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冰洁
摘要:农村文化礼堂是浙江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大创举。本文通过对试点村文化礼堂创建情况开展个案调查,力图从多个维度对创建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创新做法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总结和研究,以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文化礼堂示范村的创建成果,进而为文化礼堂建设提质扩面提供借鉴和示范作用。
关键词:现实价值;做法;思考
文化礼堂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的综合体,是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升级版,又是乡村振兴的文化地标。本文通过对农村文化礼堂业务建设工作示范点的考察与调研,总结其创建工作亮点、创新做法及经验启示,为文化礼堂建设提质扩面、升级达标提供参考依据。
一、文化礼堂示范村的内涵与现实价值
文化礼堂建设时间不长,但其社会效益显劳动著,它整合资源,拓展了文化空间;它凝聚人心,促进了村庄融合;它传承民俗,培育了特色文化,带有传统气息、具有乡土文化、独具地方魅力的文化礼堂已成为新农村的文化地标。其内涵与现实价值可归纳以下几方面:
(一)设施建设标准化。各地严格按照浙江省文化礼堂操作手册设施布局、面积标准的要求,对展陈设置内容、设施建设标准、礼仪活动流程共3个大项提供量化标准,并进行设计规划布置和对外形象标识,改(扩)建、新建成“两堂五廊”,确保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有示范、有样板、有典型。
(二)场馆功能多样化。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成包括文明实践中心、农家书屋、“春泥计划”、村史展馆、文化公园等为一体的文体活动中心,强化教育培训、文化娱乐、强身健体等功能,实现农村文化功能布局从分散向集中转变,活动形式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努力提升文化礼堂的综合利用率。
(三)文化活动系列化。一是开展送文化活动。组织送文化、送科技、送卫生等各类“菜单式”个性化服务,为群众写春联、送书画、拍照片、讲故事,使文化礼堂成为农民的精神乐园。二是开展民俗节庆活动。充分利用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契机,组织开展舞龙舞狮表演、吹打乐表演、莲花落表演、灯谜元宵会、越剧折子戏等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进一步增强对民俗文化的认同和喜爱。三是开展传统礼仪活动。注重强化传统礼仪传承,使农民群众在重温源远流长的传统礼仪、品尝健康文明的过年味道中,逐步形成谦逊有礼、尊老爱幼的行为风尚。
二、创建工作的基本做法
在创建农村文化礼堂示范村中,选择村级基础较好、文化底蕴深厚、条件相对成熟的村进行试点,对照标准,及早谋划,分步实施,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逐步推进示范村建设。
(一)总体部署,分步实施。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统筹全局,区分不同类型,确定各示范村建設的试点目标,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其中,市级示范村(省级样板村)要报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各县(市、区)成立试点工作组,具体负责示范村建设的组织与指导,定期分析建设形势和制定工作计划,下大力气解决重难点问题,保证建设进度和新建任务。
(二)加强指导,合理布局。发掘各地村落文化资源的内涵,制定科学合理的转化利用规划。建设一批群众喜闻乐见、大众化的文体设施,开展一些符合本村群众兴趣、雅俗共赏、便于群众参与的文化活动,并按经济强弱、文化特色进行分类指导,以彰显文化礼堂的先进性、民俗性和群众性。
(三)彰显特色,分类示范。注重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融合创新,着力在文化礼堂的建筑风格、活动品位、展示内容等方面形成品牌,力争做到“一堂一品一色”,促进农村文化礼堂示范村建设的发展。
三、几点思考
通过多年来的创建实践,虽摸索和总结了一些做法和经验,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随着创建工作不断深入,以及创建工作中碰到的问题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思考。
(一)必须要有创建理论指导。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是进一步满足农民群众基本文化生活的需要,是提高农民群众自身素质的需要,是推进文化强市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在理论上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和要求。随着这项工作的不断推进,有许多问题需要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加以确定。
(二)必须强化农民主体地位。文化礼堂建在农村,要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建设全过程,切实增强农民群众对文化礼堂的亲近感、认同感和归属感,让农民群众成为文化礼堂的建设者、管理者和使用者。在管理过程中,要帮助农民树立主人翁思想,组建文化志愿者队伍,为本村文化礼堂展厅布置内容、活动开展情况出谋策划,让群众在主动参与中共享精神文化生活。
(三)必须创新工作运行机制。从长远看,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工作运作机制。一是建立领导对口联系制。领导小组成员分别对示范村(省级样板村)定点联系指导,指导提升建设标准,形成自身特色,总结工作经验,协调相关职能部门解决困难,提供服务保障;二是建立部门联系制度。各单位要经常深入联系结对乡镇(街道)、文化礼堂建设村,指导抓好特色文化的挖掘整理协调解决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三是建立专家联系点制度。为加强文化礼堂示范村(省级样板村)建设的指导,专家工作组将根据需要,分组对口指导,并建立联系点责任制。重点指导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特色文化活动和团队培育、礼仪活动等教育引导载体的设计等,提高专家服务指导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实践证明,文化礼堂建设只有重视制度保障,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加强供需对接,才能提高文化产品供给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民群众共建共享文化礼堂的基本权益。
参考文献:
[1]黄杭娟,顾承甫.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培训实用教材[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12
[2]王宁.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进路——基于浙江农村文化礼堂的实践探索[J].湖北社会科学.2018(09)
[3]陈永宝.建好文化礼堂 促进乡村振兴[J].新农村.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