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微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核心素养是灵魂,体现数学教学深层次的理念,是数学教学的内在核心力量,而在我们现在数学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教学以考试拿高分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总结解题万能公式、套用解题模板、题海战术,这样教学只能把学生培养成知识容器,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思维能力,与数学核心素养理念相违背。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客观地分析课堂现实,结合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去探讨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将是我们新的研究课题和面对的新挑战。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一、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实践能力
数学实践给学生带来鲜活的学习体验,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进行计算、分析,进而解决生活问题。部分数学教师错误地认为数学实践活动花费学生和教师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是带来的教学效果比较差。这是错误的认识,数学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手脑心并用的良好习惯,使得学生丰富感性认识,建立数学思考模型,提高数学知识运用能力,并使他们养成仔细观察、思考的能力,得到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案,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比如,在学习认识长度、重量、时间单位时,如果不结合数学实践活动,那么学生对着这些计量单位的认知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因此,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才能对数学知识形成具体形象的认知,进而提升数学学习效率。
比如,学习了面积计算知识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操场测量计算操场的面积。这种测量面积的实践活动非常有趣,通过测量,学生可以知道学校的操场究竟有多大。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做一些简单的测量活动,如计算课桌桌面的面积、家里电视机的面积等。让学生用刚学的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学以致用。对于规则的图形可以直接测量长、宽等,选用平面图形计算公式(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等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对于不规则的图形,要进行观察、思考,分解成规则图形再进行计算,学生创新能力得到发展,不断深化、活化、强化了数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二、融入生活情境,培养数感
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将生活中常见的数学现象和数学规律引入课堂,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课程内容和生活紧密结合,增强课堂上学生的生活化体验。在生活情境中,抽象、晦涩的数学知识转化成形象生动的生活画面,复杂难懂的学习问题转化为具体、简单的生活现象,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之间的沟壑填平,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开启一段全身心投入且充满快乐的学习过程。特别在课程重难点问题的教学中,在引入新课程时,创设生活化的场景对于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感。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知识。例如,认识倍数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的几捆小木棒,让学生数一数每一捆有几根木棒,让学生把数的结果写下来。如果一捆木棒一共有二十根,那么每位学生分十根,一共可以分给几个学生?学生根据以学的数学成熟发知识可以知道,按照这种分法,二十跟小木棒可以分给两个学生。之后,教师可以借机引入倍数的概念,引导學生初步感知倍数,并结合实际的生活案例,加深学生对倍数的理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感。
三、合作教学,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师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不同的学生思维发展能力不同,对于知识的掌握和学习基础有所不同,因此,教师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模式。教师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组织合作化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通过相互合作的方式相互启迪,进而高效掌握数学知识,同时掌握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学生在学习“小数乘法”内容时,数学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由于班级一些学生近期表现非常好,所以教师准备购买7支价格为2.5元的笔作为奖励发给这些学生,那么,要买这些东西教师一共需要准备所少钱呢?教师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和计算出购买奖品需要准备的钱。很多学生使用方法快速列出了加法算式,计算出钱数;也有的学生列出了乘法算式,但是在计算中遇到了阻碍。为了简化计算,有的学生提出补上7个五毛,将小数转化为整数后再进行计算,快速解决了问题。之后,教师结合各个小组探究出来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并将小数乘法的计算法方法讲解出来,以此促使学生高效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在合作化的数学课堂中,学生们合作能力不断增强,计算效率也随之升高。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师除了完成基础的数学任务以外,还要认识让学生发展数学核心素养,尝试通过组织数学实践活动、结合生活化教学理念、组织小学合作学习活动等方法,促使学生逐步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粤笑.基于新课改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探究[J].新智慧,2020(001):73.
[2]卿汝云.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思考[J].科学咨询,2019(23):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