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奇
近些年来,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中小学教师在培训体系方面存在显著不足,大多数教师是为了完成学时任务,并未进行反思和巩固,导致小初融合培训效果欠佳。所以,我们应从教师的具体情况入手,实现教育科研、课堂教学的契合,建构新型的研训体系。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教导儿童的老师,因此在教师培训中,学校可以据实际情况通过四个维度的建构,创新小初融合视阈下的语文研训方式。
一、落实“研训一体化”理念,建构教师对话体系
根据“指导、管理、培训、探索”的要求,中小学可以创建研训一体化的语文培训模式,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培训、校本培训等方式开展培训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对中小学教师开展骨干培训,形成示范性影响。“研训体系”指的是一种教学管理方式,通过教育科研、教师培训等资源的整合,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研训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化能力。教学管理人员应肩负起“研”“训”的重任,实现二者的融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能力,最终建构学校特有的教师对话体系
例如,笔者所在学校语文组在小初融合研训探索过程中,尝试构建“新老帮扶”体系,由骨干型教师、50周岁以上及教龄3年内新教师构成,通过结对子帮助新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经验。在当下教育大数据盛行的时代,老教师不仅获得了信息化的成長,更能够采用微课的形式进行疫情期间线上授课。另外,这种研训模式从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求出发,制定个性化的培训专题,全方位提高培训活动的实效性。与此同时,教师也能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采用先研后训、边研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以此提高整体的科研水平,从而提高“研训”一体化培训模式的有效性。
二、依托课题载体,建构教学互动体系
小初融合视阈下研训体系模式的建构,能借助现场观察、专家讲座和集中培训等方式,组织教师集中学习,分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创新路径,在探究过程中集思广益,强化自身对教学的反思和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成就感。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模式,结合不同水平学生的培养目标,确保培训活动的顺利开展。研讨会能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兴趣,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展示平台,活动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构课题组互动
在课题的研究引领下,学校可以组织语文课题组,整理当前中小学相应课题(以结题课题为主),每月组织学科教师对课题进行探讨学习,尤其是初一及六年级课题,围绕其中存在的问题、引发的思考、获得的启示举办专题沙龙,为学校小初融合现存问题提供解决策略。
2.建构教龄组互动
根据教龄能把教师分为不同层次,每个教龄阶段都有相应教师作为领头人,按照各教龄层对各自的问题展开探索。学校通过“鱼骨图”沙龙,20年教龄师针对小初融合教案设计,10年教龄师针对小初一体化教育资源整合、综合素质活动(语文为主)等展开研究。
3.建构热点问题全面互动
学校可以组织教师梳理小初融合热点问题,就教师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互动研训。利用“鱼骨图”的形式,找寻热点问题,进而持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能力。另外,基于热点问题,教研组在组长的协助下,积极找出与本校语文小初融合教学中存在的相同问题,并通过互动研训,积极找出解决方法,启发广大教师积极思考,以此提高专业化能力。
三、提高小初衔接课堂教学水平,建构教师成长体系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学校要密切关注教师的实际情况,持续提高其专业能力。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需求,通过良好发展平台的建构,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促进教师的个性化发展。这个过程为青年教师提供了个性化的展示平台,依托“在一起成长”团队开展活动,具体进行评课、听课、论文撰写等活动,以此提高语文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按照学校的实际情况,实施学期评、随堂看等活动,邀请初中名师进校观摩、指导,进一步培养教师对小初衔接课堂教学的把控能力,深化其自我意识,并在教学实践中予以贯彻,不断提高其教学能力。同时,要打造个性化的实践平台,依托外出培训、邻校交流等方式,让教师走出去,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模式,并组织实践教学,把这些先进理念转化为自身的思想。另外,要按照教师的个性化差异,让其积极参与到校内各项教研活动中,提高其专业能力,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提升其综合素养。
四、拓展培训模式,建构培训“心”体系
心理学认为,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学习及情绪表现。执教多年观察发现,六年级及初中阶段学生在心理方面展现出叛逆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居多。部分孩子在小学阶段可能是沉默寡言的,但进入初中后,由于学习环境的突然改变,叛逆性有可能显现。为此,教师要认识和尊重学生心理差异性,尤其注重部分学生在小初衔接阶段出现的不适或改变。故而教师培训更应该在心理培训上拓宽道路。通过研训沙龙,引导广大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习积极性为抓手,使得学生在小升初阶段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生活。其次,良好的表达需要强大的心理作为支撑,故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是培训的重点。在小升初的衔接阶段,教师应以引导者、鼓励者、协助者的角色和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感受到亲身参与的乐趣,通过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自信,更好地迎接挑战。
当然,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专业化能力直接关系到后续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师专业化能力的提高,能有效提高小初阶段的教育质量。首先,学校应聘请校外专家、特级教师等进行知识讲座,引入中学语文教学理念和模式,最大限度优化培训效果,并借助叙事研究、案例研究等方式,持续提高自身的实践经验,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提供指导。其次,应把现场培训和在线研究结合起来,通过开展网络研训活动,培养其创新实践能力,进而满足教师的个性化教研需求,从而提高其学科综合素养,实现小学向初中的顺利过渡。
综上所述,课堂是教师施展才华的主阵地,提高教学科研能力是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立足学生实践,关注学科本质,聚焦专题研究,体现课堂特色,学校在四维建构的基本理念下,意在对小初融合视阈下语文研训体系进行进一步探索,健全学校课程建设,打造良好的工作格局。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实验小学校