他文学体裁也受到的一定的关注。郭子辉[21]认为灾害神话是灾害文学源头,是最早的灾害文学作品,而姜婷婷、钟健[22]等学者对灾难神话的关注主要是从意象方面展开。
现当代文学有关文学体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诗歌和小说两个方面。汶川地震之后,掀起了有关灾害诗歌创作和研究的小高潮,如侯英[23]由汶川抗震诗歌大潮对比中国古今地震诗歌的创作手法和意向体现,王学东和李怡[24]从汶川地震诗潮关注拯救对人的生命和思想的不同维度等。也有学者研究灾害小说,张温卉[25]选取作家阿来涉及灾害描写的小说为研究重点,具体梳理小说中的多样性灾害书写现象,分析阿来灾害书写的价值和意义。姜华[26]从新世纪小说对自然灾害的书写维度入手,研究了自然灾害书写的主题呈现、精神意蕴,并对其前行方向和价值进行了展望。
(2)地震和瘟疫是灾害类型研究的集中点
受到突发灾害刺激所迸发出的学术热情,使得研究者容易较多关注与当下重大灾害相关的文学书写,这类专题研究往往呈现出强烈的应时性。不同灾害类型与文学的结合研究不均衡,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地震与文学、水灾与文学、旱灾与文学、瘟疫与文学等方面已经进行过一定的专题探讨,形成了一定成果,如张堂会[27]考察了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与民国自然灾害的关系,认为灾荒饥馑之下的呐喊与抗争是人们斗争精神的展现,是从文学的角度提出对中国未来走向的思考。周惠的《原型与符码: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水灾描述》[28]、《流传与证言:现当代文学中的旱灾描述》[29]等研究也有一定的学术影响。
灾害文学是灾害与文学交叉的研究,在灾害文学研究的过程中,一直伴随着学者们对灾害文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思考与探索,包括灾害文学与美学、社会学、心理学、宗教等跨学科的命题,其中灾害文学与美学、社会学的交叉研究与探索最受关注。
文学研究中一直有文学与美学的交叉研究,向宝云的《灾难文学的审美维度与美学意蕴》[37]、张堂会的《心灵废墟上的审美救赎——当代灾害文学创伤叙事考察》[38]体现了对灾害文学作品的审美的价值、功能和结构等方面的研究与探索。
灾害文学与社会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人性的展现方面,如徐新建[39]从“文学中的灾难与救世”、“人类与灾难”、“灾难与文化遗产”等角度展开人性的思考。张堂会[40-41]和周惠[42]等,梳理了人们对待自然灾害的几种心态,揭示了面对灾难,人与人之间可能感情麻木,出现人性的扭曲,也可能体现人性的温暖和光辉。随着人们面对灾害时心境的变化,人与自然之间的审美关系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人们对灾害带来的巨大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认识十分深刻,对有关灾害的研究也尤为重视,有关灾害与其它学科的交叉研究与探索也越来越多。相对于灾害文学研究的学术论文数量来说,高水平的学术研究专著的数量却极其有限。有些专著可能是将“灾害文学”放到“灾难文学”、“灾害书写”、“生态文学”等主题下进行研究,或者是在论著中有涉及到灾害文学的相关内容,但即使是涵盖这些零散研究,有关灾害文学研究的学术专著数量仍然太少。可见,灾害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研究深度还远远不够。从学术专著研究成果来看,主要集中在现当代灾害文学方面,相对于我国古代数量巨大的文学作品,灾害文学书写存在的普泛性和学术研究探索的有限性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目前仅李朝军的《宋代灾害文学研究》[3]一书对宋代的灾害文学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在中国知网以“中国文学”主题检索到的中北大核心期刊论文、CSSCI期刊和CSCD论文共有9332篇,而以“灾害文学”为主题的只有31篇,占比仅0.3%。虽然我们不能简单的只依据表面单薄的文献数据就认为研究力度不足,还需要深入到具体的研究成果中探究其所取得的成绩。但却无法否认,从研究专著和期刊论文的整体情况来说,灾害文学的相关研究深度尚显不够,研究层次还有待提高,其面临的研究困境、未来的研究走向均值得深入思考。
目前灾害文学史料整理和理论研究是制约其研究深入发展的两个关键性因素,其中史料整理是基础和根本。梳理现有的研究成果,有关我国文学作品和研究资料等灾害文学基础性史料的整理还远远不够,还只是停留在对某一阶段文学作品中涉及到灾害书写和叙事部分的简单筛选,在灾害文学作品的全面性及深度方面都需要提高。两千多年积累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和文献资料,需要后人以系统化的方式去搜集、整理与研究。如中国古代文学史中,鲜有学者关注先秦、元代、明代等阶段的灾害文学史料,即使研究相对集中的唐宋和清代,在灾害文学作品和史料的搜集和整理上也还有很多空白。要想进行灾害文学的系统研究,就必须要进行灾害文学通史的梳理与总结,可以考虑以时间为纵线,以不同灾害类型为横线,按照小说、诗歌、戏剧等体裁分类编纂。
在进行灾害文学史料研究的同时,学者们也开始进行理论研究的探索。综合前面提到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理论研究中个案研究和专题研究较多,在文艺理论研究、比较文学研究、古典文献学研究、多民族文学研究、网络文艺研究等方面的探索还很少,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可以从灾害文学本体研究、灾害文学传播研究、灾害文学创作研究、灾害文学审美研究等多个角度架构其理论研究体系,同时积极探索灾害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使其成为理论研究体系的重要补充部分。人文学科的理论研究要体现人文情怀,灾害文学的研究更要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深层次地体现文学研究的价值。
灾害文学的研究实践中,涌现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团队和代表学者,呈现出强劲的学术发展态势。研究团队方面,防灾科技学院灾害文学研究团队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防灾科技学院作为应急管理部和中国地震局的高等院校,设有“生态文学和灾害文献研究所”,以张静教授、唐元副教授、侯英教授为代表的研究团队是较早开始关注灾害文学,并多年来坚持不懈开展灾害文学研究与实践的团队。在项目研究方面,获得河北省社科基金“中国古代自然灾害诗歌研究”和中国地震局教师科研基金“古代灾害诗歌写作技巧研究”、“灾难电影中的神话叙事研究”、“中国灾害文学研究(隋唐五代部分)”、“两汉儒学文献中的灾异书写研究”、“中国现代生态文学”等多个省部级项目支持,发表了30多篇研究论文。这些成果中,既有从2010年左右开始的对灾害文学的早期关注和宏观研究,如侯英和刘宏川的《灾害文学研究初探》[43]、侯英和李静波的《我国古代灾害文学作品概说》[44]、唐元和张静的《古代灾害文学研究现状综述》[45]等,也有结合重点作家作品、灾害类型展开的微观分析和专题研究,如钟健的《唐代灾难诗内容概述》[46]、唐元的《论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中的灾异与祥瑞书写》[47]等论文。同时选取灾害诗歌凸显伤痛的美学价值立意,创作中的语言技巧和主题呈现等角度方展开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形成了一些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如张静的《论古代灾害诗歌的立意构思之法研究》[48]、《论赋法在古代灾害诗歌中的运用》[49]钟健和姜婷婷的《唐代战争诗中女性苦难题材研究》[50]、《自然灾难神话中的鸟意象管窥》[22]等多篇核心期刊论文。
在个人研究方面,扬州大学文学院的张堂会教授是较早灾害文学研究的学者之一,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自然灾害书写方面作了开拓性的研究。2012年和2017年分别出版的专著《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现代文学书写》《自然灾害与当代文学书写研究》,在我国灾害文学研究专著中占据重要位置,标志着现阶段我国现当代灾害文学的研究水平,其中《自然灾害与当代文学书写研究》获得了第十六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此外,他共发表了30多篇灾害文学相关论文,从2009年开始,一直致力于现当代灾害文学的研究。研究内容的辐射面较为广阔,时间跨度从民国时期直到现在,既有《现代文学对民国自然灾害的多样性书写》[11]、《当代文学自然灾害书写的延续与新变》[12]等宏观性的综合研究,也有结合作家作品、灾害类型进行的《无法言说的隐痛——毕飞宇的创伤书写研究》[51]、《中国当代文学疫病书写考察》[52]、《2008年南方雪灾文学书写考察》[53]等个案研究。同时,他注重探究自然灾害对人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等各方面带来的影响,为现当代灾害文学的研究做了更多方面的探索。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16年7月28日,习近平在河北唐山市考察强调,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国家对灾害相关的研究一直都比较重视,尤其是2008年冰雪灾害、汶川地震之后,学术界开始重视与灾害相关的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包括灾害文学研究、灾害信息传播研究、灾害心理学研究等多个方面。灾害文学研究早期主要集中在对基础史料的收集和整理方面,国家相关项目也是侧重于基础研究层面,如2012年河南师范大学周惠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灾害书写”,张堂会教授2009年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现代文学书写”和2012年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自然灾害与当代文学书写研究”等,主要集中对灾害记录和书写的梳理及研究,这些项目对系统深入开展现当代灾害文学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灾害文学的研究越来越深入,随着文学体裁和灾害类型为切入点进行的专题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项目方面也体现出这种变化。如2018年山东大学范蕊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西方瘟疫文学研究”、2019年的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龙珍华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唐代灾害诗歌研究”、2020年的华中师范大学胥志强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灾难神话中的命运共同体意识研究”和廊坊师范学院李鹏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各民族灾难与救世类型神话研究”等,这些项目关注灾害文学作品的深度研究,对灾害文学研究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灾害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研究范式,从2008年以后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灾害文学相关研究在中国文学研究领域内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随着国家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和越来越多的团队和学者投入到这个新的研究领域,灾害文学研究将呈现出更为强劲的学术发展态势,研究前景十分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